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生态化管理的体验和思考

2019-01-07 15:18黄贤庚黄圣亮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客土岩茶茶山

黄贤庚,黄圣亮

(武夷山市瑞泉岩茶厂,福建武夷山354300)

武夷山市是个多高山、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山区。按世界遗产专家的说法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它“具有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1)因此完全有条件实施茶叶生态化管理。武夷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注重这种有利的自然环境,大力提倡武夷岩茶生态化管理,以求生产更多的优质茶。

我们认为,就武夷山来说,不管正岩半岩,内山外山,茶园管理都突显出重要性。茶园管得好,茶青质量就相对更优,茶叶品质就相对更高。而今不少人一讲茶叶品质,就是讲山场、制作工艺,却忽视茶园管理这个源头问题。我们见到有人套用“药材好,药才好!”的广告词,写着“茶叶好,茶才好!”这里写的“茶叶”指的就是青叶,这是很有道理的。要使茶青好,就要进行生态化管理。从我们近年来的做法看,目前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也比较切实可行。

一是合理开发选择山地。如今有的人开荒种茶,讲规模重气派。茶地连片延伸,或从山脚到山顶,大片地整座山,看起来很有规模,拍照出来很好看。有的刊物、电视也很喜欢采用这种照片、镜头。这种没有树木挡风遮阳、植被保土涵水、禽鸟栖身之处,茶树孤独而居,无其他植物间作的茶山存在很多弊病。有人还在此等茶园上竖起“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牌子,旁人看了直摇头。古时武夷山农家种茶都选地在岩边峰下,或沟傍山腰,窠里坑中。多次入武夷山考察、览胜的明代福州方志学家、布衣文人徐勃(左加火旁)在《武夷采茶词》长诗中写道:“结屋编茅数百家,各携妻子住烟霞。一年生计无它事,老稚相随尽种茶……荒榛宿莽带云锄,岩后岩前选奥区……”(2)“奥区”即是山脚下、峰岩边的低洼处,按武夷山茶家现在的说法,即是“坑涧窠”。上世纪时虽然有整座山开荒种茶、种果者,但是他们提倡“穿鞋戴帽箍腰带”,这是很科学的。我认为,最好还要左右加条“边”。而现在有些人用尽地块、追求产量最大化的做法,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所以,开荒种茶,首先是要选好山场,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

二是改善现有茶地环境。对已经连片或“剃光头”的茶山,可采取“戴帽”以补救之。即在茶山的山顶种一小片树木,在空档处插种树木,最好是隔上几行种一排树木。树种要多选阔叶树,适当种些落叶树。要选那种不会长得太高大、争肥力不强的树种,如桂花、桂叶、玉兰、腊梅、冬青、板栗、银杏等。茶山周围除种树外,还要保留芒箕骨、岩草、小灌木等。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一是能适当遮太阳曝晒,降低地表温度;二是保护泥土流失,涵养水份,三是树的落叶,可以增加茶地有机质;四是多样性树木花草能进一步丰富茶叶滋味,以提高茶青品质;五是可以起绿化美化环境作用。这种做法,花钱不多,完全可行。

三是改变茶地耕作方法。重要的是水,水对于茶是个若即若离,又亲又疏的朋友。没水不行,多了也不行,茶树既怕旱,又怕涝。因此旧时的武夷山茶地大都用石头砌塝,此法便于承水,又利疏水,当然也利于保土,叫作“石座法”。这是很花钱的工程,好在当时岩茶价高,老板才肯这样做。如今在风景区内举目可见到“石座法”之茶地,基本上都是旧时砌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的茶地就没有那么讲究了,都是依山彻等高梯层茶地,粗糙的是就依山势开沟而种。概其因: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是很多地方不准开山取石。

对于山势较陡、塝高(有的高一米左右,甚至2米)的茶层保水是个大问题。我们的措施是:深挖内侧茶地,同时清出一条内沟。在茶地内沟中隔段堵截,土不得高过茶园地平,这样可防止大水漫流于地面,带走泥土肥料,又可保持适当水分和山上流下的有机质。这种沟,茶叶泰斗张天福把它叫作“竹节沟”(3),很形象;填高外磅,形如田埂,学名叫“坎”,并踩实,这样不但使茶地形成“外高内低”,而且巩固梯壁和园面。同时在山边挖纵沟“八字沟”并分段挖“沉积池”以防洪水冲毁山体;大雨后或不定时,清理“竹节沟”“沉积池”,从中掏出肥土及有机质,填到茶树园中。

对于坡度大、梯面小的梯壁上的杂草、小树用刀劈,而不能用锄头铲,劈时还要留下一小段以护塝,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地表温度,而且下大雨时,泥土不会被冲刷掉,会保护土磅茶不被冲刷。

如果茶地边是斜石壁,大雨时山洪会直接冲到地塝,鉆入茶地底部,或带走泥土,或造成茶地塌陷。我们的办法是请石匠,沿茶地凿一条水沟,把水引走,会减缓大水冲力。

采取这些办法后,基本上做到“小水不出园,大水不冲地”。经过几年的开沟、填高梯壁,种树等方法,地土更加湿润、肥厚、松软了。

四是合理施肥。“重肥夺高产”,在茶叶生产上是切不可为的。化肥施得数量大、次数多,不但茶叶难以制作,品质明显下降,而且酸化、板结了茶地。这有如健康人多吃保健品、病人过量用抗生素,会产生副作用。曾听一位德国学者说,欧洲一些葡萄酒产区已出限产量措施。我认为岩茶也不应盲目追求高产,尽量减少采摘茬次。只采春茶一茬的茶树,最好不施冬肥,只要在夏秋挖山时施肥即可。这种做法既有足够长时间让肥料分解,被茶根充分吸收,不但可降低农残含量,又能便于做青焙火。一些土壤比较肥沃的茶园,就不一定要施。

武夷山传统的“客土”是个很好的方法,在没有合作化的年代,长期被茶农采用。武夷山正岩区的茶农,普遍认为客土的好处:它不但增厚了茶地的耕作层,还能补充茶地的矿物质、微生物、有机质、微量元素。不但能促进茶叶增产,而且能提高茶叶品质,也没有农残。客土是个好方法。所以茶农管理茶山时常常说,“加宽一尺,不如填高三寸。”

客土虽然是个有效办法,但在1982年茶园刚分到各户后,各家忙于建茶厂房、购机器,而那几年茶价很低,拣过梗的正岩水仙一斤才卖20来元,还要靠面子。这种状况有谁还去花钱请人客土?后来有了化肥,这东西很厉害,它能使茶叶猛长,产量大增,比客土的成本又低了许多,茶家何乐不为?

进入本世纪后,岩茶逐渐走红。饮用岩茶的人逐多,有的虽出得起价,但对茶品很挑剔,施化肥过多的茶就一般。而使用除草剂、喷叶面肥、农残超标,品质下降。想卖好价格,就得产好东西;想做好东西,就得有好原料。光有好的山场还是不够的,管理还得生态化。从此,客土老办法又为人津津乐道了。

但是在“遗产地”是不能随便挖土的。这两年我见到大坑口、桂林路边堆着老大堆的新土,那是茶农雇大车从外面拉来的,还要请工人挑上茶地,成本增高?可见客土的效益已为一些人所深知。

五是科学修剪、疏枝。我们认为有几种方式:最大量的作业是机器修剪,那是为机采做准备的。关键是要避开霜冻和干旱。对荫湿地方的茶丛,要留高一点,对易旱地,丛要剪矮一些。

“修边”就是剪掉茶丛两边长出的茶枝,这种枝上长出的新稍稀稀拉拉,采茶机又剪不到,请人工“修边”费工费时。所以对于不打算“修边”的茶,一两年修一次边。第二年发得更整齐、粗壮。“修边”也便于挖沟、除草、施肥等茶山管理。

间丛、疏枝、剪枝。这大多用在高丛、老丛、密丛之管理上。这是很讲经验和需要认真的茶叶管理农活。间丛,就是隔一丛去一丛,或留二去一,有利茶树通风受阳,减少病虫害,来年新梢更长、叶张更大。

疏枝,就是“剪掉枯死枝、细弱的枝、徒长枝、苔藓严重寄生枝及病枝。”在修剪以上这枝条时,要先进行观察,然后下手。实践证明,采取这些措施后,能起很好作用,从而提高单产。

目前在武夷山已有人采取删丛、疏枝做法。特别是老丛水仙、留丛手采的高丛更为可行。

猜你喜欢
客土岩茶茶山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茶山自拍
茶山仙境
快乐茶山行
浅谈昆明地区大树移植技术
关于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工序及其规范探讨
茶山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