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有瘾

2018-12-18 13:24
中学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现实社交

我们出生在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不能不带手机;在家可以不看电视,但不能没有网络。我们依赖着网络,离开它仿佛寸步难行。与此同时,“网络成瘾”这个名词时不时地从新闻、从父母的管束和与他们的争执里冒出来,像一个在眼前晃动的幽灵,人尽皆知,却面目模糊。

确实有一部分人群因为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爆发了不少恶性事件,如挥刀自残、伤害他人、长期上网导致猝死等。学术界将“网络成瘾”定义为过度使用网络,并影响日常的社会交往、工作和学习等,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的现象。顾名思义,网瘾就是对网络的使用产生依赖,并进入了上瘾状态的症状(类似于烟瘾)。即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和冲动,一旦降低网络使用的频率和时长,可能出现一定的戒断反应,如身体不适、强烈的情绪冲动、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网络成瘾者可能会为上网而放弃吃饭、休息、社交等正常活动,以延长上网时间;可能会在明知道上网对自己已有危害的情况下依然难以停止,即使口头承诺戒断也难以做到。还有些成瘾者将网络当作逃避现实问题或缓解情绪的途径,沉湎于上网而无法自拔。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有点紧张了——我很爱上网或者玩游戏呀,每次妈妈叫我别玩手机、电脑,去干别的,我都心不甘情不愿,离开后还恋恋不舍。我上网的时候都意识不到自己肚子饿了,我是不是有网瘾?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点类似的表现,包括爸爸妈妈等成年人在内,都有玩电脑或玩手机的冲动,但这并不代表成瘾。真正的网络成瘾需要专业的诊断,任何人都不能想当然地贴标签。

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并给出了具体定义。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国家将游戏成瘾确定为重大公众健康问题。中国早在2008年就确立了《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网瘾纳入精神疾病的范畴。不过随着网络不断深入我们的生活,这一标准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成瘾”有了更加专业的界定: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

现在你是不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放心,绝大多数人的“瘾”都没有达到精神障碍的程度。不过,我们应该问一问,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喜欢网络?

网络拥有近乎无穷无尽的信息流,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刺激。如游戏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色彩斑斓的画面;社交平台上让人目不暇接的事件,无数人共同创作的丰富的语言文本;视频网站上包罗万象、无奇不有的小视频……这都会使我们的大脑处于持续性的兴奋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持续存在这样丰富的信息,能有的信息给视觉、听觉等带来的兴奋度也较小。永远新奇的网络世界VS平淡无奇的现实世界——很多人都容易被刺激多的那一个吸引。

在网络中,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匿名的。我们不需要在乎对方是谁,也可以剥除现实社会加诸自己的身份。现实中,一个中学生很难让成年人认真对待,而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的年龄、外貌、家庭情况,因此可以不加掩饰地做自己,说话做事更随心。而且网络世界相对比较包容,即使是现实中不被大众接受的小众文化,在网络中也有其容身之地。大家可以放下社交面具,或者打造专属网络的社交面具,使自己更加舒服自在。

成就感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满足,在网络世界中却容易得多。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学渣,是令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对象,即使自己安慰自己不要在乎,也很难从学业和生活中获得成就感。但在网络世界中,只要你坚持干点儿什么,哪怕只是天天在贴吧发帖,就能获得不小的存在感。更不用说在游戏里当大神,叱咤风云了,那成就感真是让人如饮醇酒,神魂颠倒。而且,在游戏中失败也不像考试失利那样无可挽回且遭受批评,只要从头来过就行。这样一次次地玩,取得好成绩的概率自然变大,要获得成就感就更容易了。

如果我们在学校和家庭中用尽力气也无法得到足够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放弃努力。而网络提供了一条轻松、舒适、更容易满足的途径,又怎会不让人流连忘返呢?成就感和存在感是我们内在的精神动力。在哪里得到满足,我们就更愿意在哪里付出努力,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所以,如果因逃避现实挫败而进入网络,就更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

万事皆有利有弊,网络是如此的令人着迷,那令人着迷的背后就藏有隐患。比如,过于丰富的信息对我们的注意力会产生极大影响。过多使用网络,容易出现目光呆滞、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同时会让我们的大脑持续兴奋,易产生依赖,也就是上瘾。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为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心理容易产生依赖,现实生活的刺激又较少,所以一旦离开网络进入现实世界,更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冲动行为。如果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或者被限制而不能上网,很多人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有的会大吼大叫、砸东西、打人、偷窃。其中最恶劣的,甚至有杀害限制自己上网的人(包括父母)的极端案例。

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还会让我们过久地停留在想象的层面,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这样就缺少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锻炼机会。而且青少年对世界的认知不够全面,辨别能力较差,如果脱离现实,沉浸网络社会,很容易导致认识片面,影响三观。网络是一个很容易找到同好的地方,一旦形成抱团的封闭群体,又被有意引导,成员的观点就会越来越激進,甚至出现“我即正义”的心态。2018年8月,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表了一篇文章《拒绝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属违法行为》。就在此文章发布期间,网络爆料,一个中学生因老师批评她喜欢的某部小说,就人肉老师令老师自杀。不久事件反转,真相是该学生一人同时扮演了施害者和受害者。她是该小说的“黑粉”群体成员,造谣生事是为了“惩罚”该小说的粉丝群体。不管是粉丝,还是“黑粉”,这些抱团的群体成员都表现出“世界迫害我们”的态度,纷纷发表杀人或自杀的攻击性言论,完全没有意识到有哪里不对。这种极端的心态,在青少年居多的粉丝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实,对网络成瘾,归根结底还是要找出其现实世界的根源。某青少年服务热线对网瘾求助家庭的一次电话回访调查显示,九成网瘾青少年与父母敌对,表现为沉默抵抗,不沟通交流。究竟是因为家庭关系恶劣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还是因为网瘾进一步恶化了家庭关系?恐怕要看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了。

如果你希望减少对网络的依赖,那么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耐心实施。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地减少上网时间,不能一次性切断,否则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强烈反应;另一方面,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成就感和存在感。当然,这如同婴孩学步,要一步一步来。一开始你很难一下子就脱离网络,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那么不妨从自己不抵触的小事做起,如整理床铺、扫地等,用这些小事代替上网,以适应“低刺激”的生活状态。不久你就会发现,只要付出一点点努力,生活就会有所改变。同时,你要增加在现实生活中的“锚点”,多和身边的人交往,诉说自己的心事,慢慢找到可以信赖的朋友。体育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更是代替上网的好活动,因为在运动中我们的身体会分泌多巴胺使大脑兴奋,减轻戒断导致的不适和情绪反应。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增加现实生活的比重,比如从事某种兴趣活动、去旅行等,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并在这些活动中提升自信,扩大交友圈。

网络是改变人类的伟大发明,也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一些极端案例和存在的隐患就把网络视作洪水猛兽,而应该正视网络的强大吸引力,善加利用,适可而止。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现实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