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26缺陷遗传性耳聋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9-01-04 12:28袁文慧李创余本铨古韵芳子朱纲华肖自安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毛细胞耳蜗突变体

袁文慧 李创 余本铨 古韵芳子 朱纲华 肖自安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南大学耳科研究所(长沙410011)

GJB2基因编码的缝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26,Cx26)是耳蜗中最重要的一种缝隙连接蛋白(Cx),在耳蜗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中高度表达[1]。Cx26是最常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耳聋基因[2],目前发现Cx26突变不仅可造成先天性耳聋,还可引起迟发性耳聋。关于Cx26突变的致聋机制尚不明确,现就近年来由Cx26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Cx26突变导致耳蜗内淋巴液K+循环障碍的假说被质疑

Cx26是β-2型缝隙连接蛋白家族的一员,是构成耳蜗GJ的主要蛋白单位。Cx26、Cx29、Cx30、Cx31、Cx32、Cx43和Cx45等缝隙连接蛋白在耳蜗中组成两套独立的GJ网络系统:(1)内耳非感觉上皮细胞系统,如支持细胞、齿间细胞、内沟细胞及邻接螺旋韧带的外沟细胞等(2)内耳结缔组织细胞系统,如耳蜗血管纹、基底膜、螺旋缘及前庭间质细胞等。Cx26是在耳蜗中表达最强的连接蛋白,在耳蜗两个GJ系统中都高度表达。Santos-Sacchi和Dallos在1983年提出了内耳GJ功能假说[3]:耳蜗GJ是外毛细胞(OHC)复极相K+循环回流到内淋巴的特异性通道,维持着耳蜗内淋巴液高K+形成的正电位[4]。简单来说,K+通过耳蜗GJ系统中的离子通道,先由外淋巴腔流入内淋巴腔参与形成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维持稳定内淋巴电位,然后再返回外淋巴腔,形成了耳蜗内环境中的K+循环。耳蜗K+循环被认为是维持内淋巴高K+浓度和耳蜗电位的关键。早期的研究已经证实,Cx26的表达与耳蜗的发育保持平行,它对维持和促进耳蜗的发育、成熟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5],同时Cx26在耳蜗GJ通道中对于分子的渗透性表现出很强的电荷选择性,Cx26突变可能在耳蜗细胞间信号传导及营养和能量供应中产生特异性、不可弥补的损害,从而导致细胞变性和听力丧失,提示Cx26在耳蜗细胞间信号传递及营养和能量供给中具有重要意义[6]。根据GJ在耳蜗中的功能的假说,学者们推测Cx26突变导致耳聋的病理机制可能是因为Cx26缝隙连接功能缺陷导致耳蜗内淋巴液K+循环障碍,认为GJB2基因突变后产生有功能缺陷或无功能的Cx26蛋白,影响耳蜗GJ的通透性损害GJ的耦合,破坏K+循环,导致毛细胞周围间隙K+积累,产生毒性,最终损害毛细胞,从而发生耳聋[7]。

文献报道,体外细胞实验发现Cx26突变体的病理改变有:(1)突变体(如 p.R184P、p.W24X、p.235delC)不能到达细胞膜形成功能缝隙连接斑;(2)突变体(如p.M34T、p.R75W)对野生型Cx26及共同表达的Cx30有显性或负显性效应;(3)突变体(如p.M34T)能被合成并定位到细胞膜,但不能形成有效的缝隙连接;(4)突变体(如p.V84L)缝隙连接能通过离子,但不能通过小分子如IP3,并影响Corti器发育;(5)突变体(如p.V84L和p.V95M)能形成功能性同型缝隙连接,但不能组合异型缝隙连接;(6)突变体(如p.G45E)出现异常的半通道活动,在正常水平Ca2+中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7)突变体(如p.R75W)影响缝隙连接斑的形成,减小缝隙连接斑面积和蛋白水平;(8)突变体(如p.D50N和p.G11E),细胞内Ca2+浓度异常导致细胞坏死;(9)突变体(如D50A和A88V)出现半通道活性增强,通过影响细胞外Ca+浓度从而改变半通道电流,最终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凋亡[10-16]。这些研究提示,GJB2突变可在Cx26蛋白质翻译、运输或半通道装配等不同环节影响Cx26缝隙连接细胞间通信功能[8,9]。有学者还在Cx26突变患者的颞骨病理切片发现OHC变性,血管纹发育不全,螺旋神经节细胞正常[17]。怀疑OHC变性可能是OHC内高K+浓度中毒所致。但是,迄今未发现Cx26缺陷耳蜗内淋巴液K+循环受损假说的直接证据。

而且,耳蜗K+循环障碍理论不能解释Cx26缺陷的一些临床现象和实验结果:(1)Cx26和Cx30均在耳蜗相同细胞丰富表达,都能很好地通过K+循环,但Cx26缺失后其功能不能被Cx30补偿,而Cx30缺失却能被Cx26过表达补偿,说明Cx26在耳蜗感觉上皮发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正常听力必须的功能物质[18]。(2)Cheng等在部分GJB2突变耳聋患者中,用耳声发射记录到OHC功能,除少数GJB2突变外,突变型和听觉表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突变功能改变与表型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关系[19]。(3)在有些突变动物模型中没有出现毛细胞凋亡,如R75W突变小鼠,Corti器发育形态出现畸形,但OHC发育正常[20]。(4)有些突变体如p.V84L和p.V95M有离子通透能力,但仍导致耳聋[21,22]。

2 Cx26条件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动物模型是基础生物学和人类疾病机理研究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疾病防治研究和治疗手段开发的必经之路基石所在[23]。因此,成功建立一个Cx26缺陷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其发病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Cx26对于胎盘上的缝隙连接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当Cx26缺失时,可影响胚胎组织细胞60%以上的葡萄糖转运而具有胚胎致死性,Cx26基因敲除小鼠不能建立[24]。2002年,Cohen-Salmon等利用Cre-loxP系统,采用Otog启动子将Cx26的敲除范围局限在内耳上皮细胞系统,当Otog启动子在耳蜗内表达时,Cre酶能特异性地识别在Cx26基因中插入的loxP序列,并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25]。随后,由于对Cx26致聋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不同的学者建立了不同类型的Cx26条件敲除小鼠模型。Lin X团队在2009年也利用Cre-loxP系统通过3个不同的启动子(即Pax2、Foxg1、Rosa26)建立了3种不同的Cx26基因敲除小鼠模型[26]。其中Pax2、Foxg1以及Otog基因属于定点敲除Cx26小鼠模型,即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Cre序列插入到不同启动子的基因位点,建立一个Cre基因与小鼠基因的同源重组序列,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而Rosa26基因属于定时敲除Cx26小鼠模型,通过体内注射人工合成的雌激素拮抗剂他莫昔芬(TMX),激活Cre重组酶,达到Cx26基因敲除的目的。2013年,Zhao HB团队提出利用Prox1特异性敲除小鼠耳蜗Deiters细胞和柱细胞中Cx26的模型,使得Cx26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进入一个耳蜗亚分区的时代[27]。由于不同的启动子表达的部位不同及表达时间上的不同,Cx26敲除小鼠模型的表达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Cx26条件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推动了Cx26致聋机制的研究。

3 Cx26突变先天性耳聋可能是耳蜗发育障碍所致

正常小鼠耳蜗在出生后第5天(P5)耳蜗隧道开始张开,P10时耳蜗电位和内淋巴液K+浓度达较高水平,P14出现听力,P19-P20耳蜗发育成熟。出生后5天GJB2基因敲除的小鼠,耳蜗Cx26缺失,出现耳蜗发育障碍和先天性耳聋,表明Cx26在小鼠耳蜗出生后早期(5天内)的表达对耳蜗的发育和成熟起关键作用[10]。小鼠耳蜗大上皮脊是一个发育结构,在Corti器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出生时存在,一般P10消失,出生后大上皮脊细胞凋亡是耳蜗正常发育所必须。在R57W突变敲入小鼠,在P12仍可见大上皮脊细胞凋亡和形态保留,说明Cx26功能缺失可能延迟大上皮脊细胞凋亡,促进大上皮脊细胞生存,导致了Corti器的塌陷,提示Cx26在耳蜗发育过程中可能在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中起着关键作用[9]。

Zhao HB及Lin X等团队研究认为,Cx26缺陷先天性耳聋的最初机制是耳蜗发育障碍[10,11,26,28]。正常小鼠出生后,耳蜗中Cx26的表达随时间直线上升直到小鼠听力成熟。Lin X等在Cx26敲除小鼠耳蜗中发现Corti隧道在出生后的耳蜗发育期均不能打开,认为Cx26敲除小鼠中耳蜗Corti器损伤先于听力损伤,Corti器隧道不能张开是一件标志性事件[28]。Liang等研究报道,Cx26敲除小鼠听力损伤先于毛细胞丢失和耳蜗细胞退变,出生后P14天各频率ABR听阈在100dB SPL以上,表现为先天性聋,此时观察到的Corti器并无明显的细胞退变和细胞丢失,但Corti器隧道塌陷。Cx26敲除小鼠成龄后,Corti器出现明显的毛细胞、支持细胞和螺旋神经元退化变性,P69天时耳蜗第二回基本上已无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但严重的毛细胞缺失和螺旋神经元退变仅发生在底回和中回,膜片钳记录显示基因敲除小鼠OHC功能仍正常[29]。Minekawa等人发现,Cx26 R75W突变基因敲入小鼠,Corti器的高度变小,中轴横切面增宽,Corti隧道、Nuel间隙、环绕OHC周围间隙缺如,内柱细胞内微管数量明显减少,Corti器塌陷导致形态学改变,支持细胞增宽引起耳声发射受影响失真,OHC发育正常并保有功能,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减弱[20]。Jagger等报道,R75W突变小鼠2周时,Corti器隧道存在发育畸形[30]。Wang等报告Cx26裸鼠耳蜗在出生时总体形态和细胞分化无异常,出生后Corti器发育停滞,Corti隧道和Nuel间隙不张开,P8天时Claudius细胞退变,P13天时观察到耳蜗中回OHC开始丢失,但内毛细胞(IHC)完好,从中回开始的大量细胞凋亡逐渐转向底回,并导致相应部位的螺旋神经元继发退化[26]。Chen S等通过建立一个P0和P8天敲除Cx26小鼠动物模型发现Cx26参与了出生后Corti器中柱细胞的骨架构成,畸形的骨架构成可能会对Corti器的支撑框架产生负面影响。在PO基因敲除小鼠中,柱细胞中微管的减少可能是导致Corti隧道无法打开的原因[31]。这些结果表明,Cx26在小鼠耳蜗出生后对Corti器成熟及听觉出现前维持Corti器内环境平衡及稳定起着重要作用,Cx26缺失导致的先天性聋的最初原因不是耳蜗细胞退变,而可能是由于耳蜗发育障碍。

4 Cx26突变迟发性耳聋可能是因为耳蜗主动放大作用障碍

耳蜗依赖于耳蜗主动放大作用以增强听觉敏感性和频率特异性,OHC电致运动是耳蜗主动放大作用的主要来源,OHC电致运动是由质膜上马达蛋白prestin引起的[32]。Zhao HB及Lin X团队等研究发现,Cx26缺陷迟发性聋是由于耳蜗主动放大作用受损[11,29,33-35]。Zhu等采用时间控制诱导基因敲除技术,观察了出生后不同时间点在小鼠耳蜗敲除Cx26对听觉功能的影响,P5天后敲除Cx26出现类似于临床的迟发性耳聋,小鼠出现高频开始的、轻-中度进行性听力下降,耳蜗发育正常,无明显毛细胞丢失,但DPOAE降低,OHC电致运动相关非线性电容右移,电压斜度降低,耳蜗电位降低但与进行性听力减退不关联,提示Cx26缺失损害耳蜗主动放大功能导致迟发性聋[33]。Wingard等报道,支持细胞缺失Cx26影响OHC电致运动,Cx26缺失小鼠保持有正常的OHC发育,但电致运动发生改变,DPOAE检测发现耳蜗主动放大作用减低[11]。在小鼠耳蜗Deiters细胞和柱细胞Cx26靶向缺失时,导致OHC超极化,耳蜗主动放大作用降低,DPOAE明显减小,高频听力降低,较短的OHC受影响更明显,结果提示耳蜗主动放大依赖于支持细胞GJ,Cx26缺失降低耳蜗主动放大作用导致听力减退[27]。研究发现,在P5天以后的条件性Cx26基因敲除小鼠耳蜗发育正常,在幼龄有听力,保持听觉到青年期,耳蜗隧道正常张开[10,33]。这些研究发现提示,P5天以后Cx26缺陷影响OHC质膜prestin功能,从而耳蜗主动放大作用受损。最近的研究发现,Cx26靶向缺失的小鼠的听力损失和主动放大作用的减少是呈渐进性的,并且在高频和低频区域是不同的,首先发生在高频区域,然后逐渐延伸到中低频区域。这些数据表明,GJ对耳蜗主动放大作用的影响是渐进性的,在成人的高频和低频区域均存在。这与Zhao HB团队之前的发现也一致[36]。

5 总结与展望

人类遗传学的研究已经证明,GJ网络对于人类听觉功能的形成不可或缺[37]。而Cx26基因是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耳聋基因,了解其致聋的机制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无论是对个人及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Cx26缺陷可导致先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两种表型的耳聋机制可能不同,不能用耳蜗内淋巴液K+循环障碍假说进行解释。Cx26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不是由于细胞的退变和耳蜗电位的降低,而可能是由于耳蜗本身的发育障碍,发育障碍会导致顶盖膜无法移动,无法刺激毛细胞在声刺激过程中产生听觉受体电流。在这个过程中,Corti器隧道能否张开是一件标志性的事件。而Cx26突变引起的迟发性耳聋,则可能是由于OHC电运动减少引起的电生理改变,导致耳蜗主动放大作用受损,从而引起耳聋。而最新的研究显示Cx26缺失小鼠的耳聋与主动放大作用的降低是渐进性的,并且不同频率之间是不同的。随着对Cx26突变致聋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在将来有望通过基因编辑、基因功能替代等方法阻止Cx26突变导致耳聋的发生。

猜你喜欢
毛细胞耳蜗突变体
盐胁迫对水稻耐盐突变体sst芽苗期生长的影响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航天搭载小麦株高突变体研究初探
小鼠出生后早期耳蜗柯蒂氏器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
听觉毛细胞发育再生研究进展
Atoh1过表达水平对异位耳蜗毛细胞样细胞的prestin表达及纤毛形态的影响
经常开大音量耳朵里的细胞会变什么样,你敢看吗?
烟草叶形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与关键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人工耳蜗为什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