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地区提升语言服务能力之探讨

2019-01-07 15:18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外语一带一带一路

贺 丹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丝绸之路”这个古老的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生机。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仪,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一举措发端于中国,贯穿亚欧非大陆、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也是最具潜力的经济带。

河南作为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自古与沿线国家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在中央重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再次为河南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河南与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高度契合中亚、中东欧、东盟等地区的市场需求。便利的交通物流条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会吸引大批外资企业到河南投资建设,省内企业利用便利的资源条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更广阔的平台参与国际合作竟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因为任何基础建设、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均需通过语言牵线搭桥。只有通过互通的语言,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彼此理解,开展对话商讨合作。而目前我省有限的外语资源人才,以及薄弱的社会语言服务能力已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障碍。我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会产生哪些语言需求?应该提供怎样的语言服务?如何利用机遇提升我省的语言服务能力?这是急需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1 河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服务需求分析

语言是交际工具,任何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往来均离不开语言沟通。同时,语言又是文化思想的载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之一。河南经济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沿线各国打开沟通的大门,言语相通则是关键。

1.1 文化融通的需求

2015年3月18日中央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几方面加强合作。’[1]顺利实现‘五通’,语言相通则是根基。言语相通,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才能有效沟通,通过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才会支持你修路架桥,经贸往来共谋发展。

契合当今世界形势,我们应清楚地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历史文化、政治宗教、民族差异较大,历史问题及现实因素的影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仍存在阻力。例如,世界冷战后多种力量在西亚地区的不良竟争是中国文化走向该地区的实际障碍。再则,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国力在世界舞台的日益彰显,不和谐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它国的经济文化入侵,对是否成为“一带一路”成员国持否定观望态度。此种态势下,借助语言文化的相互融通,探寻不同国家在经济文化利益方面的契合点,增进了解,化解误会,建立信任,促进文明互鉴。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传承和推介中华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优势。与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企业技术革新,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合作大有可为。

1.2 语言人才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地区人员往来频繁,各种合作日益增多,需要越来越多的懂得沿线国家地区语言的双语、多语人才。而当下我国现实外语教育状况,因长期聚焦西方发达国家语言,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语言状况关注不多,准备不足,已成为阻碍“一带一路”建设的瓶颈。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及时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语言人才是实现语言互通的主要途径。

其一,专业语言人才。专业语言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母语和世界主流语言基础,更需精通掌握丝路沿线国家的主体语言和相关地区的民族语言,熟悉当地政治文化制度和风土人情,具有国际视野和过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专业领域的高层次行业人才。其二,“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领域的深度合作,工程技术人员、商贸人员、文化工作者及法律公务人员往来丝路各国,不仅熟知本专业领域业务,更需掌握目的国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3 社会语言服务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可能出现的语言应用服务需求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关于适合“一带一路”的话语表达体系。例如,河南面向“一带一路”不同信仰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的沿线国家的宣传话语表达策略,亟待科学探讨,以此避免话语失当带来的误解与担忧。具体来说,利用“一带一路”的机遇,河南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眼光到此洽谈合作,观光旅游,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翻译服务,更需规范的社会语言环境建设。例如,公共场所及社会服务窗口不同语言的规范提示语;出口商品不同语言的产品说明;为走出去的河南企业或引进来的它国企业员工进行语言培训服务等。为这些具体事项提供交流的便利,也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方面。当下,我省旅游景点及窗口服务业在公示语标准化翻译方面依然存在差距,不仅给来访者带来不便,也影响了河南的国际形象。

1.4 对语言文化本体的研究需求

任何一种语言均承载着使用它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历史,是传统民族心理情感、信仰喜好的彰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境况复杂,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离不开语言文化本体的学术支持。不仅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语言文字发展历史,使用状况及语言政策的研究,而且也需了解影响语言文字使用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传统等因素。整理编辑沿线国家地区主要语言使用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企业投资、经贸运营提供参考。

另则,我国从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陆地边疆及南部海域均已纳入“一带一路”的整体框架中,长达5.4万公里的边境线,涉跨境语言50余种[2]。这些语言突破了国界,与境外相近民族形成近似的语言关系,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交融和语言演变的“活化石”。“一带一路”要成为人文之路,无疑需要挖掘这一文化宝藏。再则,跨境语言事关国家安全。随着沿线互联互通的推进,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彰显。对边疆语言生活的治理研究使其朝着利于国家安全的方向发展,也是“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重要命题。我省社会文化工作者应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关注丝路语言文化研究,注重继承和借鉴相关国家民族认可的优秀文化素材,多出成果,从而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

2 河南地区语言服务能力实际状况分析

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就语言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探索异常活跃,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们对提高自身外语能力的诉求也非常迫切。但我省目前无论从政府确立的外语教育方向,还是社会力量的语言培训来看,涉及“一带一路”的小语种教育仍处于零状态,现实的语言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自上而下统一的外语教育政策,语种设置单一。目前我国依旧盛行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反映了40年前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诉求,但在今天未必是合适的。在统一的外语教育模式下,省内多数高校均设置英语本专科层次的相关专业,针对小语种人才培养也仅有几所高校涉及。郑州大学开设俄语、日语、德语专业;河南大学开设俄、日、德、法语专业;河南师范大学开设日、法语专业;河南科技大学开设日语专业;郑州航院开设法语专业,日语与西班牙语作为第二外语或公共选修课;郑州轻工业学院开设的朝鲜语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是全省唯一的朝鲜语人材培养基地[3]。

除了英语、日语与俄语教学,其它语言的教学在我省起步较晚,语言的设置依旧更多关注较发达国家语言。位于洛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开设有38种语言专业,但因其性质机制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受到限制。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多种语言培养需求,无论公立大学教育还是社会语言培训机构仍把英语等强势语言和当下现实利益放在首位,固守既有语言类型,未放眼国家发展大局,从长远利害筹划外语教育。语种数量及语言人才的严重缺失,限制了河南语言服务能力。

3 提升河南地区语言服务能力之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地区的外语教育状况及语言服务意识均与“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语言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改变语言服务意识,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已迫在眉睫。基于我省语言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扭转现实局面。

3.1 政府部门发挥引导作用,做好语言规划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地区语言种类较多,及语言规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借鉴国外经验,建议政府部门成立语言规划决策机构,立足本省,负责制定、指导、监督、调整语言政策的实施;开展丝路沿线国家地区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及国内外语言需求调研,及时编辑发布国内外语用信息;建立小语种人才库,做好不同语种人才数量的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配合国家语言文字管理职能部门做好语言服务的协调工作,形成国家语言政策合力。

“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会因不同行业领域、不同人群、不同区域各有差异,需要规划决策机构尽快启动重点行业领域对语言需求的调查。如,少林文化丝路传播及河南企业走出去对目的语的需求调查;积极开展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沿线区域的语言生活调查。如,南亚和东南亚的民族语言文化调查,“巴中经济走廊”社会语言文化状况及沿线国家对汉语的需求等。根据轻重缓急和现实条件选择重点建设项目,循序渐进地完成目标。

3.2 加快语言人才的培养

提升语言服务能力,语言人才是核心。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能力建设事关国家战略成败,同时又是促进外语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外语教育需要服务于“走出去”这一战略导向。为长远之计,从现在开始,反思当下的外语教育模式。

3.2.1 改善语种结构

按照“一带一路”目前的规划,沿线国家已达64个(不含中国)。据初步统计,除去同一种语言作为多个国家官方语言的情况外,实际使用56种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若包括沿线国家地区各民族语言就达2400余种,涉及汉藏、印欧、阿尔泰、闪含、高加索、达罗毗荼等主要语系[4]。目前国内高校开设丝路语言相对较多的院校仍属北京外国语大学,设置了11种沿线语言专业,仍有11种语言国内高校仍未涉足[5]。就现有省内高校及培训机构开设的语种来看,语种不多且结构不合理。

我省须依据本地的境外投资贸易、文化互往的情况布局语种结构,制定关键语计划。例如,宇通客车与轻工业产品出口份额中中亚、东南亚及南美洲地区占相当比重,省内高校及语言培训机构应积极开展阿拉伯语及相关东南亚语言的教学培训。因此,我省教育管理部门应契合市场导向,做好语种规划,鼓励高校或培训机构增设相关非通用语专业,培养急需语言人才。

3.2.2 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基于“一带一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布局对人才的需求,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符合丝路建设的实际,即“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语言教学中着力优化学生知识结构,除学习必备的语言知识,还应增加丝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历史、经济法律、国情等方面的教学时数;努力拓展不同学科领域,如工程、医学、经贸的专业化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格局已难胜任“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人才的多样需求。因此,打破专业学科界限,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方式。例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与本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结成互帮对象,语言训练在实践交流中互为提高;鼓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学生有更多机会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企业合作,学生的实践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河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型企业不少。如,郑州莆田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新郑机场航空港等。它们参与丝路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涉及到的语言问题也多种。学校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而且文化适应,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增强。

3.3 加强社会语言培训机构建设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培训,仅靠国家力量是有限的,它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进行”。我省数百家语言培训机构,是开展“一带一路”语言培训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一是补充师资力量,增设相关语种,关注重点人群的语言培训。二是语言培训机构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组织,经济效益是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政府可对开展重点语言项目的机构给予补贴或适当减免税收的策略,调动积极性,使小语种语言教育落实到实处。

3.4 创建“互联网+”语言服务平台

“互联网+”将传统行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蕴含了无限发展可能。探索“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新模式,“互联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互联网+”语言资源服务平台,可整合各种语言人才、语言服务市场、语言数据等要素,通过数据平台,为全球范围内的语言需求者、语言服务提供者、语言技术供应商、语言机构等提供协作,打破语言服务的时空地域限制,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有效缓解因语种结构失调,语言人才缺失导致的语言服务能力薄弱的现状。

我省应充分利用国家建设网络强国为契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的便利,提升语言服务能力。政府正确履行科学规划、协调引领的作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语言服务行业跨领域的技术研发合作;推动语言文字职能部门与各平台在语言服务体系中共同构建语言项目的协同管理,积极推动多渠道、多层面合作。

3.5 发挥本省优势,加大丝路沿线国家的汉语推广

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语言文化上的互通及政治上的互信是基础。汉语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推动沿线国家地区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有利于各方了解中华文化,体认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因此,我们必须一方面培养懂外语的人才,了解掌握相关国家的文化与国情,同时也要加强这些地区的汉语推广,让更多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通过汉语学习,了解中国,认识河南。

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我省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利用省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各院校特色,积极扩大招收丝路沿线国家地区留学生规模和努力拓展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懂汉语,掌握技术的留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就业前景颇具竟争力,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依据海外孔子学院提供的文化平台,加大对当地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的汉语教学,努力争取将汉语教学纳入当地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因为少年儿童意味着未来语言主用人群。除了选派优秀汉语教师及志愿者按期赴任外,还应积极培养本土汉语教师,扩大汉语国际教育规模。利用省内高校文化人才集中的优势,鼓励研发适用不同国家地区的汉语教材、音像制品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汉语传播的长效机制。

4 结语

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升我省社会语言服务能力是一系统工程。一方面要求政府顺应国际化的形势发展需要,做好前瞻性的语言规划设计,又需利用此契机将“一带一路”建设思想落实到现有语言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互联网+”语言服务平台的创设及丝路沿线汉文化传播等具体事宜中。已故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曾说过:“若你用一个人能理解的语言与他交谈,可以传递至他的大脑。若你用一个人的母语与他交谈,可以传递至他的心灵。”提升社会语言服务水平,促进中外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外语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