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养好鱼“六字要诀”

2019-01-06 03:38王文彬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7期
关键词:套养浮头增氧

王文彬

好水养好鱼,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水质的好坏事关鱼类的生长和生存。良好的水质可以促进鱼类生长发育,而不良水质则会影响其生长,甚至危及其生存。

一般来说,好的水质可以概括为“肥、活、嫩、爽”四个字,可是良好的水质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就需要对水的理化因子进行调控,对养殖投入品加强管理,并采用适当的水质调控技巧来实现。其中水的理化因子是水质变化的内因,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包括光照、水温、溶氧、二氧化碳、硫化氢、沼气、营养盐类、透明度及水色等,这些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控而实现水质的优化。而养殖投入品则是影响水质的外因,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强化管理、科学使用来实现。目前水产集约化养殖比较普遍,养殖中投入品越来越多,水质的调控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调控好鱼塘的水质,笔者根据生产实践总结了“保、培、稳、调、护、控”等水质调控“六字要诀”,仅供参考。

一、慎选水源“保”水质

水源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它决定着水质条件和养殖成败,水源选好管好就决定了水质的基本条件和鱼类的生长生存条件。一般水源条件要求水源稳定、充足、清洁、卫生,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无任何污染,溶氧在3mg/L以上,pH值在7~8之间,二氧化碳不超过20~25mg/L,硫化氢不超过0.2mg/L,浮游植物量在20~100mg/L,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同时要求注、排水方便,且单注单排。在注、排水口处要建好拦鱼网具,既避免敌害生物及野杂鱼入池,又可防止逃鱼。水源进入养殖池前要在蓄水池中过滤和消毒,以杀灭水源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一般可用25~30g/m3生石灰或1g/m3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全池泼洒,需杀灭虫害时,还可用0.5g/m3敌百虫(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塘水质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二、合理施肥“培”水质

肥料多寡既影响着鱼的生长,又影响着水质的变化。在养殖时,也可以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条件,辅助鱼类生长。一般5-6月份以施有机肥为主,每7~10天一次;7-9月份以施化肥以主,每4~6天施肥一次。对于养殖鲢、鳙等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池水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cm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现在不提倡使用化肥养鱼,也可根据水温、水质情况,利用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治理水质污染,降解鱼类排泄物、残存饵料、鱼虾尸体、化学药物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促进水质良性循环。

三、科学投喂“稳”水质

在当前集约化养殖生产实践中,饲料投入较多,对水质影响很大,应把握科学投喂的原则,使水质保持优良稳定,防止过度投喂造成危害。投喂时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天气晴好,水质清新,鱼类摄食旺盛时可适当多投,反之,则酌情少投或不投。精饲料以投下半小时内吃完为度;青饲料以当日吃完为准;贝类以下次投喂前吃完为宜。一般精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及下午2-3时各投喂一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要严格控制不在上午鱼类浮头时和夜间投喂,以免造成病害。精饲料要求营养全面且充足,宜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青饲料及鲜活贝类要求适合鱼类口味,无毒无害。避免投喂霉变饵料,在饲料品种上讲究粗精搭配。同时要求定点投喂,有条件的地方可搭建饵料台以方便投喂并观察鱼类吃食情况。

四、定期换水“调”水质

水质调节是培养良好水质条件的根本途径。常用调节方法有:(1)定期加注新水: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20cm。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30cm;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10天左右应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cm。整个夏季鱼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2)定期搅动底泥: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一般每10~15天搅动一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池塘面积的1/3,且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但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时勿搅动。(3)使用增氧机: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一般可在晴天的中午2-3时开机增氧,有浮头危险时也可开机增氧。(4)药物增氧:可用生石灰定期调节水质,一般每半月按每亩用生石灰15~20kg化水全池泼洒一次。在鱼类发生浮头时,亦可选用增氧剂等相关药物予以增氧。(5)严格预防缺氧:应及时清除池塘或饲料台上的残饵、污物,防止水质污染。

五、防治病害“护”水质

一般鱼类的生长季节,也是最易感染病害的时期,一旦鱼病发生,传染极快,污染水质,造成损失。首先要坚持定期防病:每月用生石灰消毒池水一次,水深1m亩用生石灰10~20kg,或亩用硫酸铜300g和硫酸亚铁125g兑水全池泼洒。对于食台及岸边也应消毒,可每半月用二氧化氯兑水泼洒消毒一次。其次要防止浮头发生。鱼类时常因水质过肥、天气闷热而缺氧浮头,极易造成死鱼现象。要加强预防,一般每天巡塘三次以上,重点时期在黎明、中午、黄昏,严格检查吃食情况和有无浮头之兆。要及时勤除池塘及饲料台残饵、污物,清除池周杂草。发现浮头预兆,应停止施肥并控制投饵量,并立即采取增氧措施。发现池中有死鱼,应及时捞出,检查死因,对症治疗,同时对病鱼要作远离深埋处理,以免败坏水质、诱发鱼病或使鱼病蔓延。

六、生物方法“控”水质

利用生物的方法,可以调整鱼塘养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合理移植水生植物调控水质。水生植物作为水体初级生产力,可以控制鱼塘藻类等生长,起到很好的净水作用。各养殖者可根据鱼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水体中合理引进移植轮叶黑藻、鱼腥草、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但注意不可盲目引进,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移植水生动物调控水质。水生动物是水体中的“消费者”,适当放养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达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如套养鲤鱼、鲫鱼可充分利用水体中残余的有机物,大大减少水体底部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减少污染发生的几率;套养青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螺蛳等生物对水体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消耗;套养鲢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资源,控制水体肥度,从而达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套养鳙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轮虫;套养草、鳊、鲂鱼可以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净化养殖环境;套养黄颡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锚头鳋,减少寄生虫病;套养鳜鱼、乌鳢、鲈鱼等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野杂鱼虾的生长繁殖,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竞争压力,从而使水质控制并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

猜你喜欢
套养浮头增氧
细谈精养池塘鱼类浮头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巧妙应对鱼类缺氧浮头
巧妙应对鱼类缺氧浮头
增氧灌溉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养殖鱼类缺氧浮头的应对思路
池塘精养河蟹套养鳜鱼高产养殖技术
莲田套养中华鳖防治福寿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