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题备考应注重思维品质和逻辑能力的提升

2018-12-18 13:20张枚
关键词: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张枚

摘 要:从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语用题的阅卷情况看,考生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逻辑思维不严密;概括不全面;审题不仔细;语言缺少严谨性;逻辑思维不深刻,没有做到有理有据地分析。所以,语用题的备考应该着重于学生思维品质、逻辑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考语文;语用题;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5、第6两道语用题打破了常规考法,让考生有些措手不及。虽然语用题考查形式多样化,但考查的本质是一样的,即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等运用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实际上是个人思维品质、逻辑能力的体现。2018年的语用题侧重语境意义的完整表达,而不是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更加凸显地考查学生语用能力的思维品质及逻辑能力。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试题的阅卷工作,现结合阅卷情况作一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5题如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________________,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________________,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据研究,________________,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这道题目和最近几年全国卷中的语用题如出一辙,如与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题目问法只字不差,只是分值不同(全国卷此题为6分,浙江卷为3分)。大部分学生不至于在这里拿不到分,可是拿满分的同学并不多,部分考生的答案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逻辑思维不严密。

逻辑思维不严密首先表现为出现因果倒置的情况。第一个填空里,前文提到“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后一句总结“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注意句子中提到的因果关系“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如果我们把句子中的“植物生长”设为A,“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设为B,“温度”设为C,这个句子的逻辑思维简单表述为A受B影响, ,所以,C直接影响A。所填写的空格应该是指出B和C 之间的关系,A、B、C之间的关系应为A受B影响, B受C影响 ,所以,C直接影响A,即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或者写成“温度影响着这三大作用”。可是,不少考生却把其中的因果关系颠倒了。也许在平时的训练中常常注意到前后主语的一贯性,因而在此处写成了B影响C——“这三大作用影响着温度”或“这些作用会影响温度的变化”,以致造成了失误,由此丢分。其次,逻辑思维不合事实。第二个句子大意是讲温度的变化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根据前后文里所提示的信息,尤其是后文重要的信息“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空格处应该填的是“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大部分考生都能理解空格处应该是指出“温度的变化”,而由于句子的开头已经是“温度的变化”,因此,很多考生对自己的答案不自信,弄巧成拙,写成了“温度越高作用越强”。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答案存在逻辑上的错误,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温度越高对植物生长作用越强是不可能的。

二是概括不全面。

概括能力培养向来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这次的两道语用题中,甚至在历次的语文高考中,概括能力的考查从来不缺席。然而每次考查,学生的答题情况都不尽如人意。考生的概括往往是不到位的,不全面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其具体表现是,概括没有从整体出发,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只顾及部分词语,不考虑整体语境。如在最后的一个空格里,这一句话应该在后文中起到一个总结的作用,但很多考生写了“树的三大器官”。为什么考生只写了部分信息?关键在于考生没有完全掌握后半句话的全部信息,而局限在了“即根、冠、叶”这几个字,概括为“树的三大器官”,至于它们“温度的差异”却没有顾及。因此,如果仅仅从语用的概括技巧出发,而没有理解文意句意是很难得到满分的。

概括不全面最典型的问题体现在第6题的第(1)小题中,“综合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方式”“有声阅读”是试题材料提到的三个重要对象,但考生顾此失彼,能够兼顾全面的并不多,且审题不够仔细、用语不够严谨,造成失分连连。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6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國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对这一试题,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题不仔细。

第(1)小题明确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题目明确要求的是“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考生应该从这则消息里筛选出重要的信息。但从阅卷看,部分考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题目的要求,而写成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为什么考生会作出这样的回答?这可能和我们平时对新闻消息的概括训练是有密切关系的。一句话概括新闻消息时我们常常采用主谓句的形式,因此,在这里部分考生不加审题就写成了这样的答案。当然,导致部分考生写出这样的答案可能也和题目的问法不够具体明确有关,若题目改为“用一句话归纳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也许绝大部分的考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概括。毕竟这道概括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仔细一看就可发现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为第一段的总结概括句,而第二段的起句中“还发现”说明,这里还有另外一层内容,只要把两层内容概括即可。

二是语言缺少严谨性。

在概括中,语言的严谨性需要高度关注,部分考生用“国民阅读率”替代了原文中的“综合阅读率”,偷换对象。“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本为第二段的总结性的概括话语,考生本可直接引用,但是部分考生并没有采用这个说法,而是另写为“有声阅读成为新选择”。仔细辨析“新的增长点”与“新选择”是有明显的区分的,“新选择”说明过去没有现在才有,而“新的增长点”说明的是以前就有,在原来的基础上现在增长了。考生若不注意其中用语的严谨很可能会失分。

三是逻辑思维不深刻,没有做到有理有据地分析。

“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题目指向清晰明确,一改往年偏向文学性语用题的风格。

在阅卷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种典型的答案:“我国国民阅读呈上升趋势,多种阅读方式丰富了阅读,各个年龄段均有上升趋势,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增长较慢,因此要多关注未成年人的阅读,提高少年儿童的听书率。”依照评分细则,该答案只能给1分,因为它仅仅概括了消息中的内容,没有准确地判断出消息反映的社会现象,没能作出合理的评述。而大部分考生在这道题目中没有拿到满分,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概括及判断的不准确。考生能指出该消息反映了“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从而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类似夸赞“阅读用途”的答案很多,但角度单一、分析不深刻。其实我们要评述的并不是“阅读的好处”,而应是“数字化阅读、有声阅读”的阅读方式。

那些得满分的答案,如“我国综合阅读及数字化阅读双增,有声阅读为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科技的进步让国民阅读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阅读,但也可能导致阅读碎片化”,又如有考生提到“如果过于提倡听书,而不注重纸质阅读,会容易导致提笔忘字或者带来阅读浅表化”,分析有理有据,而且角度新颖,确实彰显出考生的思维品质、逻辑能力。

在语用题的复习中,笔者觉得纵然答题技巧很重要,如概括消息报道时用主谓句,保持前后主语一致等等,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学生思维品质、逻辑能力的提升。毕竟,思维品质、逻辑能力是学生受用终生的能力。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选择题试题分析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2015年盐城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聚焦热点:高考中与病毒有关的试题分析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
科学推理能力的构成及其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