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融入模式研究
——以三峡大学《版画》课程为例

2019-01-07 15:18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宜昌版画名人

马 静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2016年习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那么在专业知识讲述的平台上,应该从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人生观、价值观、学术观等主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表面看没有关联,实际上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专业课程扎实的基础为思政课程提供了更加广阔和雄厚的科学基础,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他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有说服力;思政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内涵和深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特殊的文化传播过程,通过这种具有浓厚的文化印记的传播来引导和建立大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他的代表作《高等教育组织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提引:“每一种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刚刚进入不同学术专业的人,实际是进入不了,进入了不同的文化宫在那里他们分享有关理论、方法论、技术和问题的信念。”由此可见每一门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积淀走向成熟,每一门学科都体现自己的学科精神、学科规范,普遍表现为: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尊师重道、勇攀高峰。而这些精神也是德育内容的一部分,是专业课程与思政结合的桥梁。除了在课程的学科专业精神方面思政以外,也可以借用每门专业的特点进行思政教育。美术类课程侧重视觉文化学习、传播、利用,注重美育的同时以学习艺术的基本规律为重点。思政课程要融入美术类课程必然要借助其特点和长处,润物无声的将思政内容(真善美、价值观、人生观等)与专业内容相契合。每一幅作品都有创作主题思想,所包含的主题从人类自身生存与环境、历史文化与哲学、人文精神与道德、自然与科技等。每一种主题都体现不同的精神,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从而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解读学习作品可以在技法学习阶段进行,这是对前人技法和精神的继承,目的在于应用所学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新作品。创作阶段的课程将更好的反映学生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课堂教育是有目的性和阶段性的,教师的德育引导可以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身处地方的高校将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职责所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合理地将地方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民间历史名人等内容纳入教学课题中可以使思政的内容更加具体,也更加明确。

《版画》课程属于一种技法性很强的美术学科,它有着自己特殊的程序性,一般从作品临摹开始,再到创作稿的制作——上版——刻制——印刷到最终完成,程序复杂,制作性强。该课程只有32学时2个学分,在思政教育方面必须选择主题明确的内容。思政与《版画》课程结合,可以从多方面寻找契合点。湖北宜昌地处三峡,历史文化悠久,以旅游业为主。除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以外,也出了一些历史名人,像屈原、王昭君、杨守敬、卢作孚等,三峡雄伟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像李白、欧阳修、苏东波等大文豪,留下了千古名篇。三峡大学作为当地的唯一一所综合性院校,将当地的名人资源引入《版画》课程不失为一个较佳的选择。

1 宜昌的名人资源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地方的名人资源,是指在一个地域中不同历史时期在文化、政治、军事、民族大义、民族精神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名人。他们成为地方杰出文化的代表,成为地方的名片。每个地域都有地方名人,这些资源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从地域的诸多营养中产生的精华,是极其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也是人类精神物质财富的一部分。湖北宜昌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曾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诞生地,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行业人才辈出,名人资源丰富,如:屈原、王昭君、杨守敬、卢作孚等名人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资源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是可以挖掘可以利用的重要史料。近年来湖北提出明确的目标:要充分发挥湖北省的资源文化优势,努力实现湖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着力培养一批文化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把湖北省打造成文化人才高地。

目前思政课程呈现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课程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比较被动应付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另外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重要时期,此时最需要正确的观念引导。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地方名人主题的创作内容,使得学生们必须查阅大量地方名人信息了解名人思想事迹贡献精神,有利于学生扭转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有思政意义的地方名人资源融入思政教育

地方名人资源可以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增加课程的内涵,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地方名人以大宜昌为主,将本地德才兼备和影响深远古今名人推举出来,他们代表地域文化最核心的力量,他们的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将当地杰出人物形象与恰当的版画形式引入课堂,引进学生们的视野关注范围内,有利于扩充教学的局限性,达到在理论与实践中加强思政课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思政课程、专业课、生活实际三者在熟悉亲切感性具体的地域文化中,使学生内心与名人同知同感,形成道德认同,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

将大学生对地方人文的深厚情感渗入思政教育,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意识。思政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使学生既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具备较强专业素养又具有思想品德素质。我们把地域名人资源引入思政教育与专业需要结合挖掘地域名人资源中包含爱国精神、人文精神、专业精神、乐于奉献的精神等。

宜昌地域名人名家中的革命家,他们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一生无怨无悔,了解他们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家情怀;了解宜昌的作家及先贤文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他们不同的情怀、在逆境中坚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如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以此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操;了解宜昌地区的学者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作风及高尚的品德,培养学生们勇于追求真理的专业精神;了解宜昌地域的劳模、先进党员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这些名人资源不但是宜昌的精神财富,更是宝贵的人文资源。地方名人资源的引入是思政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的新的尝试、新探索。

3 将学生个人兴趣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可以近距离的实际考察名人遗迹

通过本地博物馆的参观介绍结合网络上文字资料的学习过程在课程中渗入地方名人资料加深同学们对本地文化资源的了解,对本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这些资源的认识,激发他们爱国爱家、志存高远、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情感最终达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

4 名人思政在《版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目前课程一般还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讲为辅的传统教学形式。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合作学习的机会很少,这种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缺乏对思政课程的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名人资源融入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专业技法的学习引导思政内容上来。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创作主题。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先从不同的角度对版画作品中名人肖像从技法到创作思想、精神内涵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临摹阶段,有教师推荐合适的范本进行技法和画面组织的练习,创作阶段,带学生到名人故里、博物馆、文史馆等进行考察,如湖北的将军县,昭君故里、夷陵博物馆等。“只有感受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表达”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对名人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创作中会积极的寻求合适的表现方式。经过前期的积累,学生围绕名人主题进行创作构思,从版画的创作语言和技法进行画面安排,在经过一系列草图的设计与选择,找到最能表现自己对名人精神理解的画面进行后期制作。作品制作完成以后,可以在校内外进行展示,同时为了使观者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学生以文字的方式对主体人物进行介绍,使作品内容在思政方面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

专业与思政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其实在专业学习中一直存在,只是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思政的内涵与范围在专业课程中变得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内容。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习专业,将使学习更加深入。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专业课程思政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精神、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思政与专业的结合随着研究的深入,会越来越多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在不同的高校中,根据学生的素质及专业情况,结合地方文化,可以产生不同的模式。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的兴起,专业与思政结合模式将被更多开发出来。

猜你喜欢
宜昌版画名人
版画作品选登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湖北宜昌卷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