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精准脱贫的“新引擎”

2019-01-03 17:14朱焕焕本刊编辑
蔬菜 2019年10期
关键词:庭院经济庭院农户

文/朱焕焕 本刊编辑

农村的庭院既是农民生活栖息场所,也是一项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后备资源。对庭院经济追根溯源发现,中国自古便有利用庭院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实践活动,当时称之为“小农经济”,其便是如今科学化发展的庭院经济。庭院经济是农户利用庭院及其周围闲散土地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方面产品自给及商品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1]。庭院经济是一种新的农村经济,是对大农业的补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是精准扶贫的新亮点。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有限,土地资源短缺,农户人均占有土地有限,基于此,利用农村庭院就近发展庭院经济成为必然趋势。下面将对我国庭院经济的发展历史、发展模式、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进行梳理,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追根溯源

古代小农经济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有宅院内外树艺木果的习惯。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庭院中种植桃、李、杏等果树,椒、椿、桂等经济树种。树艺木果的目的是获利,也是古人“营产业,遗子孙”的一部分。战国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北魏淮阳王元欣,“多树艺木果,京师名果皆出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有“筑室树果则遗其泽西普王成、和娇家里有良种李子,和峤生则获其利,死食李,皆责核计钱”;这些古文记载说明古时已开始利用庭院种植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且产生了竞争意识和专利特权。《史记》《南都赋》等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关于蔬菜的栽培,如韭(即韭菜)、薇、蓼、蕺(鱼腥草)、蘘荷、薯、姜等。这一时期人们追求的理想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2]。在此之后,这种依“宅”据“田”、“前植榆树、槐、桐,后种竹,旁治圃,中庭植果树”(《补农书》)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便延续了下来。

庭院经济曲折中初步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及政治等原因,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被削弱,家庭副业遭受严重打击。后来,庭院经济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耕地和居地的自主经营权,庭院经济在满足自给的基础上逐步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庭院经济以其规模小、品类多、见效快的特点及其能够快速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优势,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同时也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庭院经济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获得了初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庭院面积在200~1 500 m2(新疆等偏远地区较大,甚至达5 000 m2),此时政府开始引导农民重点抓好庭院经济,加之庭院经济开发技术的普及,一大批致富状元户、示范户脱颖而出。随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协会+农户”“能人+农户”“基地+农户”“企业+农户”的带动模式,加快了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步伐[2]。山东、云南、重庆、海南等地开始把庭院经济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绿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庭院经济迅速发展

随着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其庭院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环境变得整齐、干净,传统的庭院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这是社会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但是,在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庭院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农民总收入的1/3,尤其在西部地区,商品生产和交换还比较落后,庭院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近些年来,“三农”问题始终占据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位置,尤其是最近几年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及精准脱贫,贫困区县的庭院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在许多贫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农忙空闲时间多,加之农户拥有土地面积相对较广,庭院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如新疆、云南等。目前,在农民收入不高、市场需求大的条件下,庭院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分散经营和规模化专业生产并存的格局[2]。

论释缘由

庭院经济是对大农业的补充,是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的土地与空间以及周围空隙地和各种资源,从事高度集约化农产品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其实质是对土地资源和空间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庭院经济具有灵活方便、高效经济、发展科技、提供就业途径等优势,又具有一定的自给性,有利于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从我国贫困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是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其有很多方面的好处,如有利于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村现有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此,庭院经济是一条合乡情、顺民意、“小庭院、大经济” 的发展路子,是农民的“聚宝盆”,是精准脱贫的一股新力量。

发展庭院经济能够最大化利用农村资源

发展庭院经济,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户的零星土地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独特的环境空间资源及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许多农户居住地院落宽敞,院落土地资源闲置较多,进行蔬菜种植、家禽养殖及水产养殖等,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农户零星土地资源及独特的环境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发展农村庭院经济,不仅使农户足不出户便可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不乏许多特色农产品,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打造绿色优势产品,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发展庭院经济能够优化庭院结构,促进美丽乡村 建设

一户好的庭院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在保证庭院生产安全、卫生和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庭院经济有利于维护居民健康,美化农村环境,同时对调整和优化庭院结构有重要的作用。对庭院进行科学化布局,庭院看起来更加整齐、干净、美观;庭院养殖的牛、羊、鸡等动物粪便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可以将其作为种植蔬菜等的有机肥,这样既减少了农户的化肥开支,又培养了地力,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庭院养殖提高了农田秸秆等的利用率,沼气池的建立使生活杂物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户生活环境,优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庭院经济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庭院经济在充分利用闲散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应用,并在美化庭院的基础上使旅游业等辐射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从而带动农民增收,使庭院经济在精准脱贫中的突出作用得以彰显,激发更多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漫谈模式

庭院经济的发展,不仅有效地转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帮助农民增收,而且还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环境,真正实现了“小庭院,大效益”。实践证明,在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组装庭院经济系统的前提下,其产生的效益远高于大田和其他农业生态系统。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广大群众、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探索下,我国涌现出大量庭院经济高效发展典型模式。庭院经济的探索及实践大多活跃在西北偏远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及四川等省区,如新疆、陕西、云南、四川等地的贫困地区,探索出了适宜各地的、不同的庭院经济典型模式;因这些贫困地区人员相对稀少,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科技、经济发展相对欠缺,发展庭院经济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助力精准扶贫的发力点。

各地政府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发展不同模式庭院 经济

以当地某一地方县、村等为缩影,来介绍各地创新型的、典型的庭院经济模式,以“小家”见“大家”,以“小家美”促“大家美”,概括性地总结各地庭院经济的风采,领略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模式”。

◎ 新疆模式

新疆和田、喀什、库尔勒等地区政府为了响应党中央精准脱贫的相关要求,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短、平、快”优势的庭院经济,为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努力。通过实践总结,发现近些年来新疆的庭院经济逐渐形成了7种类型:设施农业型、庭院种植型、庭院养殖型、庭院加工型、庭院仓储型、庭院休闲型、庭院综合开发型[3]。

◎ 陕西模式

陕西省镇安县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就近资源,围绕“家”字做文章,瞄准市场行情,大力发展优势突出的庭院经济,将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变成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为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农民拆除危险废旧房屋,扩大庭院使用面积,增加种植、养殖场所规模,逐渐形成了6种庭院经济典型模式:以蔬菜为主的模式、以苗木花卉为主的模式、以水果为主的模式、以养殖业为主的模式、以服务业为主的模式、以综合开发为主的模式。

◎ 四川模式

四川省万源市政府认真地分析当地居住农户分散、耕地零星分布、成片发展产业难等问题,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发展了5种庭院经济模式:庭院小畜牧养殖模式、庭院小种植发展模式、庭院小果木发展模式、庭院小加工模式、庭院小商贸服务模式,探索出了适合山区贫困区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 云南模式

云南蒙自县基于当地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庭院经济。另外,还考虑当地农村建筑的空间分布、人口经济、文化习俗等现实情况,探索出3种庭院经济典型模式:“种、养结合型”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集“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立体经营综合型模式。

话说以蔬菜为主的庭院经济模式

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犄角旮旯、斜坡屋檐等闲置空间发展“以蔬菜为主的庭院经济”,可以减少家庭开支,充实自家的“菜篮子”;种植的蔬菜具有绿色、无公害特性,比较受消费者欢迎,农户将剩余的蔬菜销往市场,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低成本、高效益”产业。蔬菜是健康饮食的重要食材,也是生活的必需品,蔬菜生产成为庭院经济的重要内容。

在“以蔬菜为主的庭院经济模式”中,庭院蔬菜生产多以不同蔬菜种类间的间种、套作、轮栽为主要生产方式。近年来,随着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及设施蔬菜装备的快速发展,蔬菜栽培获得了明显的促进,庭院蔬菜的栽培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南北方消费结构和需求有着天然的差异,因此庭院蔬菜间套作及种植种类差异明显,所需设施设备差异也较大。

据相关人士介绍,我国南方庭院蔬菜的栽培组合方式主要有:辣椒、番茄、莴苣、小白菜间套作,洋葱、菠菜、毛豆间套作,荷兰豆、甜椒、小青菜、菠菜间套作,山药、花椰菜、豌豆苗、荠菜间套作,马铃薯、番茄、大蒜间套作,牛蒡、花椰菜、菠菜、越冬菜间套轮作等[4]。我国北方庭院蔬菜种植则以早春菜、晚春菜、夏菜、夏秋菜、秋菜、晚秋菜、越冬菜等蔬菜类型套作、轮栽为主,注重季节茬口的充分利用,同时通过一年两作两收、三作三收、三作两收或两年五作五收等间种套作方式实现土地、茬口的高效利用;北方冬季气温较低,需要借助温室设施进行蔬菜栽培及生产,而随着温室的变迁与快速发展,北方的蔬菜种植模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庭院经济模式与时俱进

庭院经济作为当下精准脱贫的“新动能”,其模式发展要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庭院经济不断发展,开始从经济型转向生态型。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集合种植、养殖、沼气、水产等模块进行循环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类型。目前,已有许多典型生态户出现,主要有以下3种模式:能源建设型模式、多层次循环模式、综合经营模式[5]。其中,能源建设型主要适用于薪材缺乏的地区,结合沼气池的建立,在庭院内实现物质循环利用,既充分利用了秸秆等燃料,又改善了卫生状况,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多层次循环模式是利用农作物的茎秆作培养基来生产食用菌,再以菌渣、菌糠为饲料养殖家禽,最后各种物质废料及养殖业废污被放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日常生活,同时沼渣用于庭院内果树、蔬菜施肥,沼液用于果蔬的叶面肥、防虫液等,如新疆的“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综合经营模式是充分利用庭院的不同空间和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通过种养结合,综合经营,充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并将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提高生态及经济效益。

毋庸置疑,庭院经济模式是多样的,各地的庭院改造切忌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实行“一户一图,一家一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契合村民意愿,并充分发挥农民在种植、养殖方面的专长。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置入高新技术,并配备专业人才进行引导,以实现小庭院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助力精准脱贫。

案说成效

新疆庭院经济

新疆人口少,居住分散,庭院面积较大,房前屋后空间土地资源丰富,院内有居住房屋、种植葡萄、养殖家禽等,但普遍存在人畜格局混乱,甚至脏、乱、差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疆开始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通过优惠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农民立足小庭院,放眼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在新疆富蕴县杜热镇政府的支持下,乌亚勒铁热克村农民杰恩斯古丽·哈黑合提成为庭院经济的受益人之一。她合理规划庭院,将房前的2 001 m2(3亩)地开辟出来种植蔬菜,并建立了蔬菜大棚。政府还派了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且为其寻找销售渠道。由于庭院种植的蔬菜均不施用农药和化肥,而用牛、羊粪作为肥料,生产出的是绿色无公害蔬菜,在市场上特别畅销,年纯收入达2万元。

另外,新疆多数农户家庭都有养殖羊、牛等,并种植蔬菜、瓜果的习惯,其非常适合发展微型庭院多层次循环农业模式,且成效显著。例如,新疆阿图什市的塔库提村,以村域为基本单元,建设1 000 m3大型沼气工程,利用养殖业的废污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用于周边100多户村民炊事,方便快捷,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据测算,1个15 m3的沼气池平均产气量300 m3,折合燃料费可节约300元;沼肥用于庭院内果树、蔬菜种植,折合化肥费用每年可节约1 500元左右;沼肥用于叶面施肥,可减少农药施用量,每年可节约200元。沼液作为生物有机肥,在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上发挥着重要价值,可使蔬菜增产20%~30%,果类作物增产10%~20%[5]。该模式在减施化肥、农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改善了农村的庭院环境,收到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

杰恩斯古丽·哈黑合提和塔库提村只是庭院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新疆有很多农户通过庭院经济,美化了庭院,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陕西庭院经济

近年来,陕西省镇安县高峰镇三台村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植大棚蔬菜、花卉,院落中有水果、花卉和鱼塘,整个院落规划有序,人畜分开,干净整齐,这些显著的成效带动了全村的亮化美观,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后,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整理庭院,开展蔬菜种植、瓜果套种、畜禽及水产养殖、花卉栽培等多种庭院经济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和空间利用率,还充分利用家庭富余劳动力,增收致富。

黑龙江庭院经济

黑龙江兰河乡长虹村村民通过合理规划庭院,种植了辣椒、黄瓜、茄子、大葱等蔬菜,又通过学习摸索出了“葱菜”轮作的模式,实现了双重丰收。兰河乡通过庭院种植示范户引领、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庭院种植的积极性,种植技术也日益提高;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销路也越来越广、效益也越来越明显。可见,昔日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如今成了农民致富的“聚宝盆”,而且在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村庄环境也得到了美化,一排排整齐的小院使农村看起来更加整齐美观。

山东庭院经济

据悉,山东省沂源县张庄镇回峪村村民王厚祥,在自己的小庭院里发展多层次庭院经济;整个小院,上边有葡萄作天棚,中间饲养鸡、鸽子、兔,地下有沼气池作能源,4年来获得总收入超过5万元。由于沼气池的建立,做菜再也不用烧柴,干净卫生。在尝到庭院经济带来的甜头后,村民们也纷纷效仿,整个村庄渐渐变得整齐美观,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他

随着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提出,全国各省市县区都能看到庭院经济的影子,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通过庭院经济受益的农户不计其数。如江苏、河北、西藏、四川、重庆等地的贫困区县,也在绘制庭院经济的蓝图,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及脱贫成效。

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庭院经济以其经营灵活、管理方便、投资少、风险低、效益高等特点及优势,已成为农民新的致富出路。庭院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美化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更涌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模式,但看到成效的同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总体来说,我国庭院经济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模式单一、商品化低、规模化程度低。大多农户还是以种养结合的模式为主,且种植的果蔬主要用于自给,缺乏商品经济观念、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未形成规模化、成片化。二是庭院经济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各地政府未形成专业化的庭院服务机构,乡镇缺乏庭院经济管理人才,不能很好地指导农户。三是产品销路范围窄。由于农户庭院设施设备等的限制,生产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只能就近销售,收入有限。四是缺乏“品牌化”建设。由于庭院种植的农产品未形成特色化、标准化,无法实现高附加值。五是缺乏融合发展意识。庭院经济综合性较强,涉及一二三产业,需要多行业融合发展,但目前庭院经济发展缺乏相关科技、信息、金融及物流等方面的有效融合。六是缺乏资金及政策支持。政府对于庭院经济相关的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贫困户没有开展庭院经济的资本,这限制了庭院经济的快速发展。七是生态文明意识低,绿色产品优势不突出。农户由于缺乏生态效益意识,在种植果蔬过程中,存在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的现象,未充分利用庭院发展绿色农产品,产品未实现高附加值。

发展对策

加强政策引导及宣传

站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高度,制定加快庭院经济发展的惠农政策,支持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民利用庭院进行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商业等多种形式的庭院经济模式开发,并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到户,指导农户规划庭院,开发种养殖及其他适宜的项目,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发展庭院经济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庭院经济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及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让群众从意识上、思想上认识到庭院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带来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提高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庭院经济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庭院经济发展的技术、信息、物资、资金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好庭院经济发展的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服务工作,大力培育庭院经济经纪人等庭院经济产前、产中、产后经营、管理的人才;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经销组织等服务性组织;做好对农民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的培训工作;利用“互联网+”解决农户庭院经济产后销售的问题,如引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并加大相关技术操作培训,提高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切实发挥庭院经济在增加收入中的效用。

发挥示范户带动作用

正所谓“先富带动后富”,先引导个别户发展庭院经济,培育农村庭院经济示范户,再由点到面地提高庭院经济发展规模。通过示范户带动,做到家家搞庭院经济,户户增效益,使庭院经济成片化、规模化,实现环境美化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

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对每户庭院进行合理规划,并结合当地特色及农户特长,集中农户生产同一产品,以“一村一品”的模式进行推广,打造知名品牌,发挥品牌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农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村工业不发达,环境污染较少,有利于发展特色的绿色产品,因此要提高农户的生态文明意识,鼓励不施或少施化肥、农药,推出绿色优势产品。注重乡村人文、自然资源、乡村特色文化等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人和、村美、家富”的发展目标。

加强庭院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着力改善农村环境、脱贫致富的目标下,发展庭院经济并盘活乡村经济。将美丽庭院与农家乐、旅游产业、乡村振兴、乡村美化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设施配套、产业联动。建设美丽庭院的同时发展特色民宿,吸引游客,使其游在乡村,吃在农家乐,观赏在庭院,住在农家民宿。最大限度地发挥美丽庭院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作用,使社会、生态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反哺庭院,促进庭院经济的发展[6]。

未来可期

庭院经济作为一种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经济形态,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及增收致富具有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庭院经济的发展成效引起了我国众多学者及决策人员的热切关注,对庭院经济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对庭院经济的发展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将现在的分散的庭院经济转向集约化发展的方向,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探索出一条“庭院养殖+庭院种植+休闲观光+民宿“的多元化庭院经济发展路子;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土地入市的闸门正在打开,其将会给庭院经济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机会。从另一个层面讲,庭院经济辐射带动了房建、景观设计、种养殖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消费升级,将带来下一个产业风口。

总之,庭院经济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意义深远,成效突出,且辐射带动多行业消费升级,其发展前景可期。

猜你喜欢
庭院经济庭院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奇异莓(软枣猕猴桃)庭院经济种植概述
长顺县农村庭院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新疆庭院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回到庭院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