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

2019-01-03 04:10刘生令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压缩性病患经皮

刘生令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中心人民医院骨科 , 辽宁 岫岩 114300 )

在临床治疗中椎体压缩性骨折比较常见,其是骨质疏松症所致的并发症,老年人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高发人群。临床表现通常为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和进行性脊柱塌陷等[1],该疾病严重影响病患生活质量,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病情的发展将会直接危及病患生命。传统保守治疗主要采取支具、抗骨质疏松药物、止痛药物以及卧床休息等,通常治疗时间较长,并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目前外科手术是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最佳选择,为此,我院研究对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诊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患,按入院日期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8-72岁,平均(67.8±4.1)岁;病程2-58天,平均(22.5±10.6)天;单个核椎体压缩性骨折27例,2个核椎体压缩性骨折13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7-72岁,平均(67.3±4.4)岁;病程1-60天,平均(23.1±10.5)天;单个核椎体压缩性骨折25例,2个核椎体压缩性骨折15例。入选标准:所有病患均经X线正、侧位片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均存在程度不一的胸、腰、背部疼痛;自愿同意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合并心脏疾病、血管疾病以及精神疾病史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2组病患普通资料比较(P>0.05),具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给予病患保守治疗,即给予病患支具佩戴,并促进骨形成和骨吸收等药物治疗,指导病患进行卧床休息。按病患具体病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并指导病患按其进行锻炼。观察组给予病患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即所有病患行全身麻醉,协助其呈俯卧位。通过C型臂 X 线对病患伤椎位置做好机体标记,完成常规铺巾后在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将正位椎弓根外上方与矢状面的15°夹角处设为穿刺点,使穿刺针通过椎弓根并进入椎体前的 1/3 位置处;在确定好具体位置之后拔出针芯,随后将调制好的骨水泥在 X 线的监控之下通过衔接好的穿刺针和注射器,将骨水泥缓慢注入病患伤椎中,通过 X 线观察骨水泥浸润状态,待骨水泥硬化之后拔出穿刺针即可;完成手术后嘱咐病患必须平卧位休息至少 6小时,严密监测病患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天之后给予腰托保护并逐步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站立行走。

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观察比较2组病患治疗前后疼痛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疼痛情况:采用VAS 量表进行评分比较[2],分值在0-1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患痛感越强。疗效判定分为显效:病患经治疗后椎体参数与功能均恢复正常标准,无不适感;有效:病患经治疗后椎体参数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稍有不适感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严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病患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对照组病患治疗前疼痛评分为(6.73±1.06)分,治疗后为(5.13±1.21)分,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1,P<0.05)。观察组病患治疗前为(6.76±1.11)分,治疗后为(2.48±1.37)分,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52,P<0.05)。组间比较2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4,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t=9.169,P<0.05)。

5.2 2组病患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病患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31例);观察组病患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39例)。组间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7.314,P<0.05)。

讨 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骨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中多采用保守和手术治疗2种方式,保守治疗主要靠服用止痛药物为主,治疗效果不理想,由于病患需长时间卧床,极易导致褥疮等并发症,并且止痛药物应用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抗药性,进而引发肢体功能逐渐丧失等不良情况[3]。手术治疗为经皮椎体成形术,此术式主要应用骨水泥或生物材料等高分子材料,在影像学仪器的引导下注入病变的椎体内,从而达到增加病变脊柱稳定性,以及治疗破坏性的椎体病变,消除或缓解病患疼痛,达到预防椎体发生塌陷的危险[4]。在白云鹤和吴若丹等学者报道中表明[5],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入骨水泥,可显著增加病患骨折椎体强度,有利于修复椎体刚度,纠正因骨质疏松而致的椎体力学性能改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通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病患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均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同样充分证实通过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促进病患椎体高度恢复,增强椎体稳定性。并且骨水泥热效使椎体温度达到约70°,同时还具有一定毒性作用,从而可让椎体内部和四周神经组织变性甚至坏死,达到抑制痛觉的冲动传导,进而减轻病患疼痛,也能减少对椎体的痛觉神经末梢造成损伤。

综上,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病患术后疼痛情况,提高总体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病患术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压缩性病患经皮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
喉癌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连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
CONTENTS
患了压缩性骨折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