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性同体视角看《道德经》两个英译版本

2019-01-07 15:18吴伊琳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同体母性道德经

吴伊琳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1 引言

《道德经》虽只有短短五千余字,却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几个世纪来吸引大批专家学者探索其真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古老的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女性的品质和特征的肯定,一定程度上与近代“女性主义”观点不谋而合,这在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是绝无仅有而意义深远的。本文将解析《道德经》中的女性意识,并采用女性主义中的“双性同体”视角,对阿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以及史蒂芬·米歇尔(Stephen Mitchell)的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析米歇尔英译本如何通过译者的女性意识来贴近原作内涵,顺应时代发展。

2 《道德经》中的女性意识

《道德经》中多次提及“谷神”、“玄牝”,并且将其视为是“道”的另外一种形式,通过研究发现,“‘牝’或‘匕’是女阴的象形字。因而,这一比喻涉及原始社会的女阴崇拜。老子以女性特征来形容来“道”,体现“道”阴柔的特质和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特点,也体现了老子对女性孕育能力的赞扬。

道家更是对女性品质进行肯定,将女性处世经验和融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当中。在整部《道德经》中,“母”字出现了7处,“父”字就出现了一处。“柔”字则出现了11处。老子提倡从“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贵柔守雌”,认为应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女性力量是柔弱的,然而恰恰是这股柔弱的量,孕育了自然界万物,如同“水”的力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两气相互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男性和女性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宇宙中和谐的整体。女性的力量和地位甚至是在男性之上的,正如“阴阳”中,“阴”是排在“阳”的前面。

《道德经》也体现了对母性氏族社会的留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是一个不存在阶级和战争的原始公社社会形态,百姓安居乐业,鸡犬相闻。这是老子心之所向,也是其思想在社会结构上的映射。

因此,《道德经》的思想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女性特征和品格的启发。

3 双性同体翻译策略

双性同体在心理学上男性和女性人格特征的并存。文学批评领域,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其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中最先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认为优秀的作家应该具有兼容男女的气质和力量[2]。作为女性主义的产物,既继承其本质的价值观念,又消解了其中二元对立的趋势。

翻译领域的双性同体,主要指译者的双性视角,即译者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能站在其对立性别的角度考虑问题,实现性别的共和、统一。何高大提出“雌雄同体是女性主义译者的理想”[3]。与“双性同体”自然状态不同的是,这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所达成的理想翻译效果。

正如前文所分析,《道德经》包含着大量的女性元素,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双性同体视角来分析《道德经》的两个译本,以分析译者翻译过程中女性意识参与程度对译作内容的影响。

4 《道德经》两个英译本比较

从“双性同体”视角出发,通过对阿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的译本(以下简称韦译)以及史蒂芬·米歇尔(Stephen Mitchell)的译本(以下简称米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米歇尔的翻译加入了更多“双性同体”的译者主体意识,主要采用意译的方式传递出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通过选用阴性代词、增译女性形象以及加入主观色彩,对译本进行女性主义倾向的“操控”,突破前人译作中的男性英雄形象,消除男权父权,大大弥补了以往的男性译者在传递《道德经》中女性意识的不足,传达出译者呼吁提高女性社会的女性主义观点。

4.1 选用阴性代词

(1)原文:“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第六十六章)韦译:

“Only thus can the Sage be on top and the people not be crushed by his weight.Only thus can he guide,and the people not be led into harm.”[4]

米译:

“The Master is above the people,and no one feels oppressed.She goes ahead of the people,and no one feels manipulated.”[5]

在英译中时常会却涉及到人称选用的问题。“圣人”在《道德经》中一共出现了26次。在韦利的译作中,“圣人”都是以默认的男性形象出现的,只用阳性代词he来指代,反应了其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思想。然而在米歇尔认为,对于老子所要构建的阴阳平衡的和谐状态,he和she完全可以互换使用[6]。因而在其译作中,代词选用呈现出兼顾双性、多样化的特征。一般情况下,他将“圣人”译为masters,当须以单数形式出现且有所指代时,他则有时以“he”来指代,有时以“she”来指代,如例1所呈现。米歇尔创造性地将圣人进行女性化,可见其翻译过程有更多的女性意识参与,从而打破了男性主导的传统,表现了对女性存在的认可和尊重,也更加贴近老子的思想本质。

4.2 增译女性形象

(2)原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十六章)

韦译:

“He who knows the always-so has room in him for everything;He who has room in him for everything is without prejudice.To be without prejudice is to be kingly...”[4]

米译:

“If you don’t realise the source,you stumble in confusion and sorrow.When you realise where you come from,you naturally become tolerant,disinterested,amused,kindhearted as a grandmother,dignified as a king...”[5]

中国古文文约而事丰,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本段描述的是懂“道”之人所具有的特点,他们包容、大义、公正、善良、合乎大自然的母性特征,因而米歇尔在翻译中运用双性同体策略,发挥想象,化抽象的品质为形象的人物,把“知常”之人比作“grandmother”和“king”,兼顾两种性别的群体,将老夫人与国王并列,且将“grandmother”置于“king”之前,拔高了女性的地位。就这样,一个囊括了所有美德的包容天下、慈爱宽厚的老夫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外,韦译中主语采用第三人称阳性单数“he”,缺乏对女性的关切,似乎面向读者对象就是局限于男性,具有浓厚的男性英雄主义色彩。而在米译中,主语则采用第二人称单数形式,避开了性别问题,且仿佛和读者面对面交流,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4.3 添加情感色彩

(3)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六章)

韦译:“The Valley Spirit never dies.It is named the Mysterious Female.”[4]

米译:“The Tao is called the Great Mother:empty yet inexhaustible...”[5]

在韦利的译文中,将“玄牝”译为“the Mysterious Female”,“Female”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传达出任何情感色彩。而米歇尔将“玄牝”直接译作Great Mother,将首字母大写,突出母性的伟大。一方面使得读者更直观地把握“道”的特点,另一方面传达出作者对母性的敬爱、崇拜之情,更具有情感色彩和女性色彩。

5 总结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母性崇拜、崇尚女性之德等女性主义观念,展现了东方精神“柔性”的精神特质,跨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女性主义译者结合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对作品当中女性意识的把握和发挥,向读者传递出老子的思想内核,主张男女平等,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同体母性道德经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母性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孩子与母亲
孩子与母亲
敬业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
比较法在《“荷”专题》教学中的应用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