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秘书胡乔木的热心肠

2019-01-06 03:42刘占青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聂绀弩住房问题胡乔木

刘占青

有着“中共中央一支笔”之称的胡乔木(1912-1992),是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他曾在毛泽东身边做过25年的秘书,改革开放后,又是邓小平的得力政治助手,很长一段时间,党内许多重要的政治文件都出自其手。胡乔木不仅才学文笔了得,而且性格耿直,襟怀坦荡,待人真诚,乐于助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身处高位的胡乔木,十分关怀知识分子,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决了一些知识分子工作生活待遇方面的难题,改善了他们的政治境地。

“等调查清楚再出书就晚了”

翻译大师吴寿彭(1906-1987)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他虽学的是机械工程,却精通古希腊文,业余时间特别钟爱翻译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先后出版了多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如《形而上学》《政治学》等。对此,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其不吝赞美之词:“商务印书馆出的亚里士多德的书都是他翻译的,他是直接从希腊文翻译的,我叫他稀有金属(中国没有几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寿彭在青岛从事化工工作,由于其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有过任职经历,所以遭受了不公正的政治对待,被逮捕批斗。作为“黑五类”分子,吴寿彭夫妇只得蜗居于一间阴暗潮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储藏杂物的小屋。政治上的磨难并没有损减吴寿彭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热情。“文革”结束后,吴寿彭的政治境况有了一定改善,已过古稀之年的他经常到青岛市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翻译。

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被吴寿彭的执着精神所感动,1978年春天,该工作人员给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写信,反映了吴寿彭的翻译成就以及他住房困难和译作无法出版的问题,请求胡乔木能够帮助他。

胡乔木看信后很重视,他先指示有关出版社安排出版吴寿彭的译作,可出版社提出要想出版吴寿彭的书,首先必须把他的历史问题调查清楚,否则很难出版。胡乔木批示说:“出译书,只要没有现行问题,书有价值,即可出。”“吴已七十多岁了,等调查清楚再出书就晚了。”

就这样,在胡乔木的直接关照下,吴寿彭翻译的亚里士多德所著的《动物志》得以在1979年出版。后来胡乔木又指示有关方面与青岛市委联系,帮助吴寿彭解决了房子、工作问题。吴寿彭告别了蜗居窘境,住进了两居室的房子,还成了青岛市的政协委员,迎来了他翻译生涯的第二春。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搞科研

胡乔木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后,即把作家沈从文从历史博物馆调到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工作。

1978年9月,沈从文给胡乔木写了一封信。信中,沈从文除了谈及自己在服饰研究方面的情况,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实际困难,主要是住房太小,工作条件太差。“目下因住处过窄,材料分存数处,无从集中,即能集中一部分,也摊不开,工作难于取得应有进展,深盼得您帮助解决一下。不然,难免坐耗有限生命,无可奈何。”

胡乔木知道后,先让秘书去沈从文家了解情况,秘書回来反映确如信中所述。胡乔木又亲自带着儿子去沈从文家一看究竟,回家后还向妻子谷羽叙说了沈家住房的惨景:两间又矮又小的平房,屋里纵横交错拉着绳子,上面挂着各个时代的服饰的图片,走动都很困难,光线也很暗,冬天再安一个取暖的炉子,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面对此景,胡乔木不禁感叹: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搞研究呢?

当时社科院住房很紧张,如何解决沈从文的住房问题就成了摆在胡乔木面前的一个难题。最后他和家人商量后打算把自己居住的一套四居室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沈从文夫妇住。不过这个想法很快被主管部门否决了,但胡乔木依然想办法给沈从文解决了住房问题。胡乔木的妻子谷羽在回忆文章《五十年共风雨——怀念乔木》中写道:“在乔木和有关部门关心下,沈从文的住房问题不久就解决了。后来,他又出面帮沈配备了助手,解决了医疗问题,对沈从文的待遇,他也亲自特批,由四级研究员调到二级,沈从文晚年总算有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和研究条件。”

牵挂解决老专家住房

身为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对院内老专家的住房问题一直十分牵挂,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叶永烈在《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一书中记载了一件事,1977年12月份,为了解决社科院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翁独健(1906-1986,著名史学家、教育家)、蔡仪(1906-1992,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三位老专家的住房问题,胡乔木曾特意给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写信,请其代为解决一

李副主席:

社会科学院有3名著名老专家,住房十分困难,请求优先予以解决。

一、历史研究所古代史著名专家顾颉刚,84岁,曾参加标点《二十四史》,工作积极,目前,计划在生前校正过去著作并整理其历年笔记(500万字)。现住房3间,老夫妇,加上子女,还有4万册藏书,实在拥挤不堪。顾久病气管炎,冬天煤炉取暖,每致咳血住院,不能工作。

二、民族研究所副所长,蒙古史、元史专家翁独健,71岁,现仍在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十口人,藏书也多,4间房。确属拥挤。

三、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专家蔡仪,71岁,现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四口人,藏书15000多册,现住两间房,只有25平方米。

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和科研人员住房,都很拥挤,亟须统筹解决。我们建议先解决最迫切最困难的3户,给顾颉刚、翁独健每家一套6间宿舍,给蔡仪一套5间宿舍。

以上是否可行,请予批示。

李先念见信后将此信批转给国务院副秘书长吴庆彤“阅办”。由于当时五六间一套的住房极为难觅,后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管处决定以增配的方式“拟在天坛每人解决三间一套”,老专家们的住房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逢此殊遇”不胜感激

杂文家聂绀弩(1903-1986,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1967年以“现行反革命罪”被逮捕,1974年5月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关押在山西第三监狱。聂绀弩夫人周颖为了营救聂绀弩,多方奔走。1975年,她给胡乔木写了一封申诉信,胡乔木将该信转呈给了当时主管公安政法工作的华国锋,这为聂绀弩在1976年获释发挥了一定作用。

1982年夏天,胡乔木正在北京玉泉山起草中共十二大文件,一天胡绳(1918-2000,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历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给他带来了一本聂绀弩在香港出版的诗集《三草》,胡乔木看后大为称赞,说聂虽经20多年的磨难,却能写出如此乐观、诙谐的诗篇,实在难得。后来十二大文件另外一位起草者李慎之(1923-2003)把胡乔木的话转告给了聂绀弩。于是聂绀弩在6月8日给胡乔木写信说:“纶音霄降,非想所及,人情所荣,我何能外恶诗臆造,不堪寓目,竟遭青赏,自是异数。”

一次,胡乔木去聂绀弩家中拜访得知,由于无儿无女,他们夫妇的生活起居全靠从湖北京山老家来北京的一个侄女照顾。周颖说侄女没有粮票,不能在北京常住,希望胡乔木能代为解决侄女的北京户口问题,胡乔木同意与北京市联系。另外,胡乔木看到聂绀弩患有严重哮喘病,就主动答应给聂绀弩购买治疗哮喘的好药。

1982年7月上旬,胡乔木得知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版由《三草》补订的诗集《散宜生诗》后,他向社长韦君宜要来清样还主动为这部诗集作序,称聂绀弩“在1957年以后,他遭到了厄运,在十年浩劫中他更是备尝了肉体上的折磨……作者虽然生活在难以想象的苦境中,却从未表现出颓唐悲观,对生活始终保有乐趣甚至诙谐感,对革命前途始终抱有信心”。他的诗是“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株奇花——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诗史上独一无二的”。

聂绀弩得知胡乔木给自己的诗集作序,便在7月21日致信胡乔木:“顷闻人民文学出版社人言,您要为拙诗写一序——不图暮年打油,竟逢此殊遇,真放翁所谓‘丈夫不死谁能料也。”1983年1月30日,周颖又代聂绀弩向胡乔木赠送了刚出版的诗集,并写信说:“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感激您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除受之有愧,还好说什么呢!”

胡乔木的好朋友,文学语言大师季羡林(1911-2009)在胡乔木去世后的追思文章中曾说:“平心而论,乔木虽然表面很严肃,不苟言笑,他实则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感情异常丰富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可称得上是对胡乔木一个极为中肯的评价。

(责任编辑:楚文)

猜你喜欢
聂绀弩住房问题胡乔木
曹辛之的篆刻和聂绀弩的诗章
聂绀弩的不报复
聂绀弩的不报复
来而不往
商品房去库存压力下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思考
来而不往
青年人住房问题及国际借鉴
来而不往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