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效果观察

2018-12-20 00:35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4期
关键词:鼻息肉内窥镜鼻窦炎

高 蕾

(汉源县人民医院,四川 雅安 625300)

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鼻塞、头痛及流涕等。该病患者的病情常反复发作,可对其工作及生活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但鼻窦的构造较为特殊、位置较为隐蔽,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很难将病灶彻底清除[1]。为了探寻有效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方法,笔者对48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汉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8例。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2例;他们的年龄为27~58岁,其平均年龄为(42.07±5.38)岁;他们的病程为10个月~18年,其平均病程为(8.23±5.36)年;其中病理分型为Ⅰ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27例,为Ⅱ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11例,为Ⅲ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10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1例;他们的年龄为28~60岁,其平均年龄为(43.65±5.73)岁;他们的病程为11个月~20年,其平均病程为(9.06±5.61)年;其中病理分型为Ⅰ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25例,为Ⅱ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14例,为Ⅲ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有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为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手术,具体的手术方法是:1)为患者进行常规术前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开始为其进行手术。2)切除患者中鼻甲的后部,然后切除其蝶筛前壁,依次开放后组筛窦、前组筛窦及额窦口,切除上额窦的自然口,操作完成后进行填塞止血。3)最大程度地清除患者鼻腔内的息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施行鼻中隔矫正术。4)手术结束后,将涂有红霉素软膏的明胶海绵、止血纱布填入患者的鼻腔,48 h后取出填充物。5)视情况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叮嘱其在术后的3个月内定时清理鼻腔。

1.2.2 研究组 为研究组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具体的手术方法是:1)在手术前,对患者的鼻窦组织进行冠状位的CT扫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其病灶的具体位置。2)术前30 min,为患者注射1.5 KU的白眉蛇毒血凝酶以起到止血的作用。3)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其病灶的具体情况选择为其进行全麻或局麻,待麻醉起效后开始为其进行手术。4)在鼻内窥镜的辅助下,将患者鼻腔内的息肉彻底吸除,使中鼻道清晰地暴露在施术者的视野内。5)切除患者中鼻甲的后端,由前向后切除钩突部分与垂直部分,待筛泡可见后,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自然暴露上颌窦开口。对于存在上颌窦病变的患者,可采用钻孔插入鼻内镜的方法对病灶进行清除。6)根据患者进行常规扫描检查的结果,扩大其额窦、筛窦及蝶窦的自然开口,对其窦腔内的息肉进行清除。7)手术结束后,将涂有红霉素软膏的明胶海绵、止血纱布填入患者的鼻腔,48 h后取出填充物。8)视情况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叮嘱其在术后的3个月内定时清理鼻腔、按时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1)治疗的总有效率。将患者的手术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鼻窦内无脓性分泌物,进行鼻内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窦口状态良好、黏膜上皮完好、无新生病灶。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鼻腔内仍有脓性分泌物,黏膜存在水肿的情况。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在加重。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手术耗时。3)术毕至症状消失的时间。4)住院时间。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08%,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毕至症状消失的时间及其住院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毕至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毕至症状消失的时间及其住院时间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毕至症状消失的时间及其住院时间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耗时(min)术毕至症状消失的时间(h)住院时间(d)研究组 48 42.17±6.02 6.98±1.28 4.29±0.85对照组 48 65.36±7.58 9.45±1.46 7.38±1.13 t值 16.598 8.813 15.140 P值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7%,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83%,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是耳鼻喉科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部分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均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史,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流脓涕、鼻塞、头痛及通气障碍等,可对其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若该病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极易导致其形成蛙鼻,进而严重影响其面部的美观[2-3]。近年来,临床上广泛采用鼻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进行治疗。此术式的优势是在鼻内窥镜的辅助下,施术者能够更清晰地探查到患者鼻腔内的盲区,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彻底地切除患者鼻腔内的息肉,进而降低其病情复发的几率[4-5]。同时,进行鼻内窥镜手术的耗时较短,并且对患者鼻腔内黏膜造成的损伤也较小。此外,与进行常规手术相比,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更便于施术者在术中对患者的鼻腔进行及时有效的清洗,从而保证其鼻腔内部的清洁,进一步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6]。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手术耗时、术毕至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7-8],且具有手术过程快捷、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小、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鼻息肉内窥镜鼻窦炎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
升麻解毒汤治疗慢性鼻窦炎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