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中西方体态语差异

2018-12-19 11:07程迎新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体态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程迎新

【摘要】文章从文化差异的角度阐释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体态语的理解和使用,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来了解不同文化下体态语的特点和差异,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便于能够进行得体而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一、引言

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部分。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姿、面部表情和体触行为等。由于文化教育的差异, 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认为书面语最重要, 口语次之,至于身势动作,则是排列最后的。然而,无论是从不断进化的整个人类还是从个人角度看,这些技能的习得次序、出现频率及平常所提供的信息量,都表明三者之间的重要地位正好相反。美国人类学家伯德惠斯特尔(Birdwhistell)在1952年出版的《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Kinesics)中提出身势学的理论,对体态语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引发了对体态语的广泛讨论。1970年,伯德惠斯特尔在一项研究中指出,至少65%的交际消息是由非言语方式传递的。由于文化差异,相同或相似动作的体态语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为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不同的反馈结果。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是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下,人们更应该了解彼此的体态语差异和禁忌,从而避免因不当的体态语行为而引发的文化冲突。

二、研究体态语的现实意义

体态语最初先于文字语言出现,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丰富的手势语, 并用其传递各种信息。因为口语和书面语都需要经过后天学习习得,特别是书面语只有在出现文字记载后才可以学习,而体态语习得的先天成分较多,且具有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替代话语、强调和补充等功能,因此体态语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毕继万认为: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仪表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体态语在跨民族、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不足,其跨文化交际功能长期被忽略。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面对面交际日益频繁,对体态语的认知也越来越关注,对体态语的广泛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三、体态语在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正如跨文化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一样,体态语交际也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态语的社会性决定了体态语交际行为的后天习得性。因此,正确处理体态语交际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确保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前提。

本文以对一名留学生的访谈为例,探讨中国和美国体触行为的若干差异。Jessie是一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现在中国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2012-2013年,他曾在山东省某小学担任英语教师志愿者。他谈到,起初他完全无法接受中国人表达“热情”的方式——不仅中国同事们会亲热地抓他的胳膊,拍他的后背和搭肩膀,学生们也会“一窝蜂地扑到身上”,抱着他又蹦又跳,拉着他的手转圈,等等。这让他无比惊讶,甚至恐慌。在西方国家,虽然情侣在公开场合下亲吻、拥抱是非常常见的表达亲密的体触行为,但是同性之间,尤其是同性青年之间抚摸、牵手、搂抱等却被视为禁忌,因为这些行为有同性恋之嫌。而在中国,年龄相仿的女孩手拉手,或是男性伙伴之间搭肩膀,都是很普通的行为。此外,Jessie还委婉地说,在美国是必须要和儿童保持一定距离的,和学生抱在一起简直是不能想象的,会导致很坏的后果。可以理解,他指的就是被指控为恋童癖。

中国文化的群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是中美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也是理解中美体触行为差异的关键。由于儒家思想占据了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它倡导的“家国为本”“重亲爱众”等思想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因此,中国人崇尚集体,习惯以克制自己的个性和欲望以达到和外部环境的和谐。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体主义,他们认为个人价值与尊严至高无上,绝对反对任何外界因素干涉和阻挠个人的发展。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美国人注重个体独立,以自我为出发点,保持隐私不受侵犯。以儿童教育为例,中国父母喜欢把孩子带出门参加社交,与其他家长交流孩子的成长进程,并怀有一定的攀比心理,如儿女长相漂亮,成绩优异,发展出色等,中国父母会感到“很有面子”。西方父母却往往从婴幼儿时代开始,就把孩子视为具有同等价值及尊严的人、社会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尽义务将孩子抚养成人之后,通常不再左右孩子的判断和选择,下一代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落魄街头,都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在媒体报道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中国孩子说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美国孩子则极少出于这一动机来努力,而是为了自我实现,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从历史上来说,中国有史以来一直是同族家庭式的国家,形成了一种聚拢模式,其特点表现为相互之间关系亲近,家庭气氛浓厚;而西方国家是异族混居国家,形成了一种离散模式,其特点表现为相互关系相對疏远,并讲求个体独立。2001年的电影《刮痧》就讲述了一个这类中国家庭在西方国家产生文化冲突的经典案例。在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斯生活的一家中国人,原本其乐融融,美满幸福。有一次孙子生病时,爷爷采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疗,留下的红印却被美国警方指控为这家大人虐待孩子的证据,法院甚至剥夺了他们对孩子的监护权。出于家人之间的浓厚亲情,孩子的父亲“义无反顾”地顶替爷爷说是他本人给儿子刮痧的,后来又从福利院“偷”出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爷爷见面,在圣诞夜冒着被逮捕的危险爬水管上九楼与家人团聚,等等。和中国人出于好意抚摸美国小孩却被认为是冒犯的性质相似,《刮痧》中爷爷因刮痧惹上的麻烦也是中西跨文化交际下因行为习惯差异导致的尴尬;至于父亲的顶包、非法闯入等行为实已构成了更多的违法犯罪。

体触行为是人类交际中最基本的体态行为,它是指人们借身体间的接触来传达信息或表达情感,如握手、拥抱、亲吻和拉手等动作都属体触行为。由于体触行为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和文化特色,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更要谨慎对待,了解体触禁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师生关系與君臣、父子关系一样讲究尊卑有别,老师总是权威、郑重、不苟言笑等形象。在山东任教的志愿者Jessie并未像其他中国老师那样高度要求课堂纪律,而是更能从活跃课堂氛围的角度来设计课程活动,这也让孩子们对试探这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充满好奇。根据Perdue和Connor于1978年进行的学龄儿童与老师之间体触行为的实验调查,在接受测试的学前儿童和4个男教师、4个女教师之间,男孩往往成为触摸行为的积极施动者,且同性之间的触碰要多于异性之间的触碰。中国人特别是女性从很小开始就被教育“男女有别”的观念,因此女孩更注意与异性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观察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女老师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男老师,一方面女老师不像男老师那样会给出更多的身体触碰行为,另一方面在男女学生数量基本持平的前提下,男老师也更容易获得学生更多的触碰。所以从国别的角度来说,比起更加严肃、刻板的中国老师,Jessie因性格上的平易近人、开放大胆而获得了更热烈的欢迎;从性别的角度来说,如果来授课的是一名美国女老师,学生们也不会向她做出过多的身体接触,而更多应该是保持好奇的观望。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除了语言交际能力,以体态语为代表的非言语交际能力也是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它在交际中往往能够发挥比语言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二,不同文化中的体态语存在很大差别,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提前了解这些差异,避免因行为差异带来的干扰与误解,甚至触犯对方文化中的禁忌;第三,中国的外语教学应将体态语教学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理论学习,观看影视作品,增加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等方式方法,全面有效地提高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03):17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532.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224- 225.

[4]潘克.中英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禁忌[J].语言文学研究,2005(05):5.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04):441.

[6]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3.

[7]陈文志,王莉.体触行为的跨文化差异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78-80.

[8]陈春卿.体触交际中的性别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3):129-130.

猜你喜欢
体态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
浅谈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