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支出模式亟待转变

2018-12-21 03:51闫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45期
关键词:财政支出行政政府

闫肖锋

近日,经济学家、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访谈中提出:接下来,要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支出,与企业减税并进。给企业减负,改变政府支出,也许一下子还看不到效果,要有一个艰难调整期,未来几年要准备过苦日子,但这是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把它变为低谷转型的机遇。

共克时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民间要体谅国家的难处,企业要活下去要创新转型,但关键还在政府。如果各级政府就此转变了行为模式,朝向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迈进,这也正是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首先,要将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上,而非投资扩张上。当前各部门和各地政府声势浩大驰援民企,资金与政策并行,民营企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迎来新的希望。此时,切记走过场、一阵风,不搞权宜之计。

其次,政府财税体制改革也很重要。这几年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为企业减负,今年政策层面围绕“减税降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减负的呼声并未消减,甚至出现“税负增多论”,依据是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比如营改增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但也有些企业反映税负有所增加,这说明还有很大的潜力继续推动减负。

尤其是地方政府不能征“过头税”,也要避免预征预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对财税部门来讲,如果首先考核的是完成任务,上级税务部门下达指标,那么各基层部门就有去征“过头税”的冲动,因为这是硬性任务的要求,结果征税超过了该征的范围。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预缴税”,让企业在实际收入没有发生之前,预缴所得税或者其他的税。对税务部门来说,这样能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但对企业来讲,今年经营不好,本来应该交100万,你收了200万,可能就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就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税以外还有缴费,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社保缴费。占工资总额40%的社保比率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为什么一直改不动?这其中有历史原因。改革以前,国有企业不存在社会保障的问题。改革以后,那些老职工陆陆续续退休,他们原来没有缴过社保,但退休了要享受养老保险,要靠新人缴税来养老一代。而新人绝大多数来自民营企业。这就是不公平所在了。针对过去的社保欠债,应该拿出一部分国有资产来划拨给社保基金,减轻社保基金的资金压力。这方面不能光议不做,要切实把企业尤其是民企的社保负担降下来。

再次,也是挑战最大的,就是政府财政支出模式亟待转变。发达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在民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而我们财政收入的大头是用在政府投资上。这一支出模式的改变,必然伴随着政府从投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一是将政府的投资功能转给市场,让市场去完成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工作。在PPP改革中,涵盖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19个领域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投入运营服务。这本是好事,但部分地方出现了泛化、异化等不规范发展问题,本该属于市场行为的投资最终转嫁为政府的隐性债务。这说明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政府还在大包大揽。

二是政府投資产业领域,造成大量过剩产能。现在又要靠行政手段去除这些产能。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此外在城市建设方面,很多地方拆旧城建新城,搞形象工程,无形之中大量花费投资。以上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的、低效的,或者说造成浪费和腐败。

三是政府的行政支出,发达国家的行政支出可能占财政支出的10%左右,我们国家如果算算账的话,大约在20%以上。这么高的行政支出是不是必要?是不是用得都合理?其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政府机构很臃肿,机构很多,好几套班子,领导干部一个正职,七八个、十来个副职,人浮于事。多年来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常常是精简了,又膨胀,人员在不断增加。可见压缩的余地很大。

政府支出不够怎么办?只能是多收税费、多卖地,或者超发地方债券。因此,过多的政府支出,尤其是低效无效的投资,消耗行政能力的支出,必须坚决砍掉。

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该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政府把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工作做好,把营商环境做好,这些才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猜你喜欢
财政支出行政政府
论行政和解中的行政优先权行使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建议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从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谈行政行为
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律建议
浅析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行政不作为的概念界定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