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引领下的思政育人新探索
——以《追梦·青春》剧目为例

2019-01-07 15:18孙海涛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剧目育人思政

孙海涛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特点,更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与职责。在践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实践中,依托剧目开展思政工作,逐步创建剧目课程思政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对艺术生最有效、最直接的育人方式。

本文以大连艺术学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的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为例,探索剧目引领下的思政育人实践。该剧是大艺师生向祖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全剧用真实的事例、贴切的语言、艺术的舞台、鲜活的镜头讲述精彩生动的故事,激励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锤炼品德修为、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开拓创新。

1 以剧目创作构建思政育人体系

剧目创作既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更是培根铸魂工作,一定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剧目创作的灵魂。大连艺术学院就是通过打造如清唱剧《汤若望》《樱之魂》和舞蹈音诗画《和平颂》、话剧《党的儿女》、舞台剧《丝路·青春》、音乐剧《追梦·青春》等大型剧目,突出世界和平、“一带一路”、中国梦等重大主题,在实践过程中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生动的思政教育。

第一,用艺术剧目引导人、教育人、感染人、塑造人。《追梦·青春》全剧四幕完整的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展现了时代精神,为青年讲好勇于追梦、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精彩故事。通过演绎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思考未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当代青年学子报效祖国和责任担当。剧本创作最核心的内容是弘扬时代精神、培育核心价值观、歌颂祖国英雄,充分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青年学子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坚定文化自信才更加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形成思政铸魂育人的理念,把思政理论与实践演出结合,道德修养与舞台展现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突出思政课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剧目词曲的创作,服装、舞美、道具等的设计,还是实践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步开展,做到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是育人主渠道,坚持不懈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铸魂育人。

第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现代文学与经典国学相融合,艺术舞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从而改变思政教育的单一模式。核心创作组的成员多为年轻师生,具有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锤炼。为了获得创作灵感,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他们深入祖国各地采风,走访人物原型,获得大量素材,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心灵洗礼。如创作组去了青海221基地,在那样一个荒凉的地方,当年的科学家能放弃优渥的国外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当中、投身到艰苦的科研工作中来,这确确实实震撼到了当代年轻人,也激发了教师与学生的崇拜之情和创作灵感。在长达数月的艰苦排练和大连、沈阳、北京多地多场的演出过程中,都是大规模、高渗透、针对强的思政教育。近千名学生和教师培养和锻炼了吃苦精神与团队精神,陶冶了他们的艺术人格。

第四,制订思政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践学分评定、思政实践课的安排、展演赛的组织实施等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从领导、管理、评价、激励四个方面建构思政育人的剧目实践管理体系,对于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合理配置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剧目思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2 以剧目艺术形式探索思政和艺术融合教育

当前的思政教育往往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不接地气,基于灌输教育而不为学生所接受,而音乐剧《追梦·青春》,从创作、排练到演出的过程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通过音乐、舞蹈、朗诵、服饰与舞美设计、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鲜活的讲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动精彩的故事,拨动了观众的情感心弦,更激发了青年人为青春梦想努力拼搏向上的劲头。

《追梦·青春》是将思政课程艺术化和艺术课程思政化的典范。运用生动、形象、感人的艺术手段改造、改进思政课,使思政课程教学呈现更多艺术化的特色,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在艺术教育全过程中贯彻思政教育,挖掘各类艺术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润物细无声的进行思政教育。如校党委书记现场授课,从理想和信念的高度讲述剧目的时代价值;思政教师在排练场帮助学生们分析作品的思政内涵,进行现场教学;艺术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创作、同台排练演出,艺术化地呈现剧目的思政情怀。师生在剧目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把理想信念嵌入心灵深处,在教育过程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的育人目标。

从《追梦·青春》所展现的四种精神探索思政与艺术相融合。

第一,讴歌工匠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自信的体现。这一幕通过展现大学生付钢到父亲所在的造船厂车间实习,了解到即便像国产航母的甲板、贵州天眼望远镜等高科技工程依然离不开人工焊接的操作,依然离不开大国工匠高超的技艺与工匠精神,铺开了父子之间的内心交流,二人的内心矛盾逐渐化解,情节中流露着丰富的真情实感,令人十分感动。在自然资源日渐匮乏、互联网思想泛滥的当下,人们缺乏对精品的坚持和积累,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新时代不能让追名逐利之风盛行,应弘扬工匠那种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执着坚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绝不是口号,应当融化于人们的血液之中。第二,弘扬延安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充分自信的体现。这一幕以王娇在延安的艺术采风为故事主线,以音乐的旋律和王娇的情感转变为线索情节。展现了起初唱不好《南泥湾》的当代艺术大学生,在延安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延安时期创作的经典旋律,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人民而创作,根植于脚下大地的文艺自信。最终她通过这次特殊的“音乐穿越之旅”,终于唱出了饱含真情的《南泥湾》。延安精神是我们所应该继承发扬的重要革命武装和红色武装。第三,传承塞罕坝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林业行业的具体体现。这一幕展现创业大学生赵小帅歌颂爷爷赵林海当年在风雪中保护“一棵松”的悲壮故事,对比自己创业中遇到的困难与迷茫,从而坚定了用科技创业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讲述了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完整精神体系。第四,两弹一星精神是通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创编者在剧中既有郭永怀夫妻的书信内容细节表现,又能站在哲学的高度把两弹一星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加以哲学关照,从历史通向今天,充分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性。这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两弹一星”元勋动人事迹,一首首讴歌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舍小爱、为大爱的献身赞歌,无不激励着观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坚定献身科学、为祖国奉献的理想与信念。

在剧目的创、排、演和融入教学全过程中全面贯穿思政教育,实现了专业教育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舞台艺术呈现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3 以多形式多渠道打造剧目思政课程

一方面把排练场、大剧院作为润物无声的思政课堂,在“灯光下、舞台上”、在一场场演出的精品打磨过程中,引导青年人共同思考时代问题,对知识、对思想、对理论、对真理进而对精神、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切身的体悟和内心的认同。另一方面,及时将剧目的思政、科研成果进入课堂、进入大纲、进入教案,让一届届学生通过观看剧目录相、排演剧目片断,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更加激发青年人为青春梦想努力拼搏向上的劲头,做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找到既形象有力又可亲可信的引导性答案,从而完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和升华。

如《追梦·青春》运用四重情境教学打造艺术教育“金课”。采取四重情境教学,实现教室、工作室或实训室、校外基地、社会舞台由低到高的四重情境教学。第一情境是课堂基础教学,在教室里运用教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情境是实践排练教学,在工作室或实训室延伸第一情境教学,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和创作创新;第三情境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能、与人合作、真操实作等职业能力和素养;第四情境是社会舞台的评价、考核、总结和回炉。采取全过程纳入式教学是将具有思想教育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在“创新能力与实践课程群”中,作为艺术思政课程实施的载体和依据;纳入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经典剧目,在实践中演经典剧目,在毕业论文中研究经典剧目,融入教学全过程;纳入教材,将原创剧目、曲目编制成教材,在合唱、合奏、表演等课程中使用;纳入考核,建立基本能力、专项技能、综合素质等多层面考核体系,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四重情境全过程纳入式教学模式,拓展了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为主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新时代的艺术人才打好中国底色;拓宽了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学空间和场所,将理论教学从教室延展到实地采风、剧本创作和排练现场,思政课教师与剧本创作团队深度参与剧本构思和创作,帮助学生理解与体会历史背景和人物角色;训练了艺术专业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自编自演剧目、分享历史典故、小组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化理论知识学习,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让理论知识入脑入心,坚定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剧目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舞台剧目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