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部横向取穴丛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2019-01-07 03:49潘伟娟郝重耀张天生屈玉明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6期
关键词:腧穴面瘫患侧

潘伟娟,郝重耀,张天生,屈玉明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山西 太原030000;3.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030012)

面瘫是以口、眼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临床以周围性面瘫多见,是以面部表情肌群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类疾病[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在取得与西医治疗相同疗效的前提下花费更少[2],因而受到患者的信赖和推崇,是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方法[3]。在前期的研究中,文洪教授所创项部横向取穴在脑血管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4],在此笔者将这种取穴方法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就诊,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2~65岁,病程8~57 d。

1.2 诊断标准 按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5]和《针灸治疗学》[6]进行诊断:起病突然,以口眼斜为主要特点;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患侧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或有患侧舌前2/3味觉障碍或消失,听觉障碍,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郭部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泪液减少等。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神志清楚者;年龄15~65岁,男女不限;发病7 d以上,2个月以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取穴治疗 参考《针灸治疗学》的取穴和针刺方法[6]。主穴为百会和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及双侧合谷、足三里,抬眉困难配攒竹,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流泪配太冲。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2.2 项部丛刺治疗 项部丛刺参照文洪教授[4]所创项部横向取穴和针刺方法,即自风府至完骨的连线分5等份,每1个等分处为1个穴位,风池、完骨为双穴,风府为单穴,左右两侧共11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行针3次。

2.3 疗程 30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辅以项部丛刺治疗,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连续治疗4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按照House-Brack mann量表[7]评定病情状况,按严重程度分为Ⅰ~Ⅵ级,评级越低则功能越好;②按照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8]评定病变局部的功能障碍,按照0~5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功能状态越好。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9]。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H-B分级Ⅰ级;显效:轻微功能减弱,面部静止时对称,上额运动中等,轻用力可完全闭合眼,口轻度不对称,H-B分级Ⅱ级;好转:明显功能减弱,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用力可完全闭合眼,口明显不对称,H-B分级Ⅲ级;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H-B分级Ⅳ~Ⅵ级。

3.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4 结果

(1)FDI量表评分 治疗前FDI量表评分为(25.80±9.08)分,治疗后为(44.67±8.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整体疗效 30例患者痊愈15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针刺配合项部横向取穴丛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愈显率为73.3%,总有效率达93.3%。笔者前期整理文献资料发现,颈项部腧穴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应用甚少,约占4.98%,远低于头面部的74.72%,因此对项部腧穴治疗本病的疗效进行观察。本病发病的经络基础是相关阳经的功能障碍,头面部与颈项部相连,气血直接相通,手、足阳经的循行均经过颈项部,因此作为阳经循行的通路,颈项部腧穴对通调周身气血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作为一个调节的枢纽具有不可小觑的治疗意义。文洪教授[4]独创的项部横向取穴法应用于该部位腧穴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文洪是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擅长运用毫针和特殊手法针刺项部穴位治疗脑血管及脊柱相关疾病,并完成了项部横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系列科研项目,且临床疗效确切。这些穴位的选择不仅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作用,还涉及督脉、膀胱经、胆经3条经脉,可进一步加强“四海”和“气街”的密切联系,有助于通畅头部经络,促进头面气血循环,利于病情的恢复。该横向取穴在前期多应用于中风、眩晕等的治疗,在此笔者将其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促进头面气血循环。本研究中对项部横穴的应用扩大了丛刺的应用。丛刺在治疗时可扩大刺激面积,增加刺激强度,能更好地激发经气、疏通气血,加速针感的传导,进而促进疗效的发挥,使患者更快恢复。

本研究中丛刺法和项部横向取穴的综合应用是对常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进一步拓展。但本研究患者主要为静止期和恢复期,因此对其急性期和后遗症期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样本量少、研究中心单一,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腧穴面瘫患侧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