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中的湖湘古琴文化

2019-01-06 06:37章瑜
艺海 2019年11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古琴

章瑜

〔摘要〕本文着重梳理宋代诗歌中与湖南古琴发展相关的琴人、琴事等史料,分析古琴文化在宋代湖湘社会的地位和影响,探讨湖湘古琴音乐文化在宋代的发展情形及精神特质,研究宋代湖湘古琴音乐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宋代琴诗;古琴;湖湘文化

宋代是中国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宋代人湘文人士子不仅在此弹琴、听琴、赏琴、鉴琴,并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琴诗及各种琴学记载,其内容将古琴文化与湖湘地域优美的神话传说、人文景观、历史典故等相互渗透,融合成独具特色的湖湘古琴音乐文化。并记述了诸多与湖南相关的琴人、琴事,描述他们在湖南与琴为伴的生活情形,抒发弹琴心绪及对湖湘地域文化的感受与认同,这些都融合成为丰富多彩的湖湘古琴音乐文化,对于展现宋代湖湘社会的文化现象和音乐生活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研究宋代湖湘文化发展,均有重要的价值。①

一、宋代琴诗中的湘楚传统历史文化及精神气质

1、湘妃湘水神话传说 湖湘神秘古老的崇巫习俗和神奇灵秀的山水,孕育了浪漫的神话传说。湘妃传说流传甚广。湘妃,相传为尧的二女,舜的二妃,名日娥皇、女英,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湘妃是文人笔下寄托情感的理想对象。宋代文人作有颇多融人湘妃传说内容的琴诗,表达一种哀怨、悲伤的情思,体现出湖湘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略举几例:

项安世《再送陈沅江》:“醉歌屈子醒时赋,琴和湘娥瑟外声。”白玉蟾《听赵琴士鸣弦》:“弦中何似湘妃怨,指下为甚明妃哭。”《赠蓬壶丁高士琴》:“始疑荆轲渡易水,乃是湘妃夜涕零。”宋白《黄陵二妃庙》:“静听瑶琴当皓月,再闻珠泪洒幽篁。”还有张及《赠杜鼎升》、舒岳祥《古思二首》、贺铸《春怀有寄代同行作》等等。

2、宋代琴诗中的“潇湘之情”潇、湘,指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潇湘一词,自汉代以来广为流传,并不断赋予新内容。宋代琴诗中“潇湘”“潇湘月”“湘水”频繁出现,代表的是一种思念之情和孤独失落之感,体现了湘楚文化的一种精神气质。略举几例:

吴则礼《诗一首》:“枫叶芦花满钓船,水风清处枕琴眠。觉来失却潇湘月,却问青山觅酒钱。”姚勉《赞赵直阁所藏四美人画·冬》:“红炉暖阁烘如春,玉琴不抚生微尘。梅花嗅罢寂无语,千里潇湘思故人。”赵汝鐩《送鲁卿之九江》:“归自潇湘方半月,挑灯酌酒又分样。……。西风远想登临处,日日携琴日日吟。”

以上琴诗都表达了宋代诗人在漂泊岁月中的一种孤寂、思念、凄凉之感。又如,张继先《钱塘有作》:“瑶琴一曲诗数篇,山童煮茗炉无烟。为思尘世去游樂,一别洞天今几年。湘江江上月初白,湘浦浦边风色清。断肠声咽玉笛碎,愁杀霜堤多少情。”张耒《和子瞻西太一宫祠》:“凤吹管截孤竹,琴弦曲奏潇湘。”等等。

宋代琴诗中,文人将古琴音乐与对潇湘神话传说的幻想渗透在一起,融合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古老、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宋代湖湘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二、宋代琴诗中的湖湘山水文化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境内丘陵、山地广布。人杰地灵的湖湘山水孕育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湖湘山水代表性的地区包括湘北岳阳洞庭一带,湘东潭州古城长沙,以及湘南衡州南岳衡山等等。湖湘山水秀丽而神奇,铸就了湖湘古琴音乐文化的诗化境界和艺术灵魂。

1、湘北岳阳洞庭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宋代琴诗描述该湖区名胜颇多,包括岳阳楼、湘山②等,是宋代文人心存神往之地。

有关湘山的琴诗有赵希迈《雪夜吟竹屋因约友人明日登楚台》:“古瓦旋磨成砚璞,腐桐新琢作琴材。晓晴不管寒侵青,似看湘山上楚台。”黄顺之《听悟师弹招隐》:“王孙王孙知不知,琴心招君胡不归。下沿湘江之水流,上逐湘山之云飞。”释惠洪《听道人谙公琴》:“家住湘山湘水边,气清日应嚼芳鲜。……。玉徽按抑朱丝弦,借弦为舌传语言。”等等。

描述洞庭湘水的琴诗有黎廷瑞《听琴》:“虚籁起还休,轻丝断复抽。鬼啼湘竹雨,木落洞庭秋。”薛师石《送蒋肖韩》:“岳阳有仙迹,君去颇相宜。已料官同日,多吟湘水诗。高风琴断裂,白月酒涟漪。”等等。

描述岳阳楼的琴诗有,楼钥《送郑楚客司法之岳阳》:“其中关键妙一世,字字谐协如鸣琴。……岳阳楼号天下稀,地坼吴楚连衡郴。”等等。

2.湘东潭州古城长 沙潭州作为湖南的郡治所在地,也成为大批迁谪文人驻足之地。其中,宋代琴诗描绘最多的有湘江、岳麓山等风景名胜,这里是宋代学者文人游学、讲学、办学的聚集地,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

略举几例。朱翌《湘江亭别程干》:“十年频望秀而巉,琴筑齐音和阮咸。”张璹《岳麓寺》:“携杖溪边听,抱琴台上坐。”赵蕃《比见愚卿于庐陵出示杨谨仲诗》:“问云携琴岳麓行,归期去日云秋清。”刘玄英《题潭州寿宁观》:“欲携霹雳琴,去上芙蓉顶。”项安世《十月初还潭州题王氏瑞竹图》:“我欲援琴抚作降竹曲,又见二妙同升异茕独。”

3.湘南衡州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是道教、佛教圣地。宋代姜夔、郭沔等文人琴人及诸多道士、僧人等都曾隐居于此。南宋诗人戴表元琴诗中就写有他听衡山道士弹琴的情形,《赠弹琴衡山萧道士》:

寂寂历历不足听,听久亦复难为情。……一拊再拊玄鹤舞,三四拊之凄风生。天寒岁晚山路远,湘水日夜东南倾。

邓林《送衡山琴画张道士二首》曰:“不敢问君听别操,请弹二十五离骚。”梅尧臣《送廖倚归衡山》写下他弹琴送别朋友的情形:“雌猿夜啼别湘东,晓寻故人背孤桐。孤桐有声弹不响,弦绝曲在埋蒿蓬。”王炎《送李侍郎归衡州》:“门外无车马,室中但琴书。”曾几《题南岳铨德观秋声轩》:“虚籁自然奏,有琴不须弹。”方回《寄彬州孙通守振武闻诉湘将至八桂》叙述他携琴沿着湘江前往衡阳的场景:“南斗之南八桂林,携琴欲觅旧知音。想君湘水花边路,识我衡阳雁外心。”叶适《送叶路分》:猺啾獠唧闻鸣琴,十指如玉无哀音。应怜听者未洗耳,衡山高兮湘水深。”

三、宋代湘籍文人琴诗中的湖湘古琴音乐文化

目前所见史料,发现极少数生于湖南、长于湖南的宋代湘籍本土文人所作琴诗,《全宋诗》收录了以下三位:

邓深,字资道,生卒年均不详,约南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进士,后知衡州。《全宋诗》收录其琴诗共约8首。《赋何仲敏小蓬瀛》曰:“风月随时好,琴书尽日间。”《赋欧阳道士舞仙》:“博山烟烬夜三更,万籁声沉月一庭。拂拭琴床弹古调,松梢鹤睡洒然醒。”《寄麻姑山李元礼》:“吹发松风迥,当轩琴月新。悬知心更静,梦不到红尘。”还有《清处为书记曾鲁卿作》《自赋大隐》等。从邓深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琴书”相随的生活。

乐雷发(1210-1271),字声远,号雪矶,湖南宁远县人,南宋诗人。他所作《下摄市》一诗描述了弹琴喝酒的异乡生活:“吟到湘潭一叶黄,贾胡踪迹正悲凉。抱琴沽酒异乡客,打鼓发船何郡郎。”《雪蓬见示送赵东岩巡部诗》记述了他琴酒相伴的生涯:“琴带衡云弦索润,马餐湘苣辔丝香。”等等。

廖行之(1137-1189),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人。进士,后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他在诗中多谈及與古琴相关的典故。比如,《暮秋闻雁》曰:“琴操曾遗中散恨,海濒还见子卿不。”《书诗隐何元仲诗卷》云:“元亮得琴中趣,弥明非世间书。”等等。

宋代湘籍文人琴人及所作琴诗、琴文目前所见史料虽然比较少,但这也是宋代湖湘古琴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湖湘本土地域文化的发展,充实湖湘古琴音乐文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

以上文人、道士、僧人在优美的湖湘山水中弹琴吟诗,流连忘返,通过写下诗歌,将宋代湖湘古琴音乐文化传承下来,使我们能深深感受到湖湘山水文化独具魅力的美。

(责任编辑:杨建)

注释:

①以下所引琴诗均出自《全宋诗》。

②湘山即指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

参考文献:

[l]朱汉民:湖湘文化通史[M],岳麓书社,2015

[2]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湖湘文化大观[M],岳麓书社,2003

[3]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

[4]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M],中华书局,1981

[5]许健:琴史初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6](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北宋琴史研究”(编号:18B474)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古琴
古琴艺术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