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核心素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

2019-01-06 02:14毛梦晶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   要:文章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制定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直面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以《项脊轩志》教学为例,探讨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毛梦晶,广东省广州市派潭中学教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064-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文言文教学处于“教”与“考”脱节、“文”与“言”割裂的尴尬境地,很多教师把文言文教学简化为串讲诗词、虚词、句式和翻译句子,忽视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导致学生普遍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成效低下是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在新课改背景下,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开展文言文教学策略实践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材所选取的文言文普遍篇幅较短,内容单一,为了突破教科书的局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必修课程,做好单篇课文教学,同时要整合课程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展文言文专题教学。笔者以《项脊轩志》为例,谈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重视语感培养,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在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由于教材选文有限、篇幅较短、内容单一,学生如果仅仅阅读教材上的文言文篇目,则达不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首先应整合课程资源,将课内文章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相关文章的學习。整合课程资源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夯实文言知识基础,完成语言知识经验的构建。其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要求学生诵读、朗读、多读。文言文阅读能力要靠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篇目来支撑。学生未必每个字词都能读懂,但在阅读了一定量的文言文篇目后,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不知不觉中理解其他文言文篇目。例如,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结合《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两篇文言文篇目展开教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学生文言文的阅读量,让学生学习《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在第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和古汉语字典,梳理重点字词和整理课文内容,学生小组可以进行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答疑解惑,教师只作点拨。笔者还要求学生在梳理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反复诵读文本、积累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语言知识经验。在第二课时,笔者让学生粗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以便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笔者设置了一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归有光在《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中分别写了妻子和母亲哪几件事情,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经验灵活运用到课外篇目的学习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应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文言文课堂应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应设置探究性问题,训练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进而提升学生在语言、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文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笔者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归有光的悲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指引学生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去主动思考、探究文本,进而在思考、探究文本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还设计了“探究哪种悲情最让归有光痛彻心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表看法,学生自由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通过专题学习、比较阅读和合作探究,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形成了批判性思维,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评判人物,进而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

三、深入解读经典,品味经典之美,凸显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习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力。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讲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项脊轩志”的教学为例,笔者以前只是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归有光的悲情,而学生往往也只能解读比较浅显的情感,学生对归有光的悲情似乎没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被有限的文本所限制,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因而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归有光描写妻子婢女、妻子和他母亲的句子,以便让学生深入理解归有光对妻子和母亲的情感。通过多个文本阅读,学生能够深入解读文本的深层意蕴,品味经典文本的魅力,提升了自身的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充分品味文本的魅力。在这期间,教师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还可以设计以读促写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即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以微写作的形式写一篇描写自己母亲和自己对母亲的情感的小作文,以写促读。这种方式实现了由读导写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挖掘经典文本的现代意义,实现文化理解与传承

经典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时代的精华、情感的凝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阅读应重视经典作品的教育功能,让经典作品的精神价值更好地滋润学生的成长。在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设计了“走进归有光专题教学”案例,依托粤教版必修二的《项脊轩志》,整合《归有光传》《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三篇文章形成了专题教学。在落实好课内单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向课外延伸拓展,形成专题学习,学生确实有所收获,感受到了归有光的悲情及其人格魅力。语文教材还包含众多优秀文本,学生应深入探讨文本的文化价值,挖掘文本的时代意义。比如,教师可将文本提到的“象笏”作为教学拓展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象笏这个意象,积累文化常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拓展视野,积累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俞如雄.语文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以《过秦论》教学案例为例[J].考试周刊,2018,(76).

[3] 李晖,林承雄.2017版课标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4).

责任编辑   胡甜甜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