拾荒者说

2018-12-18 11:21野丁
满族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垃圾场老高背篓

野丁

拾荒者自古有之,多是家道没落、餐食不保,亦或是灾祸横行、衣不蔽体的破落人家。农耕时代靠天赏饭,赶上流年不利,水旱交加,街巷里便常传出“谁家过不下去了”的哀嚎。于是在街巷便能得见原本锦衣玉食的一家人,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穷困潦倒、破帽遮颜、食不果腹,化身为“叫花子”大军中的一员,左手携幼子,右手执竹棍,沿村乞讨,表情漠然。这部分人随着年龄老化,渐渐分解成为原始拾荒者。

现代拾荒者多散落在城市边角,在农村较为鲜见。人类从海洋走向陆地,丰饶的土壤给予人类最大的包容和慷慨的馈赠。土层内部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矿藏资源、淡水资源,也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沛的供给和养分。只消勤奋劳作,就能以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换取维持生命的食物。伴随机械化耕作全面普及,物质的丰盈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仅仅摆脱饥饿已经难以让人们满足,追求更高层次的食物体验和精神愉悦成为新的目标。但在人们追逐和探索的过程中,难免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机遇、成长背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细分为诸多阶层。所谓拾荒一族,很难划归到这些阶层中的任何一个。也有将拾荒发展为产业,并由此积累起可观财富,进而摇身一变成为上流阶层者。大多数拾荒者还是很难通过双手改变命运,也似乎只有这一门果腹的手艺,并在艰难的生活压迫下被削去锋芒,接受坎坷,逆来顺受,踽踽独行。

做记者时,接触过在垃圾场的拾荒大军。现代社会通过包装已经解决了事物诞生后以符合现代人审美眼光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问题,但对于事物失去使用价值沦为垃圾后的处理方式未免过于简单直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掩埋。我们每天创造的数以万计的垃圾每天清晨或者傍晚会有专门的垃圾清运人员统一收集,然后运往一个叫垃圾中转站的地方。在那里,原来四仰八叉的垃圾会被挤压规整填装到密封的垃圾转运车,然后运往垃圾掩埋厂。除了掩埋,垃圾还能变废为宝,比方说通过焚烧垃圾发电,一些还可再利用的垃圾循环处理,还有一部分可以转化为肥料等。然而由于国内垃圾分类还处于初级阶段,民众对于垃圾分类投放的自觉意识还不够成熟,导致后续的分拣和再利用工作面临极大挑战,而且垃圾种类复杂,其中也不乏有毒有害的成分,简单分拣无法消除潜在的危害,必须通过更为复杂的杀菌手段才能保证再利用的可能,成本比直接掩埋要高得多,因此目前的发展还只能停留在摸索实验和小范围实施阶段。当然,直接掩埋也不能杜绝垃圾渗离液对土地的污染,在垃圾掩埋之前,要对坑底铺设厚厚的隔离层,填埋完成后还要在上面再加盖隔离层,同时,要对渗离液进行收集、过滤、杀菌、消毒等一系列处理后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难以想象,我们丢掉垃圾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还要经历如此繁琐的工序才能将垃圾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更加难以想象的是,在蚊蝇横飞、恶臭遍野、毒菌横行的垃圾作业面上,还会衍生出一支拾荒大军。他们往往是垃圾掩埋场周边村的村民,这些村民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头庞大、与他们身形不相称的背篓,背篓里盛着的有矿泉水瓶、废纸废塑料、铁制或铜制物品等。这些“战利品”能够为他们带来微薄的收入,也恰恰是这份额外的收入,支撑着他们不惧艰辛捡拾垃圾。他们与垃圾场的工作人员达成了某种默契,垃圾转运车到达指定地点、倾倒下一整车的垃圾后,他们便一哄而上,对垃圾进行初步分拣。让人震惊的是,他们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连手套都省去,直接伸手扒开层层垃圾,不顾一切地抢夺垃圾最后一点尊严。他们捡拾过后,垃圾场的工作人员便会上场,驾驶铲车将垃圾摊平,这时,一些深层的垃圾会浮出垃圾面,于是村民会招呼工作人员停止作业,他们再度筛选。几轮密切的配合过后,一车垃圾基本被“过滤”干净,被判了最终的死刑。拾荒大军便朝一侧散去,坐在离垃圾作业面不远处休息。有的放下背篓,掏出烟袋,卷上一袋烟;有的从容地打开水壶,补充刚才劳作消耗的体力;有的还带着孩子,竟然直接就把孩子抱过来,撩起上衣,身子一扭给孩子喂奶。

开铲车的那位工作人员姓高,他告诉我们,这些村民以前曾因建垃圾场占用土地闹过上访,后来他们提出要进场捡拾垃圾,虽然不符合规定,但为了息事宁人,不得已只能妥协。老高说,家里人起初对他从事这份工作极为反对,不说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只是每天与垃圾打交道惹上的这一身臭味就让人作呕,家里孩子都不让亲近,更不用说老婆了。跟我们聊天前,老高特意去洗了澡,换了身衣服,但面對我们时,还是不自觉往后退,他笑着说,别熏着你们。老高尚且如此,那些拾荒者的境遇可想而知。那位带孩子来垃圾场拾荒的母亲让我颇为揪心,老高说,那个女的老公外出打工死了,她本身有条跛腿,又带个孩子,难以改嫁,公婆父母年纪都大了也指望不上,只能为了孩子拼命活着。我问那她捡垃圾的时候孩子怎么办?老高指了指离垃圾作业面不远处的一块空地说,就放那让孩子自己爬呗,还能怎么办。

工作调动后,经常在上下班途中遇到一位拾荒者。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她总是穿同一件衣服,那是一件金黄色的吊带衫,后背的颜色明显要比胸前浅很多,因为经常要钻垃圾桶的缘故,胸前的一部分已经染成了泛着黝黑的暗黄色,与她的肤色融为一体。她的头发永远散乱,绝大部分被扎在头顶束成一个髻,是流行的丸子头。从未见过她跟任何人交流,每天独来独往,穿梭于各个垃圾桶存放点。她的收获也显而易见,她不会像别人一样推个车子,或者拎只袋子,仅仅看上去很努力地把捡来的塑料瓶或者废纸壳攥在手里,随着胳膊的摆动,擦着身体前后摇晃。忽然有一天上班路上,我看见她站在道路的拐角,双手叉腰冲着一处空荡荡的台阶莫名奇妙地破口大骂,语气凌厉,内容破碎,大致是什么人不把她当人看。从围观的带黄袖箍的街道管理员们细碎的谈论中,才知道原来她是个弃妇,没有孩子,丈夫被“狐狸精”勾走,精神受了刺激,不定期就要站在同一个路口骂上一阵,骂完了又会恢复正常状态。她是一个特殊的拾荒者,只有犯起病来才会在不经意间把伤口翻开给人家看,显然她只是看客们的笑资,并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愤怒,甚至生死。她只是一个拾荒者,一粒俨然无足轻重的尘埃。

猜你喜欢
垃圾场老高背篓
黄牛背篓
美有毒垃圾场附近居民平均少活0.25年
油香
请你捧场
白嘴角马的背篓
苍蝇
现实照进“桌面”
通过“电视”看世界
快速致富有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