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导师制”助力选课走班新常态

2019-01-06 02:14洪松森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全员育人导师制

摘   要:福建新高考选用“3+1+2”模式,为满足教育质量提高和新高考“选科”要求,选课走班将成为接下来高中教育的新常态。文章指出,为适应该常态,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可构思“全员育人导师制”愿景,即在一个班集体里,为每5~8位学生安排一名导师,再由这些导师组成团队,结合高中生学习和心理成长的特点,深入了解学生、发现学生,有针对性地共同协作辅导班级成员。辅导的重点在于“四导教育”——引导思想、辅导学业、疏导心理、指导生活,帮助学生在高中生涯经历中学会自主管理、体验成功、促进个性发展。该愿景尝试打破原来班级管理班主任“一肩挑”及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困境,核心价值在于强化全员协作育人意识及校园文化,推动教师在专业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选课走班成新常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全员育人;导师制;选课走班

作者简介:洪松森,福建省南安市延平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福建  南安  362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利用高中政治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立项号:FJJKCG18-711);泉州市第二批教育“领航团队”专项课题“中学政治课程无领导小组讨论课例研究”(编号:QLHKT2-060)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050-03

一、构思“全员育人导师制”愿景的归因分析

1. 学生差异。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福建新高考模式背景下,如何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遵循高中生的高中生涯发展规律,给学生以自主选择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关爱、指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些都是教师应首先思考的难题。

2.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新高考改革前,学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主要由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管理工作。所谓全员育人,在实践中往往显得效力不足:一方面,班主任日常琐事繁重,管理境界难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班主任职数有限,一些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可能因为缺乏平台,而难以产生职业获得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的职业自信就会降低,职业幸福感也难以得到满足。

3. 學校变革发展需求。一所优质的学校要适应新的教育变革,就必须从内部求发展,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因此,从学校层面讲,如何更好地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培育教师对学校发展愿景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这是学校领导层面必须认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总之,“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愿景构思正是基于上述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突破传统班级管理瓶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变革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中提出来的。

二、循序渐进推动“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策略

1. 前期准备。在教职工大会上运用ORID焦点讨论法进行团队共创,构建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愿景,协商建立导师制试点团队。同时,对“全员育人导师制”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预判该项目对各主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损益。如表1所示:

通过团队共创描绘“全员育人导师制”项目愿景及对各利益相关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损益预判后,经学校民主管理程序制订“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初步实施方案”,明确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指导思想,理清导师职责,初步建立相对应的导师工作制度,形成基本考核评价标准。

2. 试点实施。首先,在试点班级实按5~8位学生配备1位导师,该班级的几个导师组成一个班级导师团队,在班集体建设中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导师的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身心健康成长,即导师的辅导工作重点在于“四导”——引导思想、辅导学业、疏导心理、指导生活。试点阶段可先侧重引导思想、疏导心理、指导生活。

其次,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参与行动研究。可以先与导师全面访谈或座谈,形成谈话报告,给出操作建议。同时,与学校各职能部门沟通、交流管理心得,修正初步实施方案。

最后,再次组织教师在教职工大会上运用ORID焦点讨论法进行团队共创,交流研讨的重点放在分析“全员育人导师制”项目实际的损益情况上,提出“止损”的有效策略,如:导师全面关注受导学生;畅通学校职能部门合力;完善班级导师团队沟通交流机制等。

总之,试点实施阶段的策略重点应放在导师间合作机制的探索,创新导师与学生、导师与学校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畅通机制上,以切实完善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平台或媒介。

3. 全面推进。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探索,全面推进阶段教育科研部门要对前面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回访,开展专题研讨会进行反馈并总结形成新的经验和工作建议。各职能部门要团结协作修改评价方案,完善导师职责修订,重点应放在“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功能开发和梳理上,强调引导思想、辅导学业、疏导心理、指导生活“四导”并重。

具体工作形式可以开展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研发实施导师辅导工作的实践体验课程平台,如开发基于学生真实学习生活的成长课程或以项目学习(PBL)开展的社会实践课程;精细化“全员育人导师制”项目管理,如导师工作强调基于“诊断性分析、个别化措施”的辅导,学生活动注意流程规范等。

三、“全员育人导师制”助力班级管理的应然核心价值诉求

基于构思愿景及循序渐进地科学推进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助力选课走班新常态下的班级管理应该有积极的价值意义。同时,检测该模式成功与否也应该有基本的核心价值诉求,这些诉求就是让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真实发生,促进学生自主多元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生多元化的学生成长温馨环境。

1. 让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真实发生。创新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要打破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由班主任“一肩挑”局面,合理有序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调动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要转变教师的教书育人理念,引导教师树立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信念与情怀,深入了解学生,对教育投入精力与情感,真心融入学生在校成长的全过程;要以“四有教师”标准,用高尚的师德、师风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全员育人的落实,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班集体导师团队的育人功能。

2. 促进学生自主多元发展。在“全员育人导师制”下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每位导师所辅导的学生数量减少,有利于导师腾出时间、精力把辅导学生工作做细、做实,学生被关注的概率更大、更精准,学生的成长或发展需求也能更好地得到满足。导师通过发掘所辅导的学生个性潜能,能更好、更精准地作出辅导规划或建议。同时,一个班级四五个导师间的特质也会存在显著差异,导师间也可以根据彼此的兴趣特长,取长补短,这样就更容易挖掘或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多元发展。作为导师,他们的角色与职责明显侧重在“导”的功能,而不是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事无巨细地管。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导师应适时、适需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而不是灌输或越俎代庖。只有在这种育人模式下,学生才能自由自主地实现多元发展。

3. 促使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学校要统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盘活学校优秀的教师队伍资源,要有更多的伯乐挖掘优秀教师的专业特长,为有管理能力、有担当、有胆识、有魄力的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让他们在履职中崭露头角,获得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幸福感、满足感,提高自信,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智慧充分涌现。在一个班级导师团队中,导师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专业的学习共同体,这有利于导师间取长补短,促进团队的共同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

当然,在“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模式下,对导师的人格魅力、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引导思想、辅导学业、疏导心理、指导生活中的哪一方面,都要求专业的教育由專业的教师来做专业的事,这也会使导师产生更大的压力,但压力也意味着动力。因此,新的导师教育岗位也促使教师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实现自我更新与成长,在工作中把自己的专业成长同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紧密相连,实现教学相长。

4. 创生多元化的学生成长温馨环境。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势在必行,学生走班打破了传统一个班级学生固定教室、同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有效弥补传统模式打破后的管理缺陷,需要创生多元化的学生成长温馨环境。比如,开创师生间交流的非主流环境,即处处皆可教育,而不拘泥于某一课堂或班级。走下讲台的非主流师生交流环境,师生关系更容易接近朋友式的平等,这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观察和探究教育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师生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彼此的关系也更值得信赖,这种育人环境会更加温馨;在教师更多、更精准地关注学生后,家校沟通交流的机会也会增多,且需要开创更为默契和密切的家校联系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下的班级管理,一个班级的管理由多个导师协作完成,导师间的同事关系也更加温馨,有利于发挥导师高尚师德师风对学生的正向引导;选课走班下班级管理需要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管理空间,以促使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探究。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全员育人导师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