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1-07 08:29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1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凝血酶乙肝

范 新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检验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肝硬化是现代人群常见的肝脏疾病,病因复杂,病理改变主要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并并伴随肝纤维化,最终造成肝小叶结构不可逆改变并形成假小叶[1]。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病因。肝硬化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症状,肝脏是很多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肝硬化后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与利用,而凝血因子的合成与维生素K密切相关,当维生素K不能激活凝血因子合成时,肝素等物质会在血浆中大量积蓄,从而引起低凝状态。本研究探讨了凝血四项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102例首诊肝硬化患者,其中男69例,女33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1.44±5.73)岁;同时选择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48.49±8.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受检者均用抗凝真空管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检测仪器为AYW8002半自动血凝仪,所用的试剂与质控物均来源于上海太阳生物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健康对照组PT为(13.19±2.00)s、TT为(13.34±3.16)s、FIB为(2.96±0.25)g/L,APTT为(13.56±2.37)s;肝硬化组PT为(23.55±5.12)s、TT为(22.35±3.06)s、FIB为(1.97±0.59)g/L,APTT为(50.28±4.17)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国是乙肝大国,乙肝后肝硬化是肝硬化的重要病因,资料显示,全球约有3.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而每年大约有3%的人由慢性乙肝转化为肝硬化,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仅为55%~84%[2]。早期诊断除肝硬化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但肝硬化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症状。研究表明,检测凝血因子对诊断肝硬化具有重要帮助,这是因为很多凝血因子都在肝脏合成,一旦肝细胞损伤,无疑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发生改变[3]。因此,评估凝血功能有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肝硬化后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与利用,而凝血因子的合成与维生素K密切相关,当维生素K不能激活凝血因子合成时,肝素等物质会在血浆中大量积蓄,从而引起低凝状态[4]。此外,研究还表明,凝血功能障碍与炎症存在密切的关系[5]。PT是反映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APTT是反映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的指标,二者一个反映的是外源性凝血状态,一个反映的内源性凝血状态。FIB是一种人体急性时相的反应蛋白,在长期的损害导致肝脏发生一定程度病理改变时会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的程度有一定的关联。T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中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指标,正常值为16~18 s,肝脏疾病患者体内的TT延长,它的延长提示纤溶亢进[6]。既往研究表明,凝血四项改变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检测凝血四项可反映肝脏疾病的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组PT为(23.55±5.12)s、TT为(22.35±3.06)s、FIB为(1.97±0.59)g/L,APTT为(50.28±4.17)s,PT、TT、APTT明显较健康人增加,而FIB明显较健康人减小,提示凝血四项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的改变,可作为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

综上所述,检测凝血四项对肝硬化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凝血酶乙肝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