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建设对策研究

2019-01-07 01:37季晔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15期
关键词:双元制实习现代学徒制

摘  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作为工科应用型人才的接纳主体,应当充分参与人才建设。然而,由于目前实践教育体系不够完备,企业在参与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动力、培训制度缺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参与度。通过调研,针对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阶段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立政策保障和企业实习规章制度等措施,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建设的积极性,解决目前的供需矛盾。

关键词 工科应用型人才;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5-0131-03

1 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高等教育取得的进步与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据统计,1977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为27.8万(大、中专院校);2018年,当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中等职业學校毕业生超过500万,国民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自1999年开始,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数量一路攀升,近几年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而很多企业却面临招聘难的问题。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和技能与一些企业岗位要求结合度不高。为了缓解“供”和“需”之间的矛盾,2015年,国家明确提出引导一部分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1-2]。

随着近年来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发展,工科毕业生遇到的不仅是机遇,还有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相比,我国目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企业不仅是应用型人才的接纳者,同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者。通过走访调研,本文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面向相关企业的具体措施。

2 概念的界定

工科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课程知识、技术或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型人才,主要是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仍在不断变化。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工程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并做如下界定:

1)工程技术型人才主要是指运用工程理论和技术手段去实现工程目标,能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员,其来源主要是本科院校毕业生;

2)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特别注重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其来源主要是高职和中职院校毕业生。

3 企业参与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我国目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办法主要由各大、中专院校决定;各类院校教师招聘过程中,学历仍占主导,对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考量仍存在不足。

2016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产业能力水平,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3]。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4]。

政策文件中提到的“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是德国制造业发达的保障,也是德国教育重视实践的具体体现[5]。德国企业必须加入行业协会,有义务参与职业教育并发挥主要作用,职业学校按照框架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企业按照培训条例对培训生进行培训,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培训生在企业的时间占到60%~70%,职业教育主要由企业完成,只有企业无法完成的内容,才在职业学校进行。

与综合型大学相比,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

len,简称FH)的授课内容理论深度相对较低,但非常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生实践经验普遍丰富。大学毕业前,实习单位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订计划,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累积能超过一年,需要提供岗位总结和笔记等内容。实习环节有严格的能力考核,否则即便所有理论课成绩合格也无法毕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工程题目或项目由学生完成并参与评价[6]。

4 企业参与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和职业院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开展企业顶岗实习,增加实践环节课时等措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在高年级阶段采用企业参观实习,累计1~2个月;一些特色专业如卓越工程师教育和3+1模式等专业,实习过程能达到半年以上,但进入企业后仍有很多问题需深入探索[7]。

制造业企业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以追求产值和利润为目标,参与大学生和职校生人才建设并非主业,当前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接收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对于企业来说,参与学生实践环节是额外工作,还要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实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实习过程和实习场所中存在一些问题。

1)职校生按照学校教学计划进入企业顶岗实践,企业按照专业和意愿给实习生安排岗位和部门,实习期间存在一些问题。

①培训计划不明确。培训计划是职校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但鲜有企业会对不同的学生制订相应的计划或方案,导致实习内容和过程缺乏依据。学生进入企业后对自己需要完成的培训内容不明确、不清楚,指导师傅也缺乏明晰的培训目标。企业的指导教师一般由专业岗位上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一线技师担任,他们需要完成产品的加工和装配等工作内容,难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学习技能,指导学生并非硬性工作要求,往往是职校生以自我约束和管理为主。

②考核评价不具体。职校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课程大纲、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学习效果考核依据,企业则缺乏相应的考核评测大纲和标准。

2)近年来,为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以《华盛顿协议》为依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缺乏专业实习场所,实习对毕业要求达成度支持明显不足。学生实习形式以参观为主,进入生产车间后,一名讲解人员带领学生有秩序地参观,时间大概在一小时左右,实习现场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带队人员行走于前,学生跟随其后排成1~2队,走马观花式实习效果不佳。参观实习中存在一些问题。

①带队/讲座人员的选取无标准,专业区分度不高。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工程经验。对实习带队人员在企业从事什么岗位,需具备什么资质,各实习基地和企业没有标准。实习接待单位组织的讲座人员很多是非专业人员,对企业生产工艺虽具备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讲授方法和技巧運用不如学校教师。由于讲座人员的非专业性,学生往往感觉收获不大,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接待单位每年要接收大量实习生进入企业参观,对专业的差异了解不足,如电气类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安排去机械加工厂参观,对毕业要求支撑不足。

②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习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显然,实习对专业能力提升不够。

3)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能力或工程经验等,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企业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①企业缺乏人才培养动力和意识。与德国相比,我国企业参与人才建设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德国有IHK和AHK等行业协会要求企业参与教育,参与教育也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

②缺乏培训师制度。进入企业的实习生由企业人员负责实习内容或带队讲解,企业人员不了解培训师真正的内涵,更无法获得培训师资格。

5 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建设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给予企业制度和政策上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采取下面一些措施来激励和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建设。

给予企业教育经费和减税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参与人才建设是大势所趋,但难以直接获得教育经费支持,缺乏政策支持。通过对一些实习基地和企业调研发现,如果承担实践环节人才建设的企业可以获得教育经费或减税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建设的积极性将会有所增强。

建立企业培训师制度  德国企业早已形成一套完善大学生和中职生进入企业的培训制度,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随后相继出台《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企业培训师资质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保障进入企业的实习生按大纲要求完成学业,掌握相应的专业能力。我国目前仅学校教师经过教育学相关培训,具备教师资格证,没有企业人员获得培训师资质的政策法规和相应机构,需要设置如德国行业协会职能的机构,建立健全培训师认定制度。

构建企业培训体系  在接收学生前,德国企业会制定明确的基于学习领域的培训条例,实习生都会在条例下进行学习,有笔记和过程考核。在我国,尽管一些大学逐步采用3+1培养模式,高职和中职一般也把学生送入企业,但学生在企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和考评缺乏依据,存在培养质量盲区。从事人才建设的企业需要制定并根据市场发展修订培训条例。

6 结语

仅从“双元制”概念往往难以获得德国职业教育精髓,因此必须深入探索其现代学徒制和FH的学生在企业岗位实践制度的内涵,以及行会企业对培训体系不折不扣的落实,才能提升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缓解或解决“供”与“需”之间的矛盾。我国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建设力度有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在刚刚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及企业参与教育,近两年也曾提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举措,但没有对企业培训条例、人员资质和教育经费支持等提出要求,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目前,企业真正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明显不足,只有构建基于政策和制度保障的产教融合、协同培育,才能真正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让更多有志青年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4/t20190404_376780.html.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5]王晓平,邹育竹.德国职教教师培养阶段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措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6):76-80.

[6]季晔.多元化基础教育支撑下的德国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探析[J].价值工程,2018,37(29):262-265.

[7]黄琳,隋国辉,王榕.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困境的破解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2):89-93.

猜你喜欢
双元制实习现代学徒制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浅谈校企合作对毕业生实习的重要性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呼吸科实习护士带教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