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方戏曲人才调查报告

2019-01-06 06:37郑莉
艺海 2019年11期
关键词:花鼓戏代表性剧种

郑莉

〔摘要〕戏曲要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人才有戏,有优秀人才,才有优秀剧目。而现在恰恰处于人才断层的窘境。本文拟以湖南省地方戏曲人才为研究对象,对全国地方戏曲普查得出的人才数据进行内容分析,对戏曲人才结构、剧种代表性人物与传承概况、戏曲人才培养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南;地方戏曲人才;调查分析

湖南地方戏曲要传承发展,人才是根本。基于此,我根据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湖南省普查数据,对全省地方戏曲人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一、全省戏曲人才结构

根据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戏曲普查统计数据,全省符合普查条件的戏曲人才有725个,按照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艺术分工进行统计。其中编剧21人,占全省戏曲人才的2.9%;导演37人,占全省戏曲人才的5.1%;表演448人,占全省戏曲人才的61.8%;音乐165人,占全省戏曲人才的22.8%;舞美50人,占全省戏曲人才的6.9%;其他4人(业务领导、技师),占全省戏曲人才的0.5%。全省戏曲人才结构如图1-1所示。

全省戏曲人才按性别划分,男性戏曲人才478人,占65.9%;女性戏曲人才247人,占34.1%。

按职称划分,符合普查条件的戏曲人才中一级职称有116人,占16%;二级职称有403人,占56%;三级职称有63人,占8.7%;四级职称有4人,占0.6%;有93人无职称,占l2.8%;其他担任团长、班长、业务领导的有46人,占6.3%。全省戏曲人才职称结构如图1-2所示。

全省戏曲人才的学历分布为:研究生7人,本科46人,大专130人,中专199人,高中120人,初中188人,小学及以下的其他学历35人,其所占比例如图1-3所示。

按年龄结构划分,全省戏曲人才年龄集中在1960-1969年出生的人才,他们是全省戏曲人才的主力军。戏曲人才年龄结构如表1-1所示。

能演出湖南戏曲各剧种的人才情况数量及占比如表1-2所示,兼演的重复计算。

二、剧种代表性人物与传承概况①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戏曲普查范围所涉及演出院团的戏曲类非遗传承人共有68人,涉及剧种有8个地方大戏剧种:湘剧、衡阳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辰河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11个地方小戏剧种:长沙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临湘花鼓戏、阳戏、花灯戏、苗剧、傩堂戏;跨省剧种1个:侗戏。②受普查范围、普查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本文所列非遗传承人为不完全统计,还有一些如岳北山歌、仗鼓舞等非遗传承情况本报告不涉及。

湘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第三批):曹汝龙和曾金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全部为省级第三批传承人,分别是左大玢、王永光、陈飞虹、唐伯华、李自然、陈玉莲。

衡阳湘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国家级第二批传承人2名:谭东波、夏传进,国家级第三批传承人1名:谢忠义。

祁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国家级第三批传承人1名:刘登雄,国家级第四批传承人1名:张少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第一批传承人1名:江中华,省级第二批传承人2名:李和平、萧其力,省级第三批传承人3名:王任贤、费建楚、陈海燕。

常德汉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2名:李少先和龚锦云。

辰河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3名:周建斌、谢杳文、陈刚。

荆河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2名:张又君和萧耀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1名:王与佑。

巴陵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四批)1名:何其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三批)2名:李源和李政红。

湘昆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国家级第二批传承人2名:傅艺萍和张富光,国家级第三批传承人1名:雷子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第二批传承人1名:唐湘音,省级第三批传承人1名:罗艳。

长沙花鼓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四批)1名:欧阳觉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第二批传承人1名:周回生,省级第三批传承人6名:李小嘉、钟宜淳、龚谷音、刘赵黔、叶俊武、贺艾芸。

衡州花鼓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四批)1名:杨小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第二批传承人2名:廖寒梅、曹祚嘉,省级第三批传承人2名:聂隆衡、何常春。

邵阳花鼓戏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1名:刘忠明。

岳阳花鼓戏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1名:柳六荣。

常德花鼓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第三批传承人1名:杨建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1名:杜美霜。

零陵花鼓戏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I名:李江元。

临湘花鼓戏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三批)1名:陈文彬。

阳戏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第一批传承人2名:杨秀早、符奇男,省级第二批传承人1名:梁厚芳,省级第三批传承人2名:陈付清、朱丽珍。

花灯戏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2名:满元恒和廖由生。

苗劇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三批)1名:吴天清。

傩堂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三批)1名:苏立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4名:王太保、冯明柱、杨国顺、周达涌。

侗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三批)1名:吴尚德。

三、戏曲人才培养情况

全省共有戏曲人才教育培训机构9个,1个省属单位,4个市属单位,3个县属单位,1个民办单位。

全省9个教育培训机构在职专业课老师总人数为174人,其中高级职称49人,占28%;中级职称82人,占47%;初级职称43人,占25%。师资力量比例如图3-4所示。

纵观全省9个教育培训机构,6个教育培训机构有本剧种专属教材,教学剧种仅涉及6个,即湘剧、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阳花鼓戏、衡阳湘剧、祁剧,占全省剧种数量的32%。

全省教育培训机构近三年招生情况如图3-5所示,2012年招生总人数为133人;2013年招生总人数为141人;2014年招生总人数为149人。

全省教育培训机构近三年毕业情况如图3-6所示,2012届招生总人数为98人,毕业74人;2013届招生总人数为99人,毕业99人;2014届招生总人数为150人,毕业137人。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基层院团人才短缺,编剧、导演、演员、作曲/配器、演奏员、舞美设计等专业分布不均,全省仅有专业戏曲编剧21人。一些重要岗位和角色后继乏人,单个团队很难承担大戏的排练需要,给院团的业务发展造成极大困难,专业人员储备不足,尤其是创作型人才、尖子人才稀少。目前,全省在职的高级专业人才中,曾荣获梅花奖的演员6人,占全部艺术类高级职称人员总数的1.4%,其中,40后1人,60后2人,70后2人,80后1人。职称方面,副高以上、初級及以下职称人员两头相对偏多,中间艺术力量明显偏弱,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新生力量仍难胜大任,需大力磨砺。艺术类教育培训机构人才培养陷入困境,办学空间萎缩,生源数量下降。全省9个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仅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招生、毕业处于正常运转,其他从事戏曲专业招生机构的招生、毕业均处于断档状态,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只在某一年有招生或毕业,剧团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学习的人数较少,人才培养输送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戏曲专业的人才培养能根据市场或文化部门、院团需要定向招生、定向委托培养,对常态培养模式也不失为一种良性补充。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文艺政策的大力支持,传统戏曲发展形势逐渐向好,而发展和繁荣湖南地方戏曲,核心是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地方戏曲这一传统而高雅的事业中来,方能使地方文化精粹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张贵志)

注释:

①依据普查表格中的人才表撰写。

②非遗传承人的项目名称与剧种名称有不同之处,此处向戏曲剧种靠。

猜你喜欢
花鼓戏代表性剧种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