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1-06 16:27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方式互联网+

王 丹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28)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会计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成为了高职会计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早就列入了教育改革及发展纲要,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快的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并培养出创新型会计应用型人才是众多高职院校的共同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会计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全新的教学规律,同时也会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进行合理地定位。这样即可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同时也加强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1 信息技术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产生的影响分析

1.1 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教学的时空性

传统的教学受到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各学院安排的授课时间与地点进行授课。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地限制了教学内容及教学交流,而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例如网络慕课、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工具进行学习,学习的空间也不再受到限制,无论是教室、图书馆、寝室、食堂都可以成为授课的空间。

1.2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教学方式

传统地教学方式通过书本、课堂讲授、课下辅导方式来对于教学信息进行传递,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多的信息形式被不断的利用。教师可以通过录制慕课、微课等各种形式将教学基本内容放置于网络空间,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及不同的知识需求,有针对性的来选择相关的内容来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教学方式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形式、图片形式、音频形式及视频形式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静态传授方式改为灵活的动态教学,可以随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与学生形成互动式交流,这就由原来的一对多教学方式拓展为一对一的单独辅导。

1.3 信息技术使得教学与学习主体发生重大变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教学主体而很少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后,教师不但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不断的交流,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动态,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学生通过搜索引擎会查找大量地相关知识与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对比研究,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反馈。这就使得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应对学生的提问,从而实现自身知识能力地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其不断接受教师授课带来的知识,同时,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一改过去被动接受地学习状态,其不断提问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表达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其沟通表达能力。

1.4 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具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其教学内容多来源于教材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更新,但是无论是其更新的地内容质量还是其更新的速度都比较缓慢,甚至在一些学科中出现,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其掌握的知识就已经过时甚至淘汰的现象。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学内容进一步的丰富,通过多媒体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教学内容。通过会计教学软件的应用、虚拟仿真技术、VBSE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校企融合在高职院校的推进,使得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企业深度融合,学生就业时可以更快更好地与企业进行对接。

2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2.1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产生的排斥性问题

教师是教学中信心,而信息技术能否与教学有效融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师的问题。部分教师仍然会产生习惯性排斥问题,其认为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不通过信息技术仍然可以将教学做好。同时,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并非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对于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掌握程度不高,更缺乏研究的积极性,因此,其教学观念较难改变。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较高的投入,部分高校并没有多余的资金对其设备及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教师考核、评职方法仍然以论文及科研为主,使得教师将大多精力投身于科研,而对于教学的关注程度不高,从而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较低。

2.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需要提升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完全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尤其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其对于新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有着畏难的情绪,同时也无法看到新技术对于教学的作用。另外,部分年青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较快,容易上手进行的操作,其将重心完全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反而忽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这同样影响到教学。传统教学方式能够更加有逻辑、体系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互动形成良好地沟通,因此合理把握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地融合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2.3 信息技术应用浮于表面,深入不足

部分高校为了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对于中青年教师强制要求进行使用。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微课都有着明确的使用要求。这使得教师们不得不采用信息技术,但部分教师仅仅在表面上使用的幻灯片替代了黑板,将教学大纲、教案等内容进行了信息化,上传到各种教学平台中,并没有深刻地改变其教学方式及内容。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部分教师认为幻灯片减少了其工作量,使得其讲授变得更加地简单,甚至出现了““教师离开幻灯片就无法上课的现象”。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深入。

3 提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对策分析

3.1 创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理念

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是信息技术能否与教学融合的关键。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引入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对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引入更多的企业专职人员进入高校,同时输送更多地教师进入企业,拓展教师的视野,增加其在企业的实践,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同时,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推动校校联动,加强各高职院校的交流,将信息技术应用程度高、效果好的高校经验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及价值,这会进一步推动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与内容。

3.2 进一步地提升教师及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素养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使用效果,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地为教师创造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通过委派教师到其他先进高校学习、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引入企业到校园为教师授课等方式,提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要通过部分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在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引入各种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化在日常办公、师生交流等方面的应用,创造更多地机会让师生共同应用。

3.3 构建信息化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针对信息技术的变化,构建符合各自学校的信息化教学体系。无论是高校的信息化体系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运行模式、评价及考核方式都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信息化教学体系是基于传统的教学体系,并且在原有的体系中不断地融合,使用整体的教学体系逐步替代原来的模式,从而使得高校内部逐步适应。通过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进一步规范原有的教学资源,确保信息的有效性、传递地快捷性。学院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其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服务体系,在软硬件加大支持力度,例如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科研信息系统、考试管理系统的构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职会计专业进行有机融合是当下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保证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教学方式互联网+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