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心艺馨人和
——浅谈武夷红茶茶艺表演的程式美学

2019-01-06 16:27范梦婕陈荣冰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种丹心武夷

石 晶,范梦婕,陈荣冰

(1.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福州 350100;2.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1;3.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武夷红茶产于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武夷山,是世界红茶的鼻祖,17世纪传入欧洲,形成独特的英式下午茶。品类包括正山小种、小种、烟小种、奇红(金骏眉)等[1],其中正山小种独具“桂圆汤、松烟香、高山韵”,在品饮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武夷红茶茶艺。

茶艺,是泡茶与饮茶的技艺[2],它包含六要素:茶、器、水、人、艺、境。武夷山巧夺天工的自然生态和厚重的茶文化[3],为武夷红茶茶艺美学奠定了基础。常见的武夷红茶茶艺有:正山小种红茶茶艺,金骏眉(银骏眉)红茶茶艺,浪漫音乐红茶茶艺[4]。其中,以正山小种为茶品的武夷红茶茶艺表演----《碧水丹心》。程式如下,风格为温暖,圆润,醇和,窝心。

1.静心事茶:行礼 2清泉初沸:凉汤 3.初展仙姿:赏茶

4.温杯烫瓯:温烫5.“鼻祖”入宫:投茶6.悬壶高冲:冲泡

7.再注回瓯:调汤 8.分杯敬客:奉茶 9.桂圆汤色:观色

10.松烟香幽:闻香 11.高山韵显:品味 12.收杯谢客:谢茶

本文以这套十二道武夷红茶茶艺表演程式,包括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人之美、艺之美、境之美六个方面,从美学角度分析武夷红茶茶艺之美。

1 茶之美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写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茶,是茶艺中最核心的要素。

1.1 茶工艺之美

明末清初,武夷山茶叶制法向红茶转变,武夷红茶最初不叫红茶,而被称为“乌茶”,在初期出口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则叫“黑茶”。关于小种红茶最早的记载是《清代通史》:“明末崇祯十三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伦。”武夷山至今仍采用传统制作工艺,有九道工序:采摘鲜叶(半开面采3-4叶)→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毛茶,再经精制,即:定级归堆→毛茶大堆→走水焙→筛分→风选→拣制→烘焙→匀堆→装箱→成品[5]。制作时采用松柴明火加温干燥,并采用桐木村所生长的马尾松和黄山松的松木柴片烟熏,使茶叶吸入大量的松木烟香,这是正山小种独特之处。2011年12月,武夷红茶被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1]。

1.2 茶品质之美

生长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桐木关的正山小种品质独特优异,外形条索壮实、紧结,色泽乌黑油润,匀整洁净,干闻具有特殊的松脂香和桂圆干香;内质香气浓醇,具有桂圆干香,汤色橙红、明亮、清澈,滋味醇厚、甘滑爽口、不苦不涩,桂圆汤味明,回甘持久,特有高山韵,叶底匀齐、柔软,呈古铜色[6]。

武夷红茶茶艺之美,主要欣赏武夷红茶的形、色、香、味、韵。《碧水丹心》中第三道程式“初展仙姿”,是对正山小种干茶外形的鉴赏。“桂圆汤色”,是鉴赏茶汤在杯中的颜色,尤其是一轮金圈,是好茶的标志。“松烟香幽”即嗅闻正山小种的香气,茶香浓醇。“高山韵显”体现了品饮正山小种的过程,细细领略独特的“碧水丹心”之韵。《碧水丹心》中有一道独特的程式为“再注回瓯”,是判断茶汤冲泡是否适度,这是红茶茶艺的特色之处。因此,正山小种品质之美对武夷红茶茶艺有着重要作用。

1.3 茶品种之美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历史记载有1187种[7]。名山名枞、普通名枞、品种茶等繁多,武夷红茶不断推陈出新,包括金骏眉、银骏眉、大赤甘、小赤甘、妃子笑、金玫瑰、高山老枞等。武夷红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种类丰富密不可分。

1.4 茶命名之美

正山小种的由来,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清朝道光末年,一支太平天国军队过境,老百姓急忙躲进山里。而此时正是春茶下山季节,茶厂房里堆满刚采摘的青叶。待第二天,军队离开,茶农发现茶青经过一晚,被积压发酵变成了黑色,并散发着特殊气味。面对无法再加工成青茶,又不甘心就这样糟蹋,便到桐木关内寻了一些松木,起火烘烤。茶叶经烘干拣剔筛分后,便装箱运往福州洋行试销,标名“小种”。不想竟引起外商极大兴趣,纷纷来华指名要红茶。加上欧洲市场的宣传,生意大好,赢得英国贵族青睐。唯美的故事增添了正山小种茶名之美。

2 器之美

“器为茶之父”,好的茶叶需配上好的茶器。《碧水丹心》中使用的是玻璃茶具,茶瓯、茶盅、茶杯,配上无色的茶滤,正衬托了正山小种茶艺之美。

《碧水丹心》中,冲泡正山小种使用的是玻璃茶瓯、茶盅、茶杯。玻璃茶具在茶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身轻质薄,折射出古典美学崇尚自然之美。第四道程式“温杯烫瓯”将茶具用开水浇淋一遍,不仅起到净具的作用,也为了提高茶具温度,唤醒茶叶内质。玻璃茶具易散热,不会将茶叶泡熟,透明的质地方便观赏茶叶优美的外形和红艳的茶汤,玻璃茶具的美衬托出正山小种茶艺之美。

3 水之美

“水为茶之母”,水质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在武夷红茶茶艺中,水品、水温、水量都对武夷岩茶有着重要影响。

3.1 水品之美

最早提出水之美的标准的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冽为美”,陆羽《茶经》中“五之煮”总结了水的等级好坏高低:“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表明不同等级的水质对茶汤品质有影响。

《碧水丹心》中第二道程式“清泉初沸”,冲泡武夷红茶用山溪泉水。武夷山生态环境优美,九曲溪水流清澈充沛,水质优异,富有钙、铁、镁离子微量元素。用九曲溪水冲泡的武夷红茶品质优异,茶汤滋味甘醇,让人意犹未尽。除此之外,武夷山景区内名泉丰富,如虎啸岩“语儿泉”、天柱峰“三敲泉”、桃源洞“金砖泉”、御茶园“呼来泉”、仙掌峰“碧高泉”等均为武夷品茗之名泉,这些名泉历来以清、轻、甘、冽、活著称,倍受茶人青睐。因此,在武夷红茶茶艺中用武夷山天然优质的泉水冲泡,展现了武夷红茶茶艺水品之美。

3.2 水温之美

陆羽《茶经》中“五之煮”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浪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对于正山小种,由于其属于红茶,叶片较成熟,可用80-90 ℃ 的水温冲泡。

《碧水丹心》中第二道程式“清泉初沸”明确说明了必须用旺火烧到“涌泉连珠”,再凉至所需温度。有时为了达到所需的水温,也可以将开水先注入茶盅中,稍凉,再回注到茶瓯里。由此可见,在武夷红茶茶艺中水温高低是非常讲究的,它直接影响武夷红茶茶汤的品质和冲泡次数,体现了武夷红茶茶艺水之美。

3.3 水量之美

武夷红茶茶艺中冲泡正山小种的水量是非常讲究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武夷红茶茶汤的品质。因此,以茶水比为1:50,即1g的武夷红茶冲约50ml水。《碧水丹心》中第五道程式“‘鼻祖’入宫”和第六道“悬壶高冲”,将武夷红茶投入玻璃茶瓯内并用热水冲泡,说明水量和茶量关系密切,须掌握好茶与水之间的比例。同时,还要掌握好浸泡时间,通常第一泡在20-30s,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品质优异的武夷红茶可冲泡十余次。水美,使武夷红茶正山小种似松烟香气,似桂圆汤色,滋味甜醇,高山韵显。

4 人之美

人是茶艺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武夷红茶茶艺中,茶由人制、境由人借、水由人鉴、器由人选、艺由人演。在武夷红茶茶艺美学形式中,人之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4.1 外在之美

外在美,主要是指茶人的服饰美、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以及律动美。为表现武夷茶文化特色,在武夷红茶茶艺中,服饰通常古朴淡雅,样式简洁精细,女士穿旗袍、男士着唐装,体现茶人合一之美。《碧水丹心》第十一道程式“高山韵显”展示的是茶艺师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住杯底,向人们展示武夷红茶的握杯方式,这样既稳妥又高雅。最后一道“收杯谢客”,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体现了茶艺师的站姿、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的仪态美和神韵美。

茶艺美学中还有律动美。律动是一种有节奏、协调配合的运动。《碧水丹心》第三道程式“初展仙姿”,将茶叶缓缓展示给客人观赏,是茶艺表演的慢节奏。第六道程式中的“悬壶高冲”,急促的水流,则体现出茶艺表演的快节奏。一缓一急、一静一动,张弛有道,来去有遁,充分体现茶艺表演的律动之美。

4.2 内在之美

语言美、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美,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仁者自爱,仁者爱人”,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关爱他们,尊重他人。《碧水丹心》第一道程式“静心事茶”体现了茶艺师对宾客的尊敬,是内在美的一种表现。语言美是茶艺师内在美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在于客人交流时语言的准确,吐音清晰,用词得当,说话和婉,声音柔和悦耳,吐字娓娓动听,节奏抑扬顿挫,表达流畅自然,风格诙谐幽默,并辅以美的身体语言手势、眼神、真诚的面部表情等,让人感受到情真意切、如沐春风,引发对美的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5 艺之美

泡茶的技艺,表现在技与艺两方面。掌握好泡茶的技艺,是冲泡好武夷红茶的前提。

5.1 技之美

茶技之美在茶艺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表现在茶艺程式编排的内涵美,顺茶性、合茶道、科学卫生和文化品味。《碧水丹心》的编排首先要符合茶的本性,符合武夷红茶冲泡的科学性,符合冲泡流程:选茶→备器→煮水→温壶(杯)→置茶→润茶→冲泡→分茶→敬茶→品饮→收具,在手法和动作、时间的要求极为讲究,贯穿着整套茶艺表演过程中。而武夷红茶茶艺的精髓是第七道“再注回瓯”,武夷红茶在正式冲泡之后,有时不能直接判断茶汤浓淡是否适度,因此,将茶汤倒出一些在杯中,再倒回到茶瓯中,达到调匀茶汤的目的。在讲究科学卫生方面,“清泉初沸”、“温杯烫瓯”皆具清洁的作用。

5.2 艺之美

艺之美追求的是艺术美学的最高艺境“韵”。茶艺表演中茶艺师行茶动作讲究连、延、绵、圆、和。连贯、延续、绵柔、圆润、和静,延绵不绝、柔和坚韧、调整气息、一气呵成,武夷岩茶在茶杯中获得重生,茶人达到灵魂的共鸣,感受茶所带来的生命力。

6 境之美

“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典范,人们追求幽雅清静的意境,就必须处于一种富有诗意情调的环境中,茶人自古以来就注重茶境的营造。“境”包括茶席之境、表演之境和武夷之境。

6.1 茶席设计之美

茶席设计包括:茶品、茶器、焚香、插花、音乐、茶点、工艺品等。《碧水丹心》,可以选择中国古典民乐来作为音乐,布置艺术插花,用植物营造自然的美景;背景会放置屏风、宫灯之类的物品作为装饰,这些都表现武夷红茶茶艺的环境之美。

6.2 表演环境之美

武夷红茶茶艺表演有时在舞台上,灯光、音乐、茶香来营造自然氛围;有时设在野幽清静的大自然环境中,竹林中、兰圃边、小溪旁,松竹和鸣,小桥流水,亭台水榭,在这种环境下,人与自然精神相通,心灵与环境交融,使人精神愉悦,对清新优雅的环境和茶产生美感,让人心旷神怡。茶的自然淳朴、返璞归真的本性自然流露,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在《碧水丹心》茶艺中,又可欣赏武夷山茶歌茶舞,表现浓浓的地方特色,让人赏心悦目。

6.3 武夷山水之美

武夷山山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形成了武夷山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的生态环境。《碧水丹心》第十道程式“松烟香幽”,体现武夷山桐木关地区的特色,桐木关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这里生态良好,盛产松木,传统烟熏红茶离不开松针和松木,因此在茶汤中还会保留松烟香。“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将品茗与游历武夷山水的乐趣紧密相连。茶中有景,景中有茶,《碧水丹心》中勾勒出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

《碧水丹心》的美学融和在武夷红茶茶艺的解说词里,流露在武夷红茶冲泡的一系列过程中,感受武夷红茶质朴的品性、悠久的历史、璀璨的艺术、厚重的宗教,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它所展现的不只是简单的喝茶、品茶,而是一个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从而,在平凡的茶中感受到慢节奏的生活之美。

猜你喜欢
小种丹心武夷
《武夷天下秀》
武夷岩茶
山西省古交市大豆胞囊线虫新小种X12分布调查
丹心
白衣丹心耀中华
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丹心倚云向天涯
云南咖啡锈菌小种鉴定
浅谈小种蔬菜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