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瓯骆汉风:管窥广西汉陶文化》

2018-12-20 01:29马琳
新阅读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合浦陶器陶瓷

文/马琳

历史悠久的广西,在古代有“瓯骆”之称。“瓯骆”,是我国先秦至汉代生活在广西和越南北部百越部落中“西瓯部落”和“骆越部落”的合称,因此广西常被称作“瓯骆”,亦称“西瓯骆越”。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命令监御史禄,督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修建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转运粮饷辎重,从而一举平定百越,统一岭南,并将其分设为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纳入中央版图。从此中原文明通过源源不断的人口南移而流入百越之地。“与越杂处”给广西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广西从此走上越汉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合浦郡,加强汉朝统治,进一步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广西汉代以汉风越韵为特色的文化繁荣被大量的考古发掘所证实。陶器,正是体现这种瓯骆汉风最多的器物。在广西大量发现的汉代古墓中,汉窑数量之巨是最引人注目的。光合浦廉州镇草鞋村,就发现汉窑22座,不仅发现有烧制砖瓦的作坊区和工作流程遗迹,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既有日用品,也有贸易用品,陶屋、陶壶、陶罐、陶仓、陶灶……种类之多,实属惊人。它们以精湛的工艺、生动的造型、丰富的内容诠释了汉代广西人的生活面貌、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所有这些与中原文明的关系。

以广西汉墓出土的陶屋为例。很多陶屋的形制都呈现出北方建筑样式与南方干栏式建筑风格的统一。因为南方潮湿多雨,人们往往将房屋用木桩支起来,形成两层建筑,上面住人,既通风防潮又防止野兽攻击,下面放置杂物和饲养家畜。所以无论是楼阁式陶屋还是四合院型陶屋,都可以看到它们既有北方建筑特色又融进了南方干栏式建筑的元素。在出土的很多陶仓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底层架空以防潮的干栏式建筑特色。这些陶瓷建筑模型出现在汉墓中说明其主人是北方移民,随着迁居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居住的房子也越来越具有南方特色。

汉代社会风行厚葬,这种文化习俗也从中原流入广西。人们抱着视死如生的观念幻想死后在阴间也能拥有生前的财富和家庭幸福生活,因此到处修建大坟冢,将死者生活用品和仿生冥器埋入地下,而这些冥器也以陶器居多。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一样,广西汉代墓葬中的陶器也从多方面再现了广西人生活的画面,表现了人们劳作、生活和养殖的情景。例如在出土的陶屋中有见到刻画人在抚门张望,似在等谁回家,里面有人在舂米的;羊只卧在圈里,老人抱着拐杖靠墙休息的;楼上有人打开窗户伸出身子往下看自家的猪的,非常生动,充满了家的温馨气息。

广西合浦坐拥优越的地理位置。汉代窖群紧挨的西门江是南流江入海的分支。考古资料证明,在两汉时期,中原及广西合浦当地的商贩把他们生产的陶瓷还有布匹、蜀锦等商品装船,从西门江入海,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广西制陶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贸易需求增长以及原料的充足,从汉代开始,合浦就逐渐成为广西陶的主要生产地和外销基地。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汉代陶器,所有这些出土的陶瓷的造型和花纹、彩釉与合浦出土文物是一样的,即证明了汉代合浦与东南亚交通贸易的史实。因此广西自古就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将在现代化的今天及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瓯骆汉陶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汉代广西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如《瓯骆汉风——管窥广西汉陶文化》这本书中耿东升的序言所说:“它不仅是广西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陶瓷之苑中的一朵奇葩。”

猜你喜欢
合浦陶器陶瓷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最早记载合浦的文献之我见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