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户籍,书写城乡变革

2018-12-24 09:53许琴
新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家户农转非户口

许琴

如今“农转非”这个昔日的热词已成为历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曾经有过长达7年之久“半家户”户龄,每每回想起那一段经历,总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20世纪80年代前后,居住在城市里的“半家户”真不少。绝大多数是回城知青,他们在农村结婚生子,另一半是农村人。还有就是像我老伴那样,出生于农村而工作分配在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家庭其他成员在农村。户口制度的城乡二元化,使得那些蜗居城市的“半家户”们享受不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

安居才能乐业。“半家户”们的安居之路并不平坦。首先,要成為“半家户”并不容易。申请者必须拥有独立住房(无论大小)并有配套的厨房,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送交派出所审批。1982年我家提出“半家户”申请,户籍警旋即前来实地考察,发现我老伴父子两人6平米的居所里,只有煤油炉而没有厨房。出于对知识分子的同情,这个与我们萍水相逢的户籍警,还越位向丈夫所在单位提出了改善住房的建议。此后不久,我们家拥有了12平米的住房附带一个小厨房。户籍警第二次实地考察后,我们的“半家户”申请才获得通过。

成为“半家户”还只是这一类特殊家庭成员户口“农转非”的第一步。当时的户口政策规定,夫妻双方有一个农村户口的,患有严重疾病者凭医院证明可以办理“农转非”,子女(户口当时随母亲)户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于一大批插队知青返城,每年“农转非”的指标卡得很紧,一家有两个以上农村户口的,要实现全家人“农转非”,就得排队等上好几年。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人,没有各种计划票证可以将就着,最令人头疼的是小孩上学。什么小升初,中考高考,没有城市户口,勉强在城里读了中学,还得回原籍参加考试。

1985年开始,我不得不加入了“半家户”们向“农转非”进军的行列。

去医院开具病情证明颇多周折。我患有心脏病,经常发作,心动过速每分钟高达150多次,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挺吓人的。赶到医院,说不定又突然恢复了正常,心电图检查结果,只是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而已,这个结论并不符合“农转非”条件。我们遇到了同情我们的好医生,经过几次折腾,终于有了符合“农转非”要求的病历证明。

1987年,我家3个人的户口“农转非”问题分两批解决。高兴之余,我把俗话所说的人生“三大喜”增加了一条: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户口农转非。

甩掉了“半家户”帽子后,好事连连。1988年,两个小孩顺利地在市区读上了重点小学、初中。此后他们兄弟俩一路欢声笑语,先后成了高校教师。

我们家又赶上了单位福利分房的末班车。根据家庭人口数、职称职务打分,我家可以分到校内新建的一个大套,层次也不错。考虑再三,比我们困难的人很多,丈夫只要了一个面积小得多的中套“二手房”。

知足者常乐。要不是甩掉了“半家户”帽子,我们说不定还会继续蜗居在那个低矮潮湿的棚户区。搬迁时,竟有一大群亲戚前来祝贺,盛况不亚于搬进了装修豪华的单体别墅。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户籍制度住房制度改革也与时俱进。当年“半家户”们的安居三部曲正渐行渐远。君不见,往日竞相“农转非”,而今新潮“非转农”。作为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回顾它,为了更好地奋力前行。

(责编:孙展)

猜你喜欢
家户农转非户口
家户关系视角下传统农村社会治理的机理与价值
成都市新都区老年农转非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家户与宗族:国家基础性治理单元的辨识及其逻辑
——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分析
城乡家户、家庭规模及其结构比较分析
家户本位、公共可行能力与有效乡村治理
给失管无名道路上“户口”
八类无户籍人员可登记户口
北京市农转非人群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调查研究
北京户口的适龄儿童也可在京享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