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价

2018-12-20 00:36刘世俊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4期
关键词:脑血栓上肢肢体

刘世俊

(仁寿县人民医院,四川 仁寿 610500)

急性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有统计数据显示,急性脑血栓患者占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总数的50%~60%。现阶段,临床上对此病患者多进行溶栓、抗凝等治疗。张琴等[1]研究指出,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本文仅就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10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纳入本研究。这些患者均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者。这些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偏瘫等症状,且均无明显的意识障碍。根据这100例患者住院病历尾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Ⅰ组和Ⅱ组。在Ⅰ组患者中,有女21例(占42%),男29例(占58%);其平均年龄为(58.46±2.13)岁;其中,左侧肢体和右侧肢体发生偏瘫的患者分别有26例(占52%)和24例(占48%)。在Ⅱ组患者中,有女20例(占40%),男30例(占60%);其平均年龄为(58.15±2.26)岁;其中,左侧肢体和右侧肢体发生偏瘫的患者分别有27例(占54%)和23例(占46%)。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溶栓(发病至入院的时间<6 h的患者可接受溶栓治疗)、抗凝、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凝集及保护脑神经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Ⅱ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是:1)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在患者入院后的第3天,用日本科技公司生产的KR-7型神经电刺激仪对患者患侧的上肢进行电刺激治疗。将电刺激仪上的一对电极片贴在其冈上肌、三角肌处,将另一对电极片贴在其同侧前臂远端的1/2处和1/3处,将电压设为 80 V,将脉冲设为 300 vs,将治疗频率设为 30 Hz,每次治疗的时间为20 min,每天治疗2次。2)改善肌力的治疗。对患者患侧肢体的肌肉进行推拿和按摩,并采用“快速刷擦法”对其肌肉组织进行刺激,以提高其肌力。若患者患肢的肌肉发生痉挛,可采用“抗痉挛法”、“原始反射法”等对其发生痉挛的肌肉组织进行刺激,以改善其肌肉痉挛的症状。3)功能锻炼指导。在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协助其进行肢体功能的被动锻炼,如协助其进行四肢大小关节的屈伸锻炼,以避免其关节僵硬。待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大幅度的活动后,指导其进行肢体功能的主动训练,包括指导其进行床上自主翻身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下床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等。4)语言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弹舌、叩齿、呲牙、鼓腮等训练,每个动作反复训练5~10次。待其口舌功能显著改善后,指导其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先指导其进行发音训练,然后逐渐指导其说一些简单的字和词。5)记忆力训练。通过让患者记一些简单的字、图片、实物等来提高其记忆力。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和4周,采用ESS(欧洲卒中评分量表,满分为100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其ESS评分的高低呈负相关。治疗前后,采用自制的评分量表(满分为15分)评估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患者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与其评分的高低呈正相关。治疗前后,采用自制的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四项评分指标,每项指标的满分均为100分)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生活质量的好坏与其评分的高低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ESS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1周、2周和4周,Ⅱ组患者的ESS评分均低于Ⅰ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ESS评分的比较(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ESS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Ⅰ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Ⅰ组 50 32.18±3.63 21.26±2.75 15.86±1.94 12.74±1.33Ⅱ组 50 32.05±3.45 13.85±2.45* 10.05±1.73* 9.42±1.02*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Ⅱ组患者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的评分均高于Ⅰ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Ⅰ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分 下肢运动功能的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Ⅰ组 50 8.31±1.41 10.69±1.42 7.56±1.54 10.29±1.62Ⅱ组 50 8.42±1.25 12.85±1.37* 7.41±1.22 12.52±1.53*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Ⅱ组患者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的评分均高于Ⅰ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Ⅰ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Ⅰ组 50 治疗前 68.19±2.36 69.74±1.43 72.56±2.56 75.89±2.53治疗后 78.58±2.36 79.41±2.33 79.85±2.84 82.19±2.36Ⅱ组 50 治疗前 68.42±2.45 69.31±1.58 72.38±2.41 75.31±2.11治疗后 96.85±2.13* 98.83±1.22* 96.85±2.56* 97.35±1.44*

3 讨论

急性脑血栓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目前,临床上对此病患者主要是进行药物治疗。有文献报道称,仅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难以改善其肢体的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本研究中,笔者在对Ⅱ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其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此病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具有以下优点:1)可提高患者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可有效地刺激其中枢神经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巩固其大脑皮层建立的运动动力定型,且有利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和重建。2)可促进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且能减轻其肌肉组织痉挛的症状,提高其肌力,从而可改善其肢体的运动功能。3)可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改善其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脑血栓上肢肢体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肢体语言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肢体写作漫谈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