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渐成课改趋向

2018-12-26 10:16陈健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校教师

陈健

项目式学习已经在欧美许多国家的学校被广泛采用。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方式,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学科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与传统式学习方法相比,项目式学习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合作教学法的使用,项目式学习逐渐成为探讨“未来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向。

核心价值在于“人际互动”

什么是项目式学习?是不是在教学中加点手工劳作、小组讨论,或是最后有一个可视的展示成果就可以称之为项目式学习。如果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技能,即使最终成果是一个项目也不能称其为项目式学习。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探讨方案,以此来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并不一定是一个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问题,而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技能,例如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等。因此,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

2016年11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未来学校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指出:倡导项目式学习,鼓励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基于项目任务,使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2017年10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正式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核心任务,聚焦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该计划的目标是要在新时代,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更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培养创新人才。

台南大学教授林奇贤指出: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价值其实在于“人际互动”,而互联网能够整合资源,连接学生、老师、家长和关联方,引入专业人士的参与,从而大大拓宽互动的范围,提高项目式学习的价值。21世纪的小朋友,学习空间不应该还是只局限在校园内。

与主题式学习有本质不同

在当前的美国中小学,项目式学习及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教育迅速发展,走在跨学科式应用型教学的前沿。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国教师更需要思考项目式学习法能否以及如何为课堂带来突破,为学生带来福利,同时也解放教师。下面以建筑项目课程“构建一所2050年的学校”为例。其间,学生需要分组进行校园选址、实地考察测量、造价估算、书面提案、平面图、比例模型等阶段任务,每一阶段外请专业建筑师跟进学生的阶段成果,并通过多维度测评角度给予学生实时反馈。在这个项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一所学校”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学生需要主动地搜索获取信息并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而阶段任务涉及的跨学科知识诸如几何、绘图、建筑学、手工制作、写作等打破了学科的单一性,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在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教师焦阳看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都强调了跨学科融合,都能促进学生发展成长,但仍有着本质的不同。焦阳解释道:“形象一点说,主题式学习就像一个大筐,什么学科都可以往里面装。但项目式学习是复合维生素片,孩子们吃下这个维生素片后,不但能获得知识,还能提升能力、扩展思维,而这种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是自然而然的。”根据自己的经验,焦阳总结了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四个不同点:项目式学习的课程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但主题式学习的目标仅仅是在学习某一个主题和各个学科相关联的课程中加深对这一主题的认识;项目式学习具有驱动性,主题式学习则欠缺这一要素;项目式学习有科学的量规作为评价标准,而主题式学习的评价则更主观随意,没有科学的规范;项目式学习与学科知识的联系更为紧密,它将一个或几个学科的核心知识整合在学习内容中,而主题式学习则是浅层次的、分散的。

实现“四个转换”

深圳市盐田区通过倡导做“与学生同心、与时代同步”的教育人,办“有态度、有温度、有力度、有速度”的教育。2017年2月,盐田区16所学校参加了中国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同年4月,盐田区政府出台了《盐田区教育品质提升行动计划(2017-2019)》,文件明确指出,要高质量完成“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实验区”建设项目。为此,盐田区教育局制定了《深圳市鹽田区新样态学校联盟实验区建设方案》,从区、校两个层面入手,从美丽校园、智慧教育、创新管理、课程再造、魅力课堂、家校共育六个方面开展新样态学校研究与实践。为此,盐田区教育局率先在全市推进“课堂革命”——构建“盐田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学生学习路径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引;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在全区中小学大力倡导基于项目的、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其中,深圳市盐田区梅沙小学以自身所处的社区资源为主要研究载体,建立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师组成的团队来实施,现已成功开发《人工湖湿地——认识植物》《大梅沙湾——认识海水》两个课程项目。梅沙小学校门口有一块湿地,自2017年起,这块湿地成了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功臣”。2018年3月28日,梅沙小学姚毅锋、刘敏佳、李晓星等7位不同学科教师和五年级42名同学,在学校礼堂上了一堂展示课《人工湖湿地——认识植物》。在搜集信息、获取知识、探讨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们学到了湿地植物的拉丁名,对湿地生态系统也有了深入了解。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他们提升的是科学、语文、美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梅沙小学的项目式学习以身边的社区资源为主要载体,通过多学科老师的介入,分科教学后再跨学科融合。”梅沙小学校长刘向东介绍,基于社区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是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社区,旨在从小培养学生了解身边资源、动手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范坤认为:盐田教育在项目式学习方面,实现了四个转换——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换、从单一学科学习向跨学科融合转换、从知识学习向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提升转换、从课堂教学向课堂应用转换。盐田在这些方面的有力探索,为全市建立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踏上了探索之路。

学习中的“正餐”

北京中關村三小教师耿春龙提出:目前的基础教育,其实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必须要践行真实的学习。耿春龙介绍:中关村三小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改革过程中,总共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学校空间的开放性。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考好成绩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播文明的中心,因此需要更多弹性的空间。二是人际交往的多样性。以中关村三小特色的班组群为例,这种跨年级的学习空间,不但让学生的交往更为多样,而且使得教师的眼里有了更多的学生,这从侧面解决了教师目光狭隘的问题。三是课程的真实性。项目式学习既不是“甜点”也不是“小菜”,而是学习中的“正餐”。作为“正餐”,项目式学习就应该被放在国家课时当中做考量。真实的学习对应了“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所以我们应当在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去看课程建设,让孩子在真实的课程框架中得到更多体验。

“项目式学习不必做得标准,只要能够让孩子的学习状态改变、让老师的工作状态改变,就达到了我们追求的目标。”耿春龙谈到了自己对项目式学习的看法,他认为,项目式学习有一定的标准,但在这套标准之外,各个学校要探寻自己的变式。此外,耿春龙提到,在项目式学习的改革中,管理者应当给教师更多空间,让老师们都“动起来”,成为改革的主体和享受者。

2018年7月11日,北京建华实验学校与北京芳汀思教育联合,以PBCC教学法开展“探究性项目式学习”。PBCC,即Project-Based Creative Coach(基于项目的创造性教练)的首字母。PBCC教学法,是以开放式任务为载体,以创新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评价,以竞赛激发潜能,教师的角色是教练,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北京建华实验学校邀请台湾散文家张晓风、大数据专家卢以铨、台湾优质教育协会理事长、芳汀思首席教育家杨中介作为专家指导团。

专家团队利用4天时间,采用PBCC方式指导学生探究大运河。张晓风老师的国学讲座,从“载牛渡海,百尾一舟”发散到地理、航海、科技,从“橘”发散到文学、经济……鼓励大家运用发散式思维,发现小事下蕴藏的脉络。卢以铨教授以“大数据在文史哲研究中的应用”为主题,呼吁教师以跨学科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力。大运河项目式学习活动由杨中介教授主持,在学生自主研究基础上,辅以芳汀思教练引导。教练的责任是启发学生思路,适时引导,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们在教练启发鼓励下初步确定主题,主动查阅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在思索中有了更多构想。主题讨论课上,同学们兴奋地分享考察成果并在小组长带领下确定了探究主题与内容。

在成果展上,各组用视频、PPT、3D模型、手绘图等方式完整地展现了探究成果:大运河的交通水利、经典美食以及唐宋诗人的褒贬评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运用沟通力、领导力、合作力、创造力,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挖掘融合了大运河背后的历史、经济、科技、文学,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跨学科学习。有学生说:“感觉整个过程像创业,原来是老师带着我们,现在是我们带着老师,我更喜欢这种方式。PBCC就像给我们施了魔法一样,我完全想不到自己能做出这样的作品。芳汀思的教练团队真的很棒!”建华实验学校教师赵曼说:“这次活动非常精彩,项目式教学的效果真的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实地考察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让我特别惊讶也特别惊喜,我没有想到同学们能够思考得这么深、这么广……”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校教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