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

2019-01-03 11:18魏国民
关键词:罗非班阿托冠脉

魏国民

(梨树县第一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50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病因机制在于冠脉粥样硬化后发生斑块破裂,而使得血栓形成,患者冠脉产生阻塞情况,典型症状为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心绞痛等,对于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此类患者若同时并发心律失常,其危险性进一步上升[1]。目前对于ACS并心律失常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方案,本文旨在分析替罗非班联用阿托伐他汀在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8年1月~2019年4月止诊治的80例ACS并心律失常病人,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9~83岁,平均(62.4±1.5)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8~85岁,平均(61.9±1.8)岁。两组线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应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低分子肝素以及血小板抑制剂和氯吡格雷等药物予以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替罗非班行冠脉注射,初始注射剂量10 mg/kg,之后再通过微泵行持续泵入24~36 h,剂量为0.15 mg/kg*min;阿托伐他汀于PCI术前口服,80 mg/次*d,之后改为40 mg/次*d,并以该剂量连续口服治疗30天。

1.3 评估标准

(1)疗效评估,显效:即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包括血脂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或消失;有效:即各项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趋近于正常值,临床症状有效控制;无效:未达到上述判定标准。(2)安全性评估: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s)描述,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当中显效者25例,有效者14例,无效者仅有1例,总有效率是97.50%;对照组当中显效者17例,有效者19例,无效者4例,总有效率是90.00%。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出现牙龈出血者2例,心衰者1例,不良反应率7.50%;对照组出现心衰者2例,牙龈出血者2例,不良反应率10.00%。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ACS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冠脉硬化后发生斑块破裂,使得血小板出现黏附聚集以及大量释放,导致凝血系统被异常激活进而诱发血栓,对血管形成堵塞,患者产生心肌缺血及缺氧症状,情况严重时可能诱发心肌坏死、心衰以及猝死等情况。此类患者常伴随心率失常,主要原因在于心肌缺血性损害及坏死情况使得心肌细胞不稳定度上升,导致血液内儿茶酚胺以及脂肪酸等高表达,因此对心肌具有的自律性收缩功能形成抑制,进而诱发一系列应激反应[2]-[3]。替罗非班属于非肽类的血小板抑制剂,同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够对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等物质合成形成有效抑制,并对血小板的聚集形成阻断作用,可有效预防患者冠脉血栓的不断形成,并且该药物能够对血小板的聚集形成阻断作用,可改善由于微血栓发生脱落所引起的血管远端栓塞。并且该药物可降低血小板在其异常激活过程中形成的血管物质,可缓解机体炎性反应,对于改善冠脉血流以及心肌灌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药物阿托伐他汀为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功能,可帮助调节机体中脂质高表达,同时可对炎性反应的进展形成阻断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通过联用替罗非班与阿托伐他汀可有效发挥此两种药物的协同性作用,并且安全性良好。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总疗效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也进一步证实,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及阿托伐他汀在ACS并发心律失常病人治疗中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通过联用替罗非班、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提升ACS并发心律失常者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罗非班阿托冠脉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