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本阅读”须重视语段教学

2018-12-18 13:20张宝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张宝

摘 要:就“跨文本阅读”而言,采用基于不同语体的语段(每则材料为一两个语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而言,语段教学要强调不同语段应有不同的阅读方式,要注重分析不同语段的章法结构,要注重分析不同语段的信息关联。

关键词:跨文本阅读;阅读教学;语段教学

时下,关于“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研讨活动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然而以“非连续性文本”为阅读对象的“跨文本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却寥寥无几。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训练指导策略体系,而对于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却感到茫然,甚至认为“连续性文本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虽然“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试题已经出现在近两年的高考语文卷中,但学生对此还是比较陌生,有些隔阂,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关键在提升学生的“跨文本阅读”的能力。提升“跨文本阅读”的能力,应当成为语文教师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研究一下近两年全国卷和浙江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选材,多个片段的文体多样性特征相当明显。文本特征的多样化,决定了不同文本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学生的阅读从一种文本“跨”入另一种文本,其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提取信息;二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跨文本阅读”的倡导可以说是弥补了“单一文本”阅读的空白,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更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跨文本阅读”这种“跨”的特点,笔者认为,采用基于不同语体的语段(每则材料为一两个语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语段教学要强调不同语段应有不同的阅读方式

能够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是国际 PISA 测评阅读能力的指标之一,它主要指学生能够通过文本内容的特征、时间、背景等基本元素,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字面信息和隐藏信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连续性文本”更注重学生为获得文学体验而阅读,与其不同的是“跨文本阅读”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是为了提取有意义信息。因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的信息,是“跨文本阅读”教学的关键。发展和提高学生定位信息的能力,诸如寻找关键数据、搜寻核心词语、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等,这不仅是信息时代现代公民必备能力之一,也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下,学生对于“跨文本”的文本信息不够敏感,在看到相关信息时无法立刻在脑海中作出及时的反应,这和我们一以贯之的教学模式即注重对“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而忽视对“跨文本”的教学有关,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系统指导。不同文本不同语段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是有所不同的,比较2017年、2018年的全国卷和2018年浙江卷的“跨文本阅读”试题的选材,我们会发现,这7套試卷中有5套试卷里有统计图表。据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统计图表,读懂图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那些数据,并能够将图表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

对于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语段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俗话说“教无定法,而教有常法”,而这常法常常就是从选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文体来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提取新闻报道、新闻评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统计图表等文本信息的阅读规律和基本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在语段分析时不容忽视的内容,虽说现行的教材在“跨文本阅读”上不尽如人意,但在语段教学方面仍不失为一方沃土,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图片两组》等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文章,教材中出现的各种插图,如沈从文《边城》(节选)中的“大鱼咬你”插图等都是我们可以耕耘的沃土。

二、语段教学要注重分析不同语段的章法结构

虽说“跨文本阅读”在高考中已经出现了一段日子,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以连续性文本为主,虽然“跨文本阅读”的文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但很多教师对“跨文本阅读”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特意教学。相比较于“连续性”文本,“跨文本阅读”的文本逻辑性没有那么紧密,前后顺序的对调,或是缺少了某一行内容都不会影响整篇文章的阅读。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更要重视单则材料的语段教学,语段内部句子关系的分析、语段的主要内容、写作技巧及其意图的分析都应该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的重点。

语段是选材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它能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把握好单个语段的内容有助于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跨文本”的几个语段的主要内容,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9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要让学生准确归纳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就要引导学生去归纳每则材料的段意、文意,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和重复性词语。而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和考试,我们对语段教学不很重视,如语段基本的总分式、归总式、综合叙述式、时序式、位序式等形式学生也不甚了解。2018年的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的第9题都注重语段段意、文意方面的考查,对于语段段意和文意的考查能让我们整体上了解语段的内容。

除了概括各语段的主要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分析语段内部的句子关系,仔细品味句子之间、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2017年全国卷Ⅱ第7题的D选项提到“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研读语段,我们会发现此问题的呈现在语段一,而答案在语段二。语段二提到:“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这几句话中包含两层意思,这两层意思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主要是居民的行为,“后端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行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无所谓孰主孰次,因而能准确判断该选项中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

三、语段教学要注重分析不同语段的信息关联

“跨文本”信息的处理与整合能力在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多则材料,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能根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呈现的事实和价值作出判断,这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各种类型的阅读文本,也能够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含义甚至在更深的层面有所领悟。“跨文本阅读”要从“主要陈述对象”出发找到各个文本间的信息关联。“跨文本阅读”不要求学生对每个文本内容作深入的内容讲解,因为它们在文本语言、文本内容或是表达手法方面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宜有共同、相异、相反之处,只要根据“主要陈述对象”进行比较和整合,就可以找到文本间的联系。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这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传授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的规律和方法。

2018年全国卷Ⅱ的材料一用社论介绍创新和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材料二用统计图表呈现2011至2016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个人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材料三用新闻报道讲述高校科研转化案例,材料四用论文著作说明高校科研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把握了这些语段的基本内容后,我们就可以尝试着用鱼骨图(如图1)呈现出各个语段的关系。

我们在“非连续性文本”中列出鱼骨图,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我们是否有快速搜集、提炼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是为了检测我们是否有根据这个图推导出新的“有意义结论”的能力。根据鱼骨图,我们比较容易发现,语段二也是科研转化的障碍,语段三刚好和语段四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语段三案例成功的原因正是主观题第9题的一个答案,这就意味着“跨文本阅读”的各个语段看似不连贯,实际上却是命题者精心挑选组织的。学生要能理解“跨文本”的各个语段在其整体性抑或是完整性上都是不能分割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语段间的区别和联系,那么答题常常会不得要领。

对“跨文本阅读”釆用语段教学法来解释文本内容,其教学实质是对材料或图表中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进而促进学生准确地提取信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