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冲突

2019-01-07 06:25胡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李尔王

摘要:威廉·莎士比亚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将结局改编为小女儿科迪莉娅的死亡和李尔王的变疯。本文从戏剧文本的历史性分析入手,指出社会秩序的分裂和男权的混乱,进而提出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反映出早期现代英格兰的文化中实际的社会实践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李尔王;文本的历史性;矛盾与冲突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064-01

一、引言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国王李尔对三位女儿进行爱的测试,后将其领土分给两位说出奉承话语的女儿,这也导致了其中的悲剧走向,而最终李尔也变疯。这部戏剧基于神话的前罗马一凱尔特的英格兰国王李尔的传说,在舞台上广为传播,“李尔当之一角色也众人皆知。观众从舞台看到过去历史的现在呈现,跟着故事的起伏或喜或悲,对这些历史角色也投射出他们的情感。然而,生活远没有舞台表达的艺术性,不可避免地去洞悉现实,才能看到这些文化。Margreta和Stanley指出“莎士比亚的艺术技巧不可思议地使过去充满活力。”在他的时代,英格兰正经历新思想对原有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秩序的冲击,莎士比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象。在《李尔[》中,李尔王的“脱冕”使得权利看起来像一个人的事,王权变私权,同时,领土的分割整个国家陷入战争的混乱。Greenblatt认为“对文本历史性的分析,既能抓住文学文本世界的社会存在(the social pres-ence to the world of the literary text),又能掌握文学文本中的世界的社会存在(the social presence of the worldin the literary text)。”

二、社会秩序的分裂

李尔王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蒙默里的杰弗里写的《不列颠史》,在这一著作中李尔王根据对女儿爱的测试,将他的王土分给了两位大女儿,这导致了两位女儿的丈夫的叛乱,反抗这位老国王,剥夺了他的权利和尊严。李尔逃去法国,与原谅他的小女儿科迪莉娅团聚。科迪莉娅举旗反对她的两位姐姐,并夺回了李尔的王国。三年后,李尔去世,科迪莉娅继承了他的王位。杰弗里所讲述的科迪莉娅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科迪莉娅的两位姐姐的儿子叛乱,将她关在监狱里。科迪莉娅绝望地自杀了。悲剧并没有结束,两位姐姐的儿子闹翻后,爆发了内乱,以其中一位的死亡,另一位的长治久安而告终。

这一有悲有喜的故事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有所不同,老国王没有夺回他的王国,利迪莉娅和他自己都先后死亡。莎士比亚在《李尔王编年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喜剧变悲剧,将世界颠倒。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在1688年商业中产极端巩固其对英国命运的权利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是封建贵族和中产阶级的转折时期。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是中世纪英国所继承下来的封建贵族与新兴的中产阶段过渡的不平衡时期,这影响着当时的家庭内部关系和社会生活。在莎士比亚《李尔王》中,不同的道德价值观相互抗衡,如科迪莉娅和她的两位姐姐对待她们父亲的方式,这种对待方式不单单体现出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冲突,也表达出莎士比亚对其所处的时代所理解的社会意义。

家庭内部的冲突,社会的动荡,政治的转变,甚至死亡,都产生了强烈的戏剧矛盾与冲突。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依赖于这些冲突,甚至关注于社会秩序的分裂。莎士比亚的改编使得李尔王的传说产生了悲剧效果,当疲惫不堪的李尔王站在舞台上为他死去的小女儿哭泣时,当时的观众震惊不已。

我可怜的小傻瓜死了!死了!为什么一只狗、一匹马、一只老鼠都有生命,而你却没有?你再也不会来看我了!再也不会!再也不会!再也不会!再也不会!再也不会!

然而,《李尔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即不简单也不直接。《李尔[》所设置的时代传达出一项重要的含义:故事背景没有设置在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格兰而是设置基督教前的历史与民谣相混合的古国。因此,剧中可以忽略时代转型期的的对金钱的渴求,权力和土地可以通过向男权社会表达个人的忠诚来获取。

三、男权社会的挑战

在男权社会中,父权保证了国家和家庭的安定有序,长子继承制则进一步保证历史延续中的稳定和有序。然而莎剧《李尔王》角色身份的实现却通过经历政治混乱、家庭混乱和心理混乱来实现。父权指的是十六世纪末期的男权社会中父亲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及仆人的权力控制。早期的现代文化是等级森严的,不论女性的财富多少、地位如何,理论上都处于男性的统治中。其原因在于当时的男性认为女性普遍不够理智,需要男性的保护。

在莎士比亚自己的剧院中,尽管各个阶层的女性观众冒着风险出现在公众场合中,她们也对于早期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着富有成效的作用,但是莎士比亚还是吝于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展示女性的特质,因为父权社会中,男女不能达到精神平等。在《李尔王》中,李尔想要他的女儿们告诉他有多爱他。在男权社会中,男人只能通过女人的话来获取权威。李尔的两个大女儿贡纳利和吕干只是模仿父亲的行为,却依然受到男性的指责。在第三幕第七场中,当她们使得其父变瞎后,男仆情不自禁地叫出她们的名字,并说出“如果她(吕干)都能寿终正寝的话,所有女人都会变成疯婆子。”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感受到女性的压力推动着父权的结构。贡纳利和吕干说好话来获得李尔王的表扬,但她们一得到一半的王国,对其父亲的态度大为转变,甚至挖出了父亲的眼睛。她们的行为被认为是对当时的父权社会进行挑战。相反,科迪莉娅受到她父亲的误解后的沉默,看似是对父权的顺从,实则是在非议中仍保持自己的女性特质。Tracy将她视为“努力促进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相互理解与共存的和谐形象”。而李尔王在剧初对小女儿的驱逐与最后李尔王的哀嚎也表达出这种的矛盾与冲突。

李尔王期待从小女儿口中说出最爱他的语言,这却与长子继承制相违背。此外,私生子这一角色也与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相违背。葛劳斯特的私生子埃德蒙藐视长子继承制,他不断宣布自己与哥哥埃德加一样优秀,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因为迁腐而不敢在公共场合承认自己,并认为自己也应该享有跟长子一样的权利。他在舞台上述说自己的不公与愤怒,观众回应其情感表达,也在戏剧院中释放自己的情感。

戏剧发挥着特殊的能力,讲述故事,展示历史。并且剧中的父子关系通过角色的表演来吸引观众的情感表达。李尔王的两个大女儿背叛父亲,夺走王权,性别等级的颠倒也表达出她们对社会秩序和继承制的反抗。然而,剧末李尔的死亡又试图去恢复社会秩序,重建男性权威。

四、结语

李尔王在身体变差之际,欲通过三个女儿爱的测试来决定王国的继承,并希望三女儿能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李尔的希冀与当时的长子继承制相矛盾,这注定李尔和三女儿科迪莉娅的命运会走向悲剧。在没有听到想听的话后,将王国分裂,导致家庭内部的冲突。两个大女儿的态度的转变及叛乱,对当时父权主导的男权社会发起挑战。而李尔对不谗言的小女子的驱逐以及对她死亡的悔恨,又进一步地加深了现实与意识的矛盾冲突。《李尔王》中角色身份的实现都通过这些混乱的表达来得到实现,私生子埃德蒙的宣言所引起的观众的回响,更是对统治阶层的价值观正面对抗。李尔的三个女儿对国土的争夺所导致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转变,以及李尔王的疯癫的这种心理混乱将社会的秩序与现实的冲突与矛盾都一一展现出来。戏剧不仅在舞台上讲述故事,也呈现出历史的一面。对《李尔王》这一悲剧的结尾改编和剧本的分析,所展示的矛盾与冲突也显示出社会文化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Greenblatt S.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from Moreto Shakespeare[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

[2]Margreta DE Grazia,Stanley Wells.剑桥文学指南之三十三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Tracy Leung.Gender-Crossing and Social Bonds in Oth-ello and King Learp[D].Halifax:Dalhousie University,2004.

[4]William Shakespeare.King Lear.Wordsworth EditionsLtd[M].New edition,1994.

[5]鄭项琳.论《李尔王》改编中的几个问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06).

作者简介:胡娇(1990-),女,四川巴中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李尔王
On the Imagery of Heath in King 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权力与亲情的博弈
——评《李尔王》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The Challenge to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论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人本思想的突破
——以《李尔王》为例
《李尔王》中的策略和放逐
浅析莎剧《李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