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2018-12-26 07:18惠州市博罗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曹迎笑胡杰锋高春香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导联传导原发性

惠州市博罗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曹迎笑 胡杰锋 高春香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常出现心肌缺血现象,伴室性心律失常者的死亡率明显增高。对于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而言,心电图为常用诊断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具有较高诊断价值[1-2]。本研究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惠州市博罗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接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均经我院检查室血生化检查及血压监测等多种手段,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共同诊断证实。将患者资料按照检测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心电图组(87例)与动态心电图组(113例)。所有患者在接受诊断前均未使用对心电图记录结果产生影响的药物。

二、方法

常规心电图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所使用的仪器为北京美高仪ECG3.0版本12导联心电图仪,患者取平卧位,并引导其保持放松状态,从患者胸骨左右缘开始将电极片粘附在相应位置,并确保电极片能够牢固粘附,进行检查前将心电图连续描记纸的走纸速度设置为25 mm/s,对患者的P波、QRS波及ST-T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检测过程中注意保证检测期间的基线平稳及不受干扰。动态心电图组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所用仪器为美国DMS300_4A心电图仪,患者保持心态平稳,以携带式记录盒对患者模拟的12导联进行24 h心电信号连续监测,并做好心电信号的信息处理、分析及矫正。

三、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两种检测方法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并观察患者房室传导阻滞及ST-T段改变检出情况,其中心肌缺血阳性的诊断方法为:排除体位、药物及导联接触等影响因素后,以等电位线基线为基准,患者的ST段自J点后80 ms处沿水平方向、斜下方下移0.1 mv以上且持续1 min以上;在原有的下移基础上再次下移且距离超过0.1 mv,持续1 min以上;间隔时间在1 min及以上。心律失常根据患者的心率、起止情况、心跳节律、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等合并综合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确定。传导阻滞可分为Ⅰ°传导阻滞、Ⅱ°Ⅰ型传导阻滞及Ⅱ°Ⅱ型传导阻滞。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二、两种检测方式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及室上性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0.05),见表2。

三、两种检测方式下患者房室传导阻滞与ST段变化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房室传导阻滞及ST-T段改变检出率均明显增高(P<0.05),见表3。

讨 论

临床中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检查诊断主要是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分为基本项目、推荐项目及选择项目的检查,心电图检查为基本检查项目之一,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可将其应用于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帮助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诊断心脏扩大、肥厚,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当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往往表现出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Q-T间期延长[3,4]。

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应心脏的电活动,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1~V6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操作简便,通过体表心电图检测即可在较短时间内将大多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情况诊断出来,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但应用常规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检测时会受时间与环境的限制,从而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加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往往无特异性表现,易发生心肌缺血无症状型患者的漏诊,对治疗与诊断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患者预后。动态心电图可24 h内对心电信号进行连续监测,检测更为准确,可实现对短暂心肌缺血发作、一过性心律失常等非持续性异常表现的有效诊断,且可对任何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一定程度上可分析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减少猝死等危险事件的发生,极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弥补了常规心电图检测的不足[5,6]。

表1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例数(%)]

表3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房室传导阻滞及ST-T段变化检出情况比较 [例数(%)]

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兼顾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并积极干预心室重构,对于减少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减少因原发性高血压致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在原发性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有效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伴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并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动态观察,为疾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常规心电图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在心肌缺血及心率失常阳性检出率、房室传导阻滞与ST段变化检出率上,动态心电图组显著增高(P<0.05),表明相对于常规心电图检测,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将24 h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中,可明显提高阳性检出率,可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预测与准确评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导联传导原发性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神奇的骨传导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PI3K/AKT/Bcl-2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