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教版地理教材改版后的教学策略

2019-01-06 16:27李尊红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区域教材探究

李尊红

(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山东临沂 2763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中地理教育的目标也随之改变,更加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反应到鲁教版的新版教材上,即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微调。在新的教育目标和教材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下面以鲁教版必修一为例,探究教材改版后的地理教学策略。

1 以区域地理为基础,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相比旧教材,鲁教版新教材加入了更多区域地理的知识。如必修一第三单元前三个章节分别为“走近桂林山水”“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分别以具体区域介绍了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河流地貌,相比旧版教材只有桂林山水一个例子,大幅度拓展了区域地理的介绍篇幅。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在区域的基础上学习地理学一般规律,在理论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如在“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这一节,教师就可以播放《地理中国》之探访鸣沙山片段或者《航拍中国》之新疆篇,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借此教师可以讲述风沙作用,尤其是风沙的吹蚀作用,通过这样的壮观场景让学生了解风沙吹蚀的巨大力量。此后,可以展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理事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蚀作用的同时初步认识风成雅丹地貌。接下来,教师可以全面地介绍风积物和风成地貌,分别介绍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穴、风蚀城堡等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理,并配以对应的图片。随后,教师可以拓展对应的风积地貌的知识。最后,用微课视频展示西北地区的万里黄沙和狂暴得足以淹没城市的沙尘暴,以此来警醒学生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并引发学生对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思考,为后续自然灾害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思考各类问题的同时,也时刻锻炼着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这样,通过风成作用与敦煌雅丹地貌的结合,教师不仅讲述了风成作用的知识,还让学生了解了敦煌这一区域,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对沙尘暴、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思考也渗透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2 注重自然灾害的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

新版课本将必修一第四单元由“从人地关系看资源和环境”改为“从人地关系看自然灾害”,相比自然对人类的不良影响,更加注重人类对自然地理的不利影响,主张从人类自身出发,探讨自然灾害的解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案例教学法,用灾害的案例与学生探讨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影响,思考面对自然灾害人类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

如“自然灾害的成因”这一节,教师在系统介绍了寒潮、地震、台风等常见自然灾害和其形成原因后,可以从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角度,举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某些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如分析我国西南某地近年来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原因,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讨论得出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一是山高谷深,水流快,二是森林覆盖率减少,山地产流增多且土地附着变差,而森林覆盖率减少则是人类乱砍乱伐导致的。教学的思路简单概括为:典例剖析—思维建模—迁移应用。随后,迁移应用到北方鲁中南山区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加深学生对区域地理及其乡土地理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家乡认同感和责任感。此外,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近些年来中国气候异常、寒潮和水旱灾害增多的原因,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专家的猜想讨论得知,这是由雨林破坏和高原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导致的,而最终的原因也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同时联系时事要闻,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热带雨林持续数周大火难以扑灭,雨林在燃烧,谁之过?又是谁之祸?这样,教师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能有效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

3 注重野外考察,锻炼学生地理实践力

最后,相比旧版课本,新版课本的单元活动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活动从“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变为“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查”,第三单元单元活动从“学会应用地形图”变为“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相比之前注重地理知识的考查变为更加注重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合适的野外考查活动,锻炼学生地理实践力。

如“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这一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山区实地考察,临沂地区的可以选择蒙山、孟良崮等作为实习考察地点,实地考察中教师就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交于学生本地区某地的地形图,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判断其地貌特征。在学生对“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交换区域,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画出地形地貌简图,要求表现出基本的地貌特征,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画的地形地貌图与原版地形地貌图对比,以此对自己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反思。考察结束后,精选绘制准确美观的作品在班级宣传栏展出,改善传统死板僵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在考察的过程中,通过对沂蒙山区的野外考察既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山地地貌特点,也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崮地貌”。

《沂蒙山小调》里唱到人人都说沂蒙山好风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确实是沂蒙山区的真实写照,学校可以组织一次“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当代”研学活动,参观沂河沭河,探究沿岸的河流阶地、冲积平原等河流地貌;走近郯城麦坡地震遗址,亲眼见证“一步跨亿年”地层翻转,借此来讲解地震的成因、危害与防治,同时也加深了对地层和土壤的了解;坐在沂河畔边思索城市的区位和未来发展,蹲在村口的石碾旁听红嫂讲述那段峥嵘的岁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课堂上的满堂灌输不如身临其境来的更加真切,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读图、用图能力,也锻炼了自己的地理实践力,同时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了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品德,符合新教材观念,更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的最好体现。

总览全书,新教材调整了一些章节内容,旧教材岩石圈部分调整到第一单元,并增加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删除了地球运动部分,在单元活动判别方向中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添加了利用手机确定方向这一知识点。第二单元水圈与水循环一节增加了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并且新增生物圈与植被的内容。第三单元新增土壤成因一节,拓宽了原有的知识体系。细微变化之处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罗列。

综上所述,相比旧版教材,鲁教版新版教材内容和侧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区域地理、人地关系的教学并注重野外考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并引导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紧跟课本改革,在新的教学形势下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区域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分割区域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