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壶揭盖”法源流及其应用论析

2019-01-04 20:39应艳新黄雪莲叶新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宣肺桔梗麻黄

陈 银 应艳新 黄雪莲 叶新苗

“提壶揭盖”法在《中医大辞典》[1]解释为通过宣肺或升提以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该理论最早源于朱丹溪,在《名医类案》中载有其治疗医案:“一人小便不通……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失。”[2]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若津液输布不利,则水湿潴留,至无尿、无汗等。通过宣发肺气,使小便通利,从而治疗膀胱尿潴留等疾病。汪莲石总结此法为“提壶揭盖”法,其在《伤寒论汇注精华》载有:“有为蓄尿过多,膀胱满甚……桔梗(开提)、生姜(升散),(此提壶揭盖之法)。使上焦得通,中枢得运,而后膀胱之气方能转运。”[3]丁光迪[4]解释为:“所谓‘提壶揭盖’是用吐法治疗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有因气机闭塞、升降不行而致者。”此取类比象,总结中医的证治理论,下病上取。

1 “提壶揭盖”源流考究

考究“提壶揭盖”的源流,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五隆津液别》记载“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病在下取之上。”其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书籍中均述及此法[5]。张仲景主张发汗宣肺,提升肺气之功,利小便又发腠理[6]。《温病条辨·中焦篇》[7]治小便不利“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到“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也说明在气机方面,上焦通则下焦开[8]。然“提壶揭盖”法的真正理论总结出处,现认为一是出于《古今医案》“朱丹溪治一人,小便不通……脉右寸颇弦滑,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9]论述了朱丹溪的治疗案例;另一出处是《时方妙用》“至于癃闭证,小便点滴不通,甚则胀闷欲死……用补中益气汤服后以手探吐者,如滴水之器,闭其上窍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闭,则下窍通矣。”[10]近代曹颖甫对其进一步发挥,认为发汗、利尿同为上、下窍,故发汗可通下窍,岳美中将其比喻为“北牖不开,南风不畅”[11]。随着后世发展,部分医家多仅着重于肺属上焦,只局限于“揭盖”宣肺,“提壶”利尿,而李俊哲及朱先[12-13]认为,应着眼于全身气机,只要上焦气机开启,下焦便可通调,还可用探吐、搐鼻取嚏等方法,下通大便,治疗癃闭、便秘等。如胡永东等[14]认为,开启上焦闭塞可开宣肺气、益气升阳、斡旋中焦。在“提壶揭盖”法的扩展应用中,根据病因不同,有多种治则发挥,若气郁,则宣达气机,痰阻,则化痰排浊。

2 “提壶揭盖”法方药探析

在用药方面,《丹溪心法》[15]云:“小便不通,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气虚,用丹参、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以上皆用痰吐。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之。”用探吐法治小便不利。《时方妙用》载“至于癃闭证,小便点滴不通,甚则胀闷欲死……有用五淋散加入麻黄、杏仁以微取汗……配杏仁以降气……”,所用代表药物为麻黄、杏仁[10]。《侣山堂类辨》也常用麻黄、杏仁,“小便不利者,用麻黄、杏子配八正散,内加二味,其应如响,盖外窍通而内窍通也,上窍通而下窍即利矣。”[16]清末绍派医家赵晴初在其论著《存存斋医论》中治疗小便闭和大便闭时提到“肺气不用,当与杏蒌开降合五苓加甘桔、六一、芦根、通草……肺与膀胱通气化,而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多配杏仁、五苓散开降利湿治疗小便闭;“至标症气郁,瞋胀而不大便,当参肠痺之法,即腑病治脏,下病治上也,与开降法”,用杏仁、桔梗、紫菀等治疗大便闭,开肺降浊。现代医家中,刘士正[17]通过不同证型辨证施治指出宣肺用麻黄汤加减,补益脾肺补中益气汤化裁,清泻肺热大承气汤加味;郝光等[18]用辛轻风药:麻黄、桔梗、荆芥、防风、杏仁等治上焦如羽;陈小弟[19]以桔梗、杏仁为关键药开上启下;刘宁等[20]总结刘景源以“三拗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癃闭。

3 “提壶揭盖”法临床应用

古时“提壶揭盖”法多只理解为开肺利尿,因此在治疗中,多以麻黄汤加减如越婢汤等治疗,发汗利水[21]。《内经》中“开鬼门”意为发汗,对于无汗患者,宣发腠理,上焦开通,下焦自利。现代应用还可为通二便,根据脏腑相关治则,肺与大肠相表里,亦可归列为“提壶揭盖”法[22-23]。“提壶揭盖”法经后世传承发展,如今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较好的疗效,最典型的应用是治疗癃闭。癃闭相当于西医的尿潴留。《内经》中最早提及“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溺。”《景岳全书》云“小水不通是为癃闭”,认为癃闭的治疗主要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上焦宣肺,中焦健脾,下焦温肾。因此临床大多通过宣肺通膀胱治疗尿潴留。临床亦有应用“提壶揭盖”法理论针灸治疗癃闭,“揭盖”开上窍以水沟、风池为主穴,辅以中级、三阴交等[24]。肺与大肠分属上下二焦,且相互表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通,则肠得濡润,因此“提壶揭盖”法还有一大应用是治疗便秘,常用药物有桔梗、杏仁、前胡、木香、紫菀、枳实、厚朴等,大多医家用杏仁、桔梗之类开提肺气,升清阳而降浊阴[25-27]。现今临床推广应用于治疗各种不通畅疾病,如肠梗阻、冠心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腹胀便秘,其在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28-31]。除此以外,“提壶揭盖”法也有进一步发挥,如徐有全等用于治疗小儿强中症;江家华、林炳茂等用于治疗肺心病等[32-34]。

4 验案举隅

施某,男,72岁,2012年7月28日初诊。患者膀胱癌术后复发,诊见左下肢肿,低热,苔薄腻,脉弦。四诊辨证:湿阻下焦,治宜宣肺利水,方用萹蓄、瞿麦、海金沙、石韦、天葵子、地骨皮、夏枯草、炒谷芽、焦神曲各12g,三叶青、蚤休、连翘、炒黄柏各10g,鱼腥草 30g,紫地丁 15g,蒲公英 25g,防风、杏仁、苏叶各6g。7剂。水煎服。每天1剂。1周后复诊,下肢水肿稍退,无低热,患者自我感觉好转,故在原方基础上稍作加减。1月后,水肿减退,膀胱癌术后控制情况良好。

按:此患者为膀胱癌术后复发而引起的全身性水肿,叶新苗老师采用了提壶揭盖法宣肺利水,使得下焦津液输布代谢正常,水肿消退。方用防风、杏仁、苏叶治上焦如羽,为提壶揭盖法要药,上焦气机通畅,下焦津液得以通利;再以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等化裁五味消毒饮解毒退热,控制膀胱癌术后的症状。各方合用,治疗患者的下肢水肿,并取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提壶揭盖”法是中医通过日常现象类比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法,通过开启上焦气机,通调下焦水道。“提壶揭盖”法的源流,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在《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书中均有记载。理论由朱丹溪最先提出应用,并在后世得到继承发展。汪莲石将其总结为“提壶揭盖”四个字,丁光迪做了进一步解释发挥,至今有了更完善的发展。方药应用方面,古今医家主要应用麻黄、杏仁、桔梗、防风、紫菀等药物,此类药物大都具有轻宣肺气的作用,可通利下浊。现今临床中,“提壶揭盖”理论广泛应用,除用于癃闭、便秘等疾病外,亦许多医家精心研究发挥,在很多疑难杂病的治疗上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宣肺桔梗麻黄
宣肺止咳合剂对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AQP1 蛋白表达及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提壶揭盖法治疗闭经的探讨
天上来信
祛风宣肺止咳方治疗风痰闭阻型感染后咳嗽30例临床观察
心中的麻黄山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
地狱
千家妙方·我来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