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2019-01-06 17:25林文彬
福建茶叶 2019年7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茶树茶叶

林文彬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农业农村局,福建平和 363700)

白芽奇兰,既是茶产品名,又是茶树品种名,系从漳州市平和县当地茶树有性群体种中经单株选育而成的无性系新品种,适制乌龙茶、红茶、绿茶等,制乌龙茶品质尤佳。根据茶树嫩梢黄绿、芽头白毫显,成叶深绿,叶张长椭圆形,制成干茶内质清香浓郁,带有独特“兰花”香气,故取名为“白芽奇兰”。1996年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新良种。2009年白芽奇兰被列入福建省首批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平和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西南部的闽粤交界处,全县共有15个乡镇(场),有9个乡镇种植白芽奇兰茶。经过30多年的发展,白芽奇兰茶成为继平和琯溪蜜柚之后又一农业支柱产业。平和县先后获得“中国茶叶(白芽奇兰)之乡”、“福建省十大产茶大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称号。

1 当前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分析

1.1 茶叶种植规模偏小

上世纪70年代,平和县各乡镇村普遍种茶,成为漳州茶厂最重要茶叶生产基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初,由于蜜柚产业一路做大,故致使平和县许多山区群众“毁茶种果”现象一再发生,茶园面积逐年递减。到2018年底,全县茶园面积约5万亩,年产量约1万吨。与闽南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面积约60万亩,年产约6万吨)、闽北乌龙茶主产区武夷山市(面积约15万亩,年产约2万吨),相差甚远。近几年来,由于平和县蜜柚产业规模偏大,价格受挫,一些山区果农又开展出现“退果还茶”现象。随着白芽奇兰毛茶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近几年白芽奇兰春季毛茶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显然,茶叶种植规模已不够满足市场需求。

1.2 茶叶品质不稳定

近年来,部分茶农施用化肥为主,施用有机肥不足,导致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变坏,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影响茶叶鲜叶的持嫩性和内含物积累,从而影响茶叶品质。同时,由于部分茶园与果园交叉种植,不利于茶园集中连片、规模化管理。

1.3 茶业龙头企业偏少

至2018年年底,平和县茶企省级“龙头企业”仅有1家,市级“龙头企业”只有4家,县级“龙头企业”18家。“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和带头当地茶叶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全县上规模,上档次的茶业“龙头企业”偏少。平和县茶叶厂家虽然较多,但是大部分规模偏小,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为小微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使茶叶标准化生产发展较慢。

2 平和白芽奇兰产业发展优势

2.1 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清康熙《平和县志》有明确记载:“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彩衣物”,“茶出大峰山者良。”等显示平和茶叶明确存在到一种高度。平和茶与文化紧密相连,从明朝大理寺卿、漳州人陈天定游大峰山佛祖岩的:“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王阳明的“品茗议县”到黄道周的“峰茶润笔”,平和茶叶的故事在不同时代出现。出生于平和,从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在他的人生中,更是深得平和茶的浸染,留下了“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和著名的“三泡说”、“茶需静品”等等品茶心得,无不体现出平和茶文化内涵丰富。

2.2 白芽奇兰品种特征独特、品质优异

白芽奇兰于1996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其特有的“奇香兰韵”,表现为香气浓郁锐长、滋味浓醇带兰花香,饮后回甘明显、齿颊留香。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漳州茶”。白芽奇兰1993年7月获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青茶类优质产品”证书,1989年5月获“福建省一等奖”,1995年5月获“福建名茶奖”,1991年7月、1992年6月、1993年 7月三次分获“福建省优质茶奖”,1989、1991、1992、1993年连获“漳州市第一名”奖。1995年7月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再次对白芽奇兰内质评定为:“外形紧结,色泽油润,汤色黄亮,香气清香浓郁,滋味清爽,叶底明亮,红绿相映。总评,该茶做工和品质优良。”

2.3 茶树生长环境好

白芽奇兰主要产于西半县海拔500以上的高山。土壤主要为微酸性红壤,有机质含量高,且土壤中富含硒。平和境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00-2000毫米,水资源丰富。此外,茶树种植区域内没有工业污染,水资源保持良好,水质清澈、纯净,是理想的农业用水,为种植茶树提供保障。白芽奇兰高海拔种植区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昼夜温差大、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因而芽叶持嫩性较强,有利于提高茶叶香气,有好的滋味和嫩度。因此“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广为流传。

2.4 品牌发展潜力大

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平和白芽奇兰品牌建设,2014年“平和白芽奇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以来,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漳州市委市政府、福建省农业厅2015~2019年连续五年打造白芽奇兰为代表的“漳州茶”。平和是“中国茶叶(白芽奇兰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白芽奇兰茶荣获国际茶博会金奖等近百项奖项,2015年先后通过农业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平和白芽奇兰地理标志商标还获得台湾证明标章注册,开全省茶业之先河。2019年品牌评估价值达到25.84亿元。

3 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扩大种植规模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生态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坚持科学营造,因地制宜,宜茶则茶的原则。鼓励高海拔(海拔500米以上)的果园“退果还茶”建设生态茶园。对平和县茶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崎岭乡、九峰镇等)可选用种植白芽奇兰为主,适当搭配金观音、金牡丹等其他茶树良种为辅。不同茶树品种采制时间不统一,利于错开茶叶生产用工高峰期。

3.2 推广茶园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

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加强白芽奇兰茶园生态建设。基肥:在秋茶结束后,亩施商品有机肥200公斤和N-P2O5-K2O配比21:6:9(或相近比例)的配方肥20公斤左右;春茶追肥:春茶开采前40~50 天左右施入,亩施 N-P2O5-K2O 配比 21:6:9(或相近比例)的配方肥40公斤左右;秋茶追肥:夏暑茶结束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亩施NP2O5-K2O配比21:6:9(或相近比例)的配方肥40公斤左右。沿树冠垂直开条状沟施肥,追肥沟深10厘米,基肥沟深20~25厘米,施用后覆土,或在茶行间撒施后,基肥机械翻耕20~25厘米,追肥机械翻耕5~10厘米。

3.3 培育茶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已经成为农业茶产业组织形式的主要类型。

农业发展即靠政策,也靠科技。培育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确定一批示范企业,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围绕“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带农户、促增收”思路,突出发挥农业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平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茶叶“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3.4 充分挖掘利用平和茶文化、茶旅游,促进“三产融合”

平和茶与文化紧密相连,从明朝大理寺卿、漳州人陈天定游大峰山佛祖岩的:“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到清朝康熙《平和县志》有明确记载:“茶出大峰山者良”;从王阳明的“品茗议县”到黄道周的“峰茶润笔”,从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林语堂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走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平和茶叶的故事在不同年代出现。可通过平和茶叶历史文化素材编制话剧、情景剧等影视文化传播的形式,将平和茶叶的历史文化模拟展现。

主峰海拔1544.8米的“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位于平和县境内,这里不仅有发展茶叶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有开发茶旅游的先天优势;位于平和县霞寨镇的九龙江高峰谷景区集茶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养生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2016年开始规划项目建设期6年,规划面积3600亩,分期建设“五区一谷”,分别是:高峰茶世界、榜眼府文化区、官峰驿站、鹅将军乐园、下官峰世外桃源和清心谷。

做大做优“云端筑梦”、“名峰山”、“天醇庄园”等环大芹山生态茶园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和“高峰谷”茶旅的开发建设,打造升级平和白芽奇兰茶“茶旅融合”经济产业。把茶和文化、茶和旅游紧密结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4 结语

平和白芽奇兰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是种植规模小,茶叶“龙头企业”发展程度低,茶文化挖掘利用少,茶旅游开发不够等。随着当前茶叶产品日益发展成为世界性饮品,这是发展茶产业的机遇。我国多地区多茶类茶产业发展百家争鸣,这是发展茶产业的挑战。平和县通过整合开发利用各方有利资源,同步发展茶叶全产业链,有助于实现白芽奇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茶树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