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行为指导

2019-01-06 03:39戴晓妹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戴晓妹

[摘   要]“轻语文”即轻松语文的简称,轻,就是轻松、轻便、轻快、轻灵,“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追求教与学的轻松自由,让学生在阅读中始终保持心灵的轻松与自由状态。把学生还原为读者而不仅仅是考生,是落实“轻语文”阅读的根本途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养成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在“轻语文”理念指导下要注意学生的四种学习行为:体验式学习行为、探究式学习行为、延展式学习行为、综合式学习行为。

[关键词]“轻语文”;阅读教学;学习行为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6-0009-02

所谓“轻语文”就是轻松学习语文,就是希望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处于轻松的状态。轻,就是轻松、轻便、轻快、轻灵;“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提倡追求教与学的轻松自由,让学生在阅读中始终保持心灵的轻松与自由状态。要让学生保持这种状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学生还原为读者而不仅仅是考生,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把书读懂、读透上多花工夫,最大程度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养成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可并践行“用教材教”的观点,在阅读教学中侧重体验式学习行为、探究式学习行为、延展式学习行为和综合式学习行为的指导,力图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轻松和快乐。

一、阅读中的体验式学习行为指导

体验式阅读是最能使学生还原读者身份的“轻语文”阅读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尊重个人体验,不需要标准答案来规范、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阅读毕竟是面对文字,有时需要把文字场景化,想象文字营造的场景、氛围,想象处在这种场景、氛围中的人物的心情;或者将文字行动化,按照文字的提示,用行动去呈现、去塑造人物形象。当学生参与了,感受了,就会对文字有深切的体验和独到的感受。这样教师就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法,适时抓住机会,营造情境,充分给予时间,让学生体验,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上阅读。

《岳阳楼记》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文章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也是引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怀和“先忧后乐”这一抱负的基础。为什么面对“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的景象时,是“感极而悲”,而面对“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的景象时,却是“此乐何极”“心旷神怡”?除了指导学生在写景的句子里找出景物的特征外,还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览物”经历。比如回忆外界景物影响自己情感的场景,或者找出曾经读过的类似的文章,从而懂得景物能影响人的心情,人的心情也能影响所描写的景物,明白“所览之物不同,引起的情感波动也不同”的道理。这样就能凭借体验,了解文章“景—情—理”的过渡关系,从而使学习状态变得轻松,较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阅读中的探究式学习行为指导

“轻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读书、交流(质疑与分享)、深究。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行为的指导,正是“轻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探究,既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又是学生能力养成的最好证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放下心理负担,积极、大胆探究,主动思考,“于无疑处生疑”;即使错了,看法很陈旧,但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就是创新,就是难得的收获,至少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善“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遇到学生难以探究出结论的问题时,不急于解答,指导学生从问题出发,从课文出发,瞻前顾后,逐步搜寻课文内容,在字里行间找证据、找答案,多问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这些词句,能带给我怎样的信息”等。

阅读文章,最基本的是把握文章的主旨。指导学生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学生有的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归隐的思想,有的认为文章抒发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有的说表现了作者孤独的心情,有的说表现了对知己的渴盼,还有的说表现了作者对静谧生活的痴恋、向往,但就是没有人提到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有人说,文章体现出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思念,说说你的看法。学生经过探究后,大多能结合诗中所写的清冷的环境、遇见知己的情节,作者的经历,甚至作者其他文章所展示的风格来陈述理由。这样的探究见仁见智,轻快便捷,“牵一发动而全身”,有利于高效阅读、轻松阅读的实现。

三、阅读中的延展式学习行为指导

延展式学习行为,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解决课堂问题时由此及彼地学习相关知识的行为。换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看似与课文没有直接关联的知识,但通常这些知识或者与课文有间接关联,或者有相似性、共同点,或者刚好具有相反的特点,可对比参照,等等。延展式学习行为,既有利于巩固已学知识,又有利于拓展现学知识,可以说是当堂消化、即学即用。学生在即学即用中感受知识的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学得轻巧,学得开心。

在进行了《出师表》的教学之后,笔者安排了一系列延展性的任务:1.搜集整理《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2.修改两篇写过的作文,看能否放入一两个歇后语;3.比较歇后语使用前后的文章效果。在展示这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情况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不断,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歇后语的表达效果。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在文本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探究为由头,驱动学生去完成一定量的延展性学习任务,使学生得以拓展思维空间、巩固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延展式学习既轻松又有实效。

四、阅读中的综合式学习行为指导

综合式学习行为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语文的阅读不能单纯用眼看,更要动手勾画,用脑思考,用心记忆。总之,多感官参与的阅读效果比单一感官参与的阅读效果好。手脑并用、口诵心悟,这样的阅读才是注意力集中的,才是全神贯注的,才是能沉醉其中、感受快乐的。这样的学习方式,自然能使阅读事半功倍,使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養。

在指导学生阅读李白的《行路难》时,笔者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先看书自读,动手标出易错字;后用脑思考,翻译诗句;接着齐读,在边读边听中感受诗歌的气势、作者豪迈的情感;再听音频示范,感受朗诵效果;最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让他们看书自读,揣摩体会作者的心情,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经过多轮阅读,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他们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豪放胸襟。

综合式学习行为最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所抒发的情感,最能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在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观点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式学习,引导学生多途径地去体验文中的情境。

总之,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可见,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学生是否在阅读中感到轻松、自由,会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反映出来。桑代克说:“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语文教师只要对这几种学生的学习行为多加关注、指导,就能使学生在“轻语文”的观念指导下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