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质量文化如何保障高校教育质量

2018-12-26 15:52李巧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保障

李巧玲

摘 要:随着高校定位与分类的进一步明晰,高等学校逐渐走向分类分层发展,特别是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学校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繁荣发展的趋势。在国民对高等教育需求迅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成为核心关注点。高校质量文化作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措施之一,具体的实施和落实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校质量文化;保障;高校教学质量

一、高校质量文化的意义

高校质量文化是学校在运行过程中,由教职员工群体所创造并得到教职员工群体认可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标准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从目的上讲,企业的质量文化是为更好地扩大利润,增加收入而服务的,但高校的质量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现,一方面是帮助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彰显校园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良好的高校质量文化可以帮助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达到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正能量的精神积淀起到辐射作用,引领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质量文化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1. 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贯彻质量文化。完善的教学目标是高校质量文化具体表现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制订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做出计划和安排,帮助学生在学业上提高成绩。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進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学生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由教师单方面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意见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另外,这种规划方式的主体只有教师,没有把学生真正地放在主导地位。要将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吸收学生参加是必然选择。师生共同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教学质量目标达成共识的过程。师生的质量意识高度统一,便于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推进。

2. 在校风校纪的制订和完善过程中落实质量文化。高校的校风校纪不单是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是高校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每一个参与高校发展的成员都有义务遵守。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有些校风校纪过于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发展,所以要跟上时代脚步,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学生是校风校纪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应让学生参与进来,参考他们的意见并汇总,使校风校纪更接地气。这种做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教师,尤其是学校管理人员统一质量规则,形成工作和学习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不但能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进步的目的,还从侧面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无形中协调了师生关系。校风校纪的制订保障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它所产生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是积极向上的,这种精神层面的力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教师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帮助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各方人员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成为团队良性发展的催化剂。

3. 定期举办高校质量文化活动。高校质量文化的推行和运用并不是纸上谈兵,要付诸实际行动。健康向上又特点鲜明的校园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文化基调和人文教育环境。独特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并不是只有好的方面,诱导它从本质上发生变化的原因也有很多,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高校的工作人员进行规避和处理,有助于良好的积极的校园文化加速形成。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为学生、教师等参与高校建设者提供沟通机会,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在精神层面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普及和推广质量文化,发挥其指导精神的本质作用,实现教育目的,保障教育质量。

三、结束语

推行高校质量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保障高校教育质量,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开拓和创新。高校作为育人单位,质量标准决不能含糊,除了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外,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参与,形成相对独立又能积极互动的良好社会关系,通过各方力量的汇集,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忆华,凌均卫.论高校质量文化的培育[J].当代教育论坛,2014(12):127-130.

[2]郭蕊.高校少数民族教育特色与质量保障[J].现代职业教育,2016(22):109.

[3]白春燕.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水平[J].课程教育研究,2016(7):37.

[4]罗儒国,王姗姗.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30-36.

猜你喜欢
保障
关于互联网企业的主要风险隐患及针对性产品分析
商业健康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探究
大数据时代集团财务共享问题解析
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法律保障问题的研究
影响警察职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因素探析
土地确权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研究
让法律走进心灵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