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9-01-06 02:14朱菊芬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肢体语言运用小学数学

摘   要:教师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的学习节奏,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文章着重论述了肢体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小学数学;运用

作者简介:朱菊芬,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麻沙中心小学教师。(福建  南平  3530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0568(2019)25-0068-02

肢体语言就是身体语言,人的身体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和形态,以此来传达各种信息和情感。研究表明,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声音占信息表达的38%,词语只占7%,表达者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则占55%,所以,在教学中用好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数学这样较为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肢体语言的有效运用就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手势来传达信息,但注意不要过度夸张,只需达到教学效果即可。

一、运用肢体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相对于语文、美术、音乐等内容来说趣味性稍弱,课堂气氛较沉闷。而小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将肢体动作带入教学,带动学生进行肢体表达,以帮助学生聚精会神、认真听讲,进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以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教学内容为例,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引导该学生用肢体语言做出相应的图形,肢体语言展示使图形形状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参与其中也会让学生感到有趣。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将掌心相对、双手指尖并在一起,随后让学生两个手臂向外分开,并在学生两个手肘间拉一根橡皮筋,图形摆好之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学生会回答“是三角形”。随后教师要指导讲台上的学生将胳膊逐渐合拢和分开,学生会看到三角形的角顶逐渐变大和变小,这时提问学生“三角形的三个边有什么变化”,学生会回答“两个手臂的长短始终不变,橡皮筋的长短有变化”。于是,教师向学生解释这就是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等腰相等。教师引导讲台上的学生将橡皮筋和双臂拉到一样的长度,提问学生“三角形的三边和三角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回答“三边长度相等,三角角度相等”。这样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带动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四年级上册“线与角”的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的不同,教师可以将六个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用手臂分别做出不同大小的锐角,第二组学生用手臂做出直角,第三组学生用手臂分别做出不同大小的钝角。教师继而引导班级学生总结这六个角的特点,有的学生会观察到角的大小不一样,角度是从小到大的。教师再进行锐角、直角、钝角的总结讲解,学生理解知识后,教师快速说出直角、钝角、锐角,让学生一起用手臂做出对应的角,教师逐渐加快语速,让学生加快反应速度。这种肢体动作的游戏会让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运用肢体语言帮助概念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依靠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解是最为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取得进步。对于某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以四年级上册“线”的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射线的含义,教师可以让两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肢体演示。一位学生展开一只手臂,身体表示一端的点,指尖表示无限延伸,那么这就是射线。另一位学生将两只手臂都伸开,指尖表示无线延伸,那么这就是直线。这样清晰明了的演示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直线和射线的含义。以五年级上册“轴对称与平移”的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站在讲台的左边,让该学生向右移动两步,然后问班级学生这是不是平移。有部分学生会回答这是平移,有部分学生会回答不是。这时教师可以解释:这就是平移,因为平移的概念是一个物体按照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位学生是沿着直线走了两步,但身体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变化,所以这是平移。随后,教师再让该学生站在讲台的左边,让其向右移动两步以后蹲下来,然后问班级学生这是不是平移,学生回答这就不是平移了,因为这位学生的身体大小和形状都发生了变化。多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三、运用肢体语言加强知识记忆

学习数学要记一些数学公式,有的教师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死记硬背不仅容易忘,遇到具体问题时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做大量的练习题虽然可以让学生熟能生巧,但机械重复的练习对学生而言学习负担比较重。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认知阶段,在数学课堂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使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一年级下册“加与减”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用手指表示“加”与“减”,将手握成拳头,然后一个一个地展开手指,这就表示“加”,然后一个一个将手指合起来,这就表示“减”,这是数学中非常简单的知识,肢体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六年级上册“圆”的知识内容为例,为帮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师可以找两个学生站到讲台上,让一位学生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做出半圆的形状,表示这是“πr”,请另一位学生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做出半圆的形状,也表示这是“πr”,然后两个学生的手型合成一个圆,表示这是“2πr”,这样学生就能轻松记住圆的周长公式是C=2πr。之后教师再延伸讲解半圆周长的公式,教师可以让用右手做半圆的学生将五指并拢,将手掌和左手做半圆的学生的手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半圆,右手长度是圆的直径,所以半圆的周长就是圆的直径加上一半圆的长度,就是2r+πr。在教学实践中,肢体语言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圆的周长公式,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二年级下册“测量”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伸出一个手掌,手指自然展开,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无名指代表厘米、小拇指代表毫米,然后让学生观察手指之间的距离,学生会发现食指和大拇指之间的间距最大,其余拇指之间的间距都差不多,教师接着问学生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之间的换算是多少,学生会发现1千米=1000米,其余都是十进制,长度单位间隔大小类似于手指之间的间隔大小,这样记忆起来比较形象。学生根据观察就能明白千米和分米之间有一个间隔,千米与厘米之间有两个间隔,千米到毫米之间有三个间隔。这样的肢体动作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形象的认知,学生可以在复习中进行联想记忆,这样很容易就回忆起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运用肢体语言充实课间活动

课间休息时,学生要去洗手间,为下节课做准备,而操场又比较远,走廊又不安全,所以,学生的活动比较有限。在课间进行一些肢体语言的游戏,既可以引导学生放松身心,也可以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肢体数字游戏,带领学生一起做。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教授数字时,教师可以教表示1到10数字的手势,让学生打手势表示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比赛谁能够最快做出正确的手势。肢体运动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又能帮助学生在课间舒展身体。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学习,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能够锦上添花,使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变得更加活泼。

责任编辑   胡甜甜

猜你喜欢
肢体语言运用小学数学
论舞感培养的路径选择
例谈肢体语言在Phonics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