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倒塌

2018-12-27 01:21魏荣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0期
关键词:弗兰肯维克多斯坦

摘 要: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有着不少关于崇高的描绘。本文从康德有关崇高的观点出发,分析文中崇高两个方面的描绘,认为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二者的覆灭源自于两者均是心中充满怨恨,相互复仇,使得善之崇高坍塌,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启示我们不要屈服于贪欲投入恶的怀抱,而是走向善之崇高,良善为人。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崇高

作者简介:魏荣(1994.1-),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或称《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以《失乐园》的三行诗的节选“造物主啊,难道我曾要求您/用泥土把我造成人吗?难道我/曾恳求您把我从黑暗中救出”[1]为封面内容开始了小说。但《弗兰肯斯坦》中的新造的“人”并不是出自造物主之手,而是出自一位科学家名为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之手的怪物。怪物诞生于十一月里一个阴冷的夜晚,他的创造者维克多看到“那具躯体睁开了眼睛,露出灰暗昏黄的眼珠,开始大口喘着粗气,抽动自己的四肢(p28)。”[2]他看到的是一个丑陋的怪物,而后他即十分后悔,随即抛弃了他的怪物杰作。这是如造物主抛弃他所创造的人吗?不是,造物主给亚当遮风挡雨的地方,并且为他创造了一名同伴。而维克多虽然后悔创造出违背自然规律的生命,但他却是因为怪物丑陋的外表而抛弃了怪物,却未审视过其内心是否善良。维克多的科学动机是崇高的,所要追寻的生命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当维克多将怪物抛弃时,这一刻科学的崇高,道德的崇高坍塌了,也成为“弗兰肯斯坦”走向毁灭的触发点。

崇高一词是由朗吉努斯提出的,为的是书写风格的提升,从而演化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含义和效果。这些含义和效果经世代传承者从外部含义到内部自我的改进,而变得更具丰富的内涵。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在《判断力批判》(1790)一书中扩展了对崇高的分析,他将伯克和其他先前的理论家具体说明的崇高物体分为两类:(l)“数学上的崇高”包括数量巨大的崇高―或者说规模庞大或数量上似乎是无限度的或无穷无尽的崇高;(2)“动态的崇高”包括那些我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似乎显得无能为力而产生恐惧的客体,假如观察者处于安全情境就会把这种恐惧描述得令人愉悦。[3]在《弗兰肯斯坦》中,崇高的元素不仅是处于弗兰肯斯坦们的旅途中,而且处于他们遭受到恐惧和灾难的内心之中,也因此他们将崇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康德的分析,第一类崇高,“数学上的崇高”体现在小说中的两个显著的地方。第一,是在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为释放对弟弟和贾斯汀之死的悲痛而外出旅行之际。“我来到阿尔夫河的源头,它的发源地是一条冰川。从群山的顶峰绵延而下,在山谷里面布下一道天堑。在我前面,是望不到边际的崇山峻岭,而头顶上面,则是冰川组成的冰墙(p68)。”维克多见到的是崇高所具有的规模,冰川浩瀚,山脉高险。他感受到这壮美的景色给与他巨大的安慰,使他能够排解一些悲痛。“数学上的崇高”是这些维克多所看到的景色以及这些景色使他从所有渺小的感觉中升华出来。尽管这些并没有根除他所有的悲痛,但它们减轻了悲痛症状和平静了受伤的内心。而此期间感受到最大的崇高乃是怪物·弗兰肯斯坦所带来的。“当我呼喊的时候,我却看到不远处有个人影正在向我奔来,他有着超过常人的速度。刚才我在冰层上行走的时候,对那些缝隙口小心翼翼。可是他却毫不在乎,连跑带跳,当他走上前的时候,我很清楚地看到他的身材,比一般人要高大很多,我顿时慌张起来,视线一片模糊,人也快要昏迷了(p70)。”这巨大的步伐,超常的速度,这也是常人无法做到的,这是另一种崇高规模的表现。第二,在北极的场景。在至英格兰萨维尔夫人的第四份信中,沃尔顿所见之景,“大概过了两个小时,迷雾散尽,我们极目远眺,看见周围绵延不绝、高低起伏的一篇冰川(p11)。”这是一个常年覆盖着冰雪的地方,陆地与海洋已经辨不清边界了。这个冰封的世界一望无际,无边无界,令人惊叹。这又是一个崇高在规模上的显现。

康德的第二类崇高,“动态的崇高”。当人们面对大自然压倒性的力量时,容易感到的恐惧和无力,面对这种动态的崇高时,他们是在这无法抵抗的大自然之力中受到这种恐惧和无力的感觉的检验。在北极,维克多乘雪橇追赶,几乎要追上怪物时,而大自然之力使他前功尽弃。小说中写到“我的死敌眼看将落到我的手掌中,可一转眼,我的希望又落空了,倏地逃得无影无踪-我听到海水的潜流在涌动,海水在我身下翻滚,奔突,那隆隆的涛声越来越凶险吓人。我拼命向前赶路,但已无济于事。风在怒吼海在咆哮,犹如发生强烈地震一般,整个冰层在一声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中崩裂了。顷刻间,前功尽弃。仅仅几分钟的工夫,我和那仇敌之间,仅横着一汪喧嚣怒吼的海水。我是在一块碎冰上,随着海浪漂流,这块浮冰眼看越来越小,等着我的只能是一场灭顶之灾(183)。”冰原遭受海水和烈风的冲击而破裂,使维克多无法追上怪物。他心中自是愤怒,却又无可奈何,这压倒性的自然之力无力抵抗。他能做的是等待,面对死亡的威胁,愤怒也终归平静,审视自己的内心。随后虽被救上一艘船,但他已无法再复仇,只能等待死亡。

然而这两种崇高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康德坚持认为,崇高并不存在于“自然的客体”本身,而“只存在于”那些对自然客體进行思索的“判断主体的心灵之中”。在康德看来,体验崇高的能力一方面说明了有限的人类具有的局限与缺陷,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即使人类面对着自然之庞大的“不可估量”以及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人类比自然更为卓越”。[4]康德的这两种崇高是相互支撑着对方的,体验过“数学上的崇高”之后,“动态的崇高”检验才能发挥更深刻的影响。

罗伯特·多兰发展康德的崇高,并进行更进一步的总结。“数学上的崇高包含两种形式,其一,我们的一种压倒性的想象能力,一种超越极限,突破最大值的极度发散的思维;其二,在这种无限中产生的感觉与从合理约束中感受到自由中所得到的一种自我的提升,这种自我提升被思维视作超越感觉能力的一项指标,是一种超验的能力。有目的性的反目的性的崇高,暗含一种与自然的对抗关系,是一种我们的理性自我的分庭抗礼的斗争,并最终战胜看似顽强的敌人。然而这一英雄式自我的出现将在动态的崇高中阐释的更加明确,我们已经能在数学上的崇高中察觉到这一概念。”[5]正如多兰所总结的,“动态的崇高”的某些概念已经在“数学上的崇高”中有着模糊的体现,这两种崇高彼此暗含,因此这种复杂的关系延伸出复杂的概念。在小说中,维克多和怪物对崇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对于维克多来说,他所体会到的崇高是自然界带来的崇高,更多是“数学上的崇高”;而对于怪物来说崇高则不仅是数学上的,更多是复杂人性所导致动态的崇高。外表形体的畸形导致怪物·弗兰肯斯坦被驱逐出人类世界,他饱尝人类世界的恐惧、憎恶和偏见,他心中的那份善良也逐渐被掩埋。这样怪物的复仇一步一步促使维克多走上复仇之路,让他感受到这种孤独,憎恨。最终维克多也是无法摆脱仇恨,悔恨一路追捕怪物,直至他生命的终结。

怪物·弗兰肯斯坦成为“怪物”源起于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源自维克多对个人成功和荣耀的追求,而不顾作为科学家应有的理性和科学精神,违背自然的法则和道德伦理,他创造出这似人非人的丑陋怪物。具体原因其一,巨大的形体和丑陋的外表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其二,本应视为维克多的孩子,但连他自己也无法接受这巨大丑陋的形体,开始逃避他本应负有的教育疏导责任,这一点是更加重要的。抛弃导致怪物成为孤儿,再而他被世人憎恶,被驱逐,居无定所,风餐露宿。怪物的善的崇高逐渐倒塌,善也变成了复仇的恶,他杀害维克多的弟弟,诬陷贾斯汀,间接杀害了她,最后杀死了维克多的未婚妻,完成复仇,他的善覆灭了,对生活的热情消散了。而维克多看似是受害者,遭受了与亲人、爱人的生离死别,但实际上,也是因为他的自私地个人追求,不顾自然和道德的法则,抛弃自己的创造的“孩子”,最后下定决心追杀他,他的悲痛,仇恨也是导致他善的倒塌。这是一场悲剧,滥用科学技术所导致的一场看起来注定的悲剧,善的覆灭,科学的崇高的坍塌也是必然的。

最终,崇高坍塌了,这两位弗兰肯斯坦也面对了他们的命运,走向无尽的黑暗,面对死亡带来的崇高。小说启示我们不要屈服于贪欲,投入恶的怀抱,而是拥抱善之崇高,良善待人,无愧于心。

注释:

[1]约翰·弥尔顿著,朱维之译,《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p395.

[2]本文中《弗兰肯斯坦》的引文出自丁超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以下小说引文页码均随文直接标注。

[3][4]艾布拉姆斯,哈珀姆著,吴松江等编译,《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p782;p782,p784.

[5]Doran, Robert. The Theory of the Sublime from Longinus to Ka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239.

猜你喜欢
弗兰肯维克多斯坦
第25章 终极嘱托
Chapter 25 The final wish 第25章 终极嘱托
弗兰肯斯坦与怪物的多重关系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
安息吧,斯坦·李,漫画因你而精彩
戈壁沙丘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游历上弗兰肯,美食、美酒、美景和佳音
相信自己,“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读天才少年维克多》有感
塞巴斯蒂安·斯坦:“冬兵”又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