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亦有异,求花亦有果

2018-12-24 10:04周威
赢未来 2018年16期
关键词:仿写小学生

周威

摘要:小学生的成长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生硬到灵活的一个过程。幼儿时期的孩子常会一语惊人,不外乎是从父母或身边亲近的人群中鹦鹉学舌得到来的巧句子。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心理学》中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叫做学习迁移”,仿写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习作水平实现迁移,发展学生的习作水平,从而达到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目标是希望学生最后都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仿写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必经之路,是提高写作能力,充分表达内心世界有力的拐杖。

关键词:求同有异;小学生;习作训练;仿写

一、仿写的先决条件与意义。

1、仿写,读是根本。小学课堂训练要求无外乎“听、说、读、写、思”五大方块内容。写的基础自然是读,无论小学还是大学习作均离不开“读”这一基石。广泛地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的材料,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反之,如果阅读的基本功不扎实,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课上有了阅读分析这一环节,才会从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才会有的放矢地仿写作文。

2、仿写,并非抄写。在我们的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训练方法——积累好词佳句,然后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比如六年级有一篇课文《山中访友》开篇写道“走出门,就闻到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孩子们在老师的再三要求下,经过了由背到默的过程,在他们的写景习文中,自然也就不分季节,不分地域地原搬上这句话。哪怕他身处寒冬腊月,仍能闻到“栀子花的气息”,仍到感受到“与微风撞了个满怀……早晨,好清爽”的惬意心情。这种原搬照抄的方法,能说是对文章结构的仿写吗?孩子不能举一反三,不能从死板的文字中走出来,再好的例文,也只是囫囵吞枣,事倍功半的成效,绝非仿写的精髓所在。

二、仿他人可仿之处,写自己可写之事。仿写只是借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的内容自然不能离开自身的真实感受,一切习作均建立在“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的基础之上。如何借,如何仿,取决于自身能力与个人习作素养。下面,我从三方面阐述仿写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1、 仿拟题,出新意。 定题、立意和选材是作文的准备和开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怎样确定题目呢?什么样的标题才更有深意,更吸引读者的目光?比如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的命题就很有意境。作者许申高对命题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文章三次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表面上都是指文中虚拟的那匹“饿马”。相信会读书的孩子或在老师适当指引下,文中的“马”还特指小男孩对书籍那种如饥似渴的心态。那位残疾青年为对小男孩的尊重与照顾,多次引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由向小男孩子给予帮助,情感线中同样贯穿始终,不谓是一篇好文,一个好的标题。

像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如《山中访友》《灯光》《彩色的翅膀》《金色的脚印》等等,都是我们的孩子在平常语文课堂上需要去汲取、借鉴的定题、立意和选材的方向。

2、仿内容,重细节。翻开一些习作本,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长篇大作,但读起来却是那样的乏味。空洞的语言,平乏的词藻,平铺直叙的事故环节,读来读去,却不知主题意境在哪?记得一次习作讲评中,班中一名学生在写一次游记,文中的大多篇幅是描写出游前一家人是如何起床,如何准备出发的内容,到达景点后,仍用大多文字去描写他家的小汽车与别人家的小汽车的区别,最后的景点却是三两句带过。这样的文章,正是缺少对范文内容的仿写。

比如鲁迅写的《少年闰土》中有一段关于闰土外貌的描写,描述的语言不多,但却精确而鲜明地勾勒出了一个成长于海边的健康、天真、活泼、生活充实的少年形象。一般来说,照仿写的惯常思维,我们会叫孩子们也试着描写身边某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孩子们选择的范围较大,或写同学,或写父母兄弟或姐妹等。而且,依据这么些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孩子们喜歡这样去描写别人的外貌,不管这人是可爱还是可恨,是和善还是狰狞,是大人还是小孩,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会这样去写: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红红的嘴唇,圆圆的脸蛋……当然不是孩子们写得不好,这也是他们认真观察后的结果或是真实的体会。一个孩子这样写还可以接受,这人就长得这样,可是每个孩子这样写就让人想发疯了,细想想,谁的眼睛不大,这个大小区别有多少?谁的嘴唇不红,除非这人生病了脸色不好。为避免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在孩子的笔下重演,当时的我就限定了孩子的选择范围,就规定孩子只能写自己本班的同学,要写出同学的特色。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比如,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你看,他安静的坐在椅子上,双手托着下巴,一副思想者的样子;他戴着一副长方形镜片的眼镜,在加上他的五官,一个标准的书生长相;他很高大,也很强壮,这可见他的父母也不会矮。这位少年就是我的好朋友---尹红帆。”还有一位学生也写得极其可爱:“周强是我的好朋友,非常可爱。他的脸蛋很有弹性,很像果冻。端正的五官都‘安装在苹果般的脸蛋上,每当他一笑,就会给人一种开心的感觉。体育老师一喊‘立正这个口号时,他总是将身一挺,呵呵,好一个将军肚就露出来了。”

3、仿技法,求生动。写作技法的采用使文章更形象生动,吸引读者,写作技法多种多样。如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有表示声音词语的使用、语句重复的使用、前后照应的使用等等技法。在作文教学中与学生讲解技法,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而仿写就能直接把学生带入技法的应用中。仿写的范文与写作教材不同的是间接显示写作知识,具体表现写作技法。其间接性、具体性和示范性要求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促使写作技能的迁移。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对漓江静、清、绿的描写相当优美,是很多教师在习作训练中常用的范文。就拿第二自然段来说,文中采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写作手法,将漓的静写得非常生动形象。由此可知,本段的仿写的重点便是如何利用修辞将景物写具体、生动形象。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三个步骤走,

初步是看水写水,借用作者写漓江仿写家乡的河水。学生现学现用,简单易用。

第二步可是借水写物。如写花的海洋,与水有几分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句子“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正是借用了范文的写法,虽有几分套用的成份,但不泛是习作运用过程中的一个过渡。

第三步是写法的迁徙,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仿写同样如此,最终的仿写是走出机械模仿阶段,除去“生搬硬套”,“抄袭”之嫌。面对各种可借用的范文,除落实第一、二步后,重要的是学生的理解到融会贯通的过程。最终的效果是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把作文训练同培养学生的观察、领悟、想象,自學等基本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作文中能够不拘泥范文,做到“举一反三”。

四、由仿到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作文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只不过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因此作文的最终目的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是在作文时,大脑却一片空白,无从说起,可见是在选材方面遇到了难题。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以范文为例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学会选材,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作文的从仿写到创造。

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如同书法中的临摹。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升,它是习作的起点,也是创作的起点。因此,我们要重视仿写这一起点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仿写入手,使学生能找到写点,通过长期不断地仿写,使学生在读、仿、创中提高自身的习作水平。

猜你喜欢
仿写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浅议作文教学的“三部曲”
我是小学生
聋生句法习得与病句消减策略初探
教材为本 以读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