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2019-01-07 15:18宋玉成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培育文明

宋玉成

(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学生大多出生于90年代后期,00后的学生也已经开始进入大学,他们是在网络的陪伴下长大的,互联网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不再清晰,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网络的重大影响。社会正从传统走向全面信息的变革时代,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探索网络素养的培育途径为离不开人这个核心,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连接在一起,因为人终究是核心因素。因此,如何在网络时代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1 网络素养概念的界定

“网络素养”的含义。网络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网络时代这种能力包括个体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交流的能力、遵守网络规范的能力和发展的能力,它体现了个体的网络技术水平、思想意识状态以及内在心理品质。

网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观念,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由于网络文化冲击,国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过去传统的控制力变得薄弱。网络空间下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良好的网络素养是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互联网的信息量非常大,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同时网络的娱乐内容也十分丰富,容易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网络的普及率在大学生中非常高,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都会产生深刻影响。网络文明是网络空间的进步状态,是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现为较高的思想素养、道德修养、伦理精神和法制精神,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规范的网络行为。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特殊性,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良好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道德不能因此缺失。而网络传播更加迅捷,因此网络文化更需要关注和引导,培育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提升网络素养是关键。它对于社会文明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应当具备的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大学生是营造文明网络的主力,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是网络空间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存在着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信息辨别能力低、自律精神缺失、交际底线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网络用语粗俗、网络经济欺骗、网络恶搞及色情暴力等现象突现。究其原因,是网络的开放、自由、虚拟的特点所致,也是网络安全制度不健全所致。同时,大学生的成长阶段和特点也是出现不文现象的原因,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不到位也会引发各种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2.1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现状

2.1.1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易被感情和网络言论所左右,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文明素养问题频发。诚信缺失、对网络语言文明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慎独”精神、道德意志薄弱、缺少道德自律性、查探他人隐私、抄袭、发布虚假信息等现象,传播淫秽、色情、暴力信息,侮辱诽谤他人,破坏他人名誉,甚至进行裸聊、诈骗、赌博、传播邪教、发布虚假信息、攻击网站等。

2.1.2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第一,网络环境有待进一步治理。第二,网络文明素养专题教育的缺失,缺少系统的正面的引导。第三,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独立性强、思维敏捷,经常对人或事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缺乏信息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

2.2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网络空间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成本低、信息来源广的特点。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还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很难自觉抵制网络空间这种虚拟环境中的诱惑,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网络素养的培育是必要的。大学生是网络文明的受益者,但目前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缺乏系统完善的网络管理观念,在此条件下如果网络技术如不能得到良好的应用,他们也难免遭受这柄双刃剑的危害。网络成瘾,沉迷网络游戏,陷入网络贷款是网络青年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常见问题,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加强预防,不断探索并创新网络素养培育的方式方法,寻求系统、完善并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目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泛滥,侵害国家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权益。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可以通过转变管理思想、改善体制机制、提高自律意识及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等方面,多管齐下,从不同角度结合实际,全面分析并解决网络问题。

3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途径

大学生网络不文明现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全社会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管,营造文明的网络空间,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培育网络素养时,要坚持科学教育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网上与网下教育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3.1 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相关政策,加强网络监管;加强校园网管理和监督,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途径有多种,高校要积极探索培育网络素养的途径,通过课堂,也通过网上途径进行网络素养的培育,开展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及面从家长、寝室、班级及学校,全方位联合、动员,共同做好学生网络素养培育。

3.2 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建立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体系,设计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伦理及网络法律法规教育。

3.3 培养意见领袖,建立大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参与博客、论坛、公众号等互动阵地,撰写稿件、创建动态,引导舆论走向,抢占网络舆论最高点。建立专门网站或者借助公众平台,发布阳光励志、传统美德、模范表率事迹。用专业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引导大学生积极、客观地看待问题,对舆论热点和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评价,弘扬文明风尚、传播正能量。

3.4 加强自律,强化中学生网络活动自律。丰富校园文化,完善对网络空间行为的监管,营造网络空间清朗的环境。培育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对于促进网络行为文明具有重要作用,要培育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就要建立相应的培育机制、采用具体的办法,对大学生网络空间行为加以干预和规范,使其从心里能够理解和接受,从而能够在行为上遵守规范,将规范内化为自觉。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培育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