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视域下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2019-01-07 15:18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效能

王 芳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1]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工作投入程度。近年来,关于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探讨已有不少。伍慷指出,辅导员职业价值感、荣誉感缺失、职业发展路径狭窄、辅导员工作压力大,职业地位不高等导致了辅导员整体主观幸福感缺失;[2]肖晓哲发现,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及职称状况对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3]高职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进行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有利于辅导员更好把握自身心理状态,积极管理情绪,提升个体价值感;有利于高校管理部门更深入了解掌握辅导员个人成长机制,找到制约辅导员个体发展、团队提升的影响因素,为辅导员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本文拟从自我效能感理论角度探讨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同时也为辅导员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4]在其理论体系下,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改变的因素都进行了叙述。在个体行为选择中,自我效能感会发生作用。它会影响选择的方向以及在行动中将付出多大努力,并坚持多久。个体在进行能力任务选择的时候,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会逐渐向积极的承诺方向发展,从而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会倾向于拒绝他们认为能力外的任务,以此来获得安全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与改变的因素有:个体行为的结果、个体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来自于自身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自我效能感理论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强调认知体系对个体选择的作用,把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提高个体价值感作为研究的方向,努力帮助个体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体系,形成长期、稳定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2 导致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自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017年,[5]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文)对辅导员的培训发展又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国家从政策层面对辅导员给予了一种肯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的教育、高校主管部门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为“纯粹是无形工作的简单化、重复化,无任何技术含量,人人皆可做”的工作。对辅导员人员的安排上也比较随意,缺乏特定的专业要求、能力标准等指标,再加上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特殊性,辅导员群体变成了“行政工作人员中的教师,教师队伍中的行政”,慢慢被边缘化。辅导员成了高校人员流失最多的一个。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很难立竿见影,但却不得不承受来自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压力。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管理部门往往会将学生逃课、考试违纪、学生纠纷等行为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考核中去,甚至以一票否决制来决定辅导员的功与过。这种失衡的评价方式让很多辅导员想要逃离。在这种工作机制下,很多辅导员会选择不做或少做有风险的任务。而拘泥于现有状态,不敢有丝毫尝试与突破,则很难获得事业成就感和职业价值认同感,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无从谈起。

2.2 缺乏对“辅导员”角色合理的职业定位

伴随着“辅导员”逐渐被重视,“辅导员”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期望。“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跟学生有关系的,都是辅导员的事”。很多家长会这样认为,“孩子一送进学校,一切人身安全、个人发展都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则认为“学生上课没来,考试不通过,情绪不稳定,心理有问题,宿舍卫生不行,安全意识缺乏,都是辅导员的事”,而关于学校各类“文明”、“平安”校园的创建都与学生有关,理所当然都是辅导员的事。“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了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定位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多压力和无奈,直接影响了辅导员工作方式的选择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个体的发展、学校的正常运行应该是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责任。各个学校的职能部门应各有职责和分工,应当承担起相应的功能。当下,给予“辅导员”合理的职业定位变得尤为迫切。

2.3 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辅导员社会支持系统缺乏首先体现在个体职业发展路径上。虽说高校辅导员具有行政与教师的双重身份。但与行政人员相对,辅导员缺乏岗位优势;与教师相对,又缺乏科研教研优势。在职称评定中,辅导员因其双重身份反而陷入了尴尬境地。在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既缺乏来自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宏观层面关于辅导员路径提升和促进辅导员成长和发展的政策,也缺乏微观层面能够明确实施的细则;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还体现在辅导员教育管理方式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招生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学生层次日益增多。逃学、玩游戏、网络诈骗等各类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价值多元,各种智能化手段日新月异。这些都对我们现有的工作手段、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如何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如何理智、周全地处理各类学生问题,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

3 自我效能感理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

3.1 正确定位,合理规划

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先对“辅导员”要有正确的角色认知。一方面,辅导员要有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7]辅导员践行“立德树人”,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与责任。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内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非常辛苦,其工作实效很难立即体现,其社会地位和声望很难与专任教师等同。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也就意味着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辅导员对于自我的职业期望也要循序渐进,合情合理。辅导员可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

3.2 脚踏实地,逐步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辅导员工作内容不断变化,这就需要辅导员时刻以“学习”的心态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类问题。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丰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掌握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也要结合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提升自我政治修养和学生管理理论水平;其次,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诸如大学生党团建设、社会实践、资困助学、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方面知识与技能,对相关领域的政策和变化要了如指掌。再次,要加强辅导员在沟通、组织、自我管理等通识能力的培养,使得在应对各类学生事务上能正确处理,多增加成功体验。学习,还包括敢于接纳新知识,新技术,对原有的思想体系、工作习惯不断更新和完善;善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大多数时候是直接面对学生,综合素质强的辅导员对学生来讲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3.3 自我激励,不断提升

辅导员的工作日益繁重。辅导员的业务提升很重要,辅导员自身的精神状况、心理健康水平、个人主观体验也不可忽视。辅导员应更加全面、客观、积极地关注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可从一、建立多元价值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将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相结合,[8]将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教育一个学生、组织一个活动,成功了,可以获得很高的自我价值感,但失败了,也能获得经验教训,要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价值;二、扩展生活空间。在工作之余,要给予自身成长空间,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合理化、倾诉、转移、升华等心理学技术管理情绪,正确归因,积极强化,寻找兴趣激发生活热情,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点,保持积极工作、健康生活的个人状态;三、不断完善自我心理品质。自信、宽容、耐心、隐忍可以使辅导员工作事半功倍;四、构建开放、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与领导、同事、家人建立温暖、互信的关系,可以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这也是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持。

作为高职辅导员自身,在不断提升工作业务水平的同学院,也要加强自身心理建设,追求自我价值的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高职辅导员的管理部门,需关注高职辅导员工作困境、职业发展、专业发展,为辅导员队伍的正常发展、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后印象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立与存在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