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笔记、日记中印材的相关问题考略

2019-01-07 06:25张丽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印石笔记日记

张丽媛

摘要:清代笔记、日记中关于篆刻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包含古代官印、私印以及印人的篆刻活动,也涉及篆刻所需器具与书籍等。作为学习篆刻最基本的工具,印材种类繁多,印石名品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并且笔记、日记中有许多关于印材的诗文。因此,本文对清代笔记、日记中的印材作系统阐述。

关键词:笔记:日记:印石

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072-03

笔记、日记记录作者的亲身经历、见解或见闻,而清朝篆刻艺术发展繁盛,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少关于篆刻所需印材的内容。清朝笔记、日记不仅记载了多种多样可供刻印的材料,而且还为我们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一、印材的品种

《履园从话》记载:“汪绣峰启淑,歙之绵潭人。家本素封,以资为户部员外郎。喜藏古今文籍字画,尤酷嗜印章,搜罗汉、魏、晋、唐、宋、元、明人印极多,凡金银、玉石、玛瑙、珊瑚、水晶、青金、蜜蜡、青田、昌化、寿山及铜磁、象牙、黄杨、檀香、竹根诸印,一见辄收,至数万枚。”①印材品种多样,金屬、石、木等,只要质地适合刻印,皆可用作印材。

首先,金、银、铜、玉等材质在古代玺印中较为常见,且多为官方印章。从汉代起,官方印章的使用就具有阶级性,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宝印规制,以金质盘龙钮为最贵,皇太后宝用之;交龙钮为次,皇后宝用之;皇贵妃及贵妃宝,俱用蹲龙钮;妃宝用龟钮,皆金质,清、汉文,玉筋篆。和硕亲王及亲王世子宝朝鲜国王印,均金质,龟钮,芝英篆。(以上金宝、金印。)琉球国王、安南国王、阿瓦缅甸国王印,均银质饰金,驼钮尚方大篆。多罗郡王印,亦银质饰金,麒麟钮,芝英篆。……钦差官员关防,作钟鼎篆,四品以下奉使用之,亦皆铜质。”②

据有关材料,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妃、和硕亲王、亲王世子、朝鲜国王皆用金质玺印,琉球国王、安南国王、阿瓦缅甸国王、多罗郡王以及将军等印使用银质玺印,级别较低官员则用铜制。“据《汉旧仪》及孙星衍《汉旧补遗》等书记载,汉代天子六玺、皇后玺用玉,太子、诸侯王、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等用金印,御史、二千石等用银印,二千石及千使官员用铜印。”③汉朝与清朝对比,宝、印材质虽不同,但都以材料的使用体现了玺印所有者的阶级。另一方面,朝鲜国王印为金质,琉球国王、安南国王、阿瓦缅甸国王印,均为银质饰金,同为清朝藩属国,“朝鲜使团在北京参加重大庆典,常常受到皇帝接见并赐宴、赐酒、赐礼,视同内臣,为各国使团所不及”④,所处地位则是“亲王以下,各国使臣之上”⑤。由此可见,清朝时期,中朝两国的亲密程度着实不低。

其次,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自篆自刻”提供了条件,从物质基础层面推动了篆刻学的发展。随着篆刻学的兴盛,文人对印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不仅推动了石质印材的开采,还出现多种多样可供刻印的材料。其中,著名的当属青田石与寿山石。

关于青田石的产地,《茶馀客话》中记载:“明万历时,处州山中往往出青田冻,璞中剖出,初本软腻,见风始结为石,故名曰冻。其色有淡白、淡黄、淡青三种,以之镌刻图记,远胜铜玉。”⑥上文提到的“括州”即是处州,两名择一使用,今浙江丽水市,也是青田县的所在地。石质印材多需要开采,关于青田石具体的开采方法,《在园杂志》中提到:“镌图章以青田石为佳,而青田石又以洞石为第一,他产不及也。石俱在溪中,戽干溪水,乃得石块,质颇燥硬,止可琢瓶、尊、杯、斝之类。所谓洞者,又在水石之内,如石之有玉,不可多得,若灯光石者,尤为不易。予待罪括州时,曾鸠工采取数月,无一佳洞,或曰皆为匠人窃去。”⑦“石俱在溪中”与如今“青田石矿岩大都埋于土中,故第一步工作要去泥土,到岩皮出现,即可采掘,不过普通的岩皮是不能雕刻的,硬石头要先打去。”⑧这两种开采青田石的具体方法有较大差异。《在园杂志》的作者刘廷玑在处州为官六年,《葛庄编年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记载其《处州杂言八首》,《在园杂志》中关于青田石的开采为其亲身经历,可信度较高。据清光绪年间《青田县志》载:“枫门洞在县东25里,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出冻石温润如玉。中有五塘,其水冬夏不竭,莫知其源,听之全然有声,石产塘中者尤佳,士人呼为五塘冻石云。”⑨其开采方式与《在园杂志》记载大体相同,且皆为水洞。

如今,青田石的开采则多为炸药爆破开采。另外,“枫门洞”又称“封门洞”,根据“封门洞”的特殊的环境,“石产塘中者尤佳”,与青田石同样著名的寿山石,其精品田黄石产于田坑,二者都与水有着较大联系。可见,品种的优劣与环境则是密不可分。关于青田石的开采者,“予待罪括州时,鸠工采取”与1929年对青田石的调查颇有相似之处,“山有家山荒山之别,家山皆有山主,属私人所有,大都由石匠和山主开采,间有矿商出资向山主购者。荒山则无山主,任人开采,不加禁止。”⑩此处则表明开采属于后者,开采场所并无专人管辖,任人开采。如今,则是由当地政府管辖,私人承包模式进行有效开采。

除石料可作为印材外,笔记中还提到了竹、木等,这两种材料相较于其他印材,取材方便,易于携带。竹印,发展于明清,数量较少,著录中也并无太多涉及,研究价值有待开发。故宫博物院藏有二十三方竹印,包含咸丰皇帝3方以及陈介棋等文人自用印。清朝吴让之“让之”、邓石如“在心为志”、徐三庚“神仙过海”、金农“如雷”等皆为竹印,造型独特,意趣十足。《二楼记略》中记载了竹印的具体治印方法:“桐城张吾未(纯)作竹小印,取竹根坚强者碧之错之再四,审视依形肖状,配以章法,繁简相参,古雅奇创。余谓使及周栋园先生时,定当入《印人传今矣。”11作竹印,需取竹根且坚韧者,磨平四面,按其形状安排章法。

木印的发展历史悠久,汉朝时就作官员殉葬品使用,汉墓、南宋墓中皆有木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朝“锦衣卫印”为木质印信,背面为“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是锦衣卫权利的象征。在笔记中,木印则有第三种用途:为官印的代替品。《世载堂杂忆》记载:“布政使铜质关防已被樊山携走,不得已,刻一木印,执行司职权。”12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记载“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河南县尉司印,前后相传,不敢开匣,开必境内有盗起。但以一木朱记,用代行移。新旧官交易,但易匣之封耳。按今世有职守而无印者,率以木记代之,本此。”13两则材料都是以木印作为官印的暂时替代品,使官员行使职权。

印材多种多样,产地、颜色、质地皆有不同,但是,应用最广泛的还属石材,评判印石则有一定的标准。

二、评判印石的标准

《香祖笔记》载:“印章旧尚青田石,以灯光为贵。三十年来,闽寿山石出,质温栗,宜镌刻,而五色相映,光采四射,红如靺轄,黄如蒸栗,白如坷雪,时竞尚之,价与灯光石相埒。近斧凿日久,山脉枯竭,或以芙蓉山石充之,无复宝色,其直亦不及寿山五之矣。二山皆在福州。”14

《分甘余话》载:“青田石作印章。迩来福州寿山石五色具备,而坚细莹润不减冻石,以开采太酷,石脉遂竭。士人以芙蓉山石(亦福州山名)代之,以诳鬻者,然色与质皆劣,价亦顿减矣。”15

《考槃馀事》载:“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其质雅易刻,笔意得尽。”16

印石也有优劣,评判印石好坏的标准是:

(1)“质”,印石材质要适宜镌刻,坚细莹润;

(2)“色”,印石同时需有丰富的天然色彩,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3)“纯”,杂质少,内无污点。

同时,这个标准与其价格息息相关,质地好、色彩佳的印石自然更受欢迎。“时冻满斤值白金三星余,久之遂半钚,又久之值一钚,已乃值半石,已值且与石等。至灯光则值倍石。”17冻石的价格不断上涨,可见石质印材地位不断上升,逐渐广为应用,且灯光的价值最高,足见灯光石之珍贵。青田石与寿山石同样闻名于世,前者清脆,后者温润,成印效果也不同,为广大篆刻家的理想印材。但是,青田、寿山名品出产甚少,不可多得,于是,商家为谋取利益,便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

因此,选择石料时,需要仔细观察,并对其优劣作出最佳判断。质量绝佳的印石,自然会受到文人及收藏家的关注。

三、印石与印人

笔记、日记中记载了大量印人刻印的场景与印石的收藏,从侧面表达了清朝文人对印石的喜爱以及印石的广泛应用。

封易州画舫录》记载:“吴荆山尚书荐藻应博学鸿词科,罢归与二马交,性好古,所蓄宋板书、青田石无算。”18在《藏书纪事诗》中,同样也提到了王藻喜爱青田石,“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罢归,好蓄宋板书、青田石印章。有友借观,误坠地碎,垂泣三日,其风趣如此。”19“垂泣三日”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可以体现出文人对优质石料的珍惜。清朝的文人不但喜欢收藏印石,他们更是随身携带印石。

惊尘杂录》中记载:“犹忆春初元夕,同人小集五和楼,小桐即席乞镌服香小坞印,余时已被酒,车中携有青田佳冻,扶醉仿曼生法,奏刀砉然,颇有汉人刻玉意。”20

寿山石同样闻名于世,关于它的著述则非常多。吴大澂在《愙斋日主》中生动地描述了他初次见到田黄印石的情景,“居停出示田黄印章三十馀方,皆极精珍品,中有田白数方,质尤温润而明净,微带萝卜纹,从未曾见。罗列几案间,炳烛而观,令人银海生花,应接不暇。世间珠宝翡翠,不足珍也。”21田黄出于寿山田坑,有黄白红黑四色,黄色为最优质颜色,价比黄金,不易得。因此,吴大澂在见到优质田黄时,才如此惊讶。质地优良的寿山石自然会引起收藏家注意,《竹间续话》中提到:“先公喜蓄寿山石,名品不下数十方。展玩之,五色玲珑,石光迫人。仲永弟善磨光,先公偶得一石,必令之磨,石光如镜,乃止。客闽者知必索观。索必以赠,不以自好也。”22此则材料则提到寿山石抛光的情况,经过打磨的寿山石更显光亮。受到文人喜爱的寿山石同时也受鉴赏家所重属竹间续话》中还提到:“寿山石为赏鉴家所重矣。其石最贵为田黄,次为芙蓉,次为都成坑,再次为高山。其粗者俗称图书石。大率为岭石,不足玩也。”23寿山石闻名于世,名品总是受到文人及鉴赏者喜爱。但是,也有人不以为然,《茶徐客话》记载:“若闽中寿山石,虽璀璨可爱,然镌处易刓,印油易染,赏鉴家不取。寿山石以产田中者良,山中者不可用。”24此则材料记载了寿山石的缺点,一是与印石优劣有关,二是与印油有关,其结论有待商榷。

印石受文人所重,发展日益繁盛,关于其著录也逐渐增多。其中包含有印石的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

四、印石的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

关于印石的记载,一是不同种类的著录:《竹间续话》记载:“昔之言寿山石者,有高固斋《观石录》、毛大可《后观石录》及卞鏊《寿山石记》、黄莘田《寿山石诗》诸篇,形容色泽,曲尽其妙。后龚礼逸表叔纶作《寿山石谱》,分名品、产地、征故、雕治四类,叙述甚详。乾隆间,震泽昊林塘至慎令闽,尝以荔枝、素兰、寿山石为冶南三妙,今《寿山石谱》亦足与《荔枝谱》、《兰谱》并驰海内矣。”25关于寿山石的著述相对较多,进一步体现了寿山石的价值以及当时篆刻的繁盛,同时,也对研究寿山石的历史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除去这种详细叙述记载印石的表达方式,古人还擅用诗歌来表达对印石的喜爱。寿山石中最佳者则属“田黄”,《竹间续话》中的《田黄小印》云:“佳人空谷惠清音,晤對教忘夏夜深。才大翻成难用感,色殊始有悟稀心。风前白拾如怀玉,座上黄裳欲铸金。纵不姬姜夸并驾,通于方雅亦骎骎。”26诗中主要叙述田黄石的外观形态以及作者对田黄石的喜爱之情,区别于关于印石的著述,此类属于对印石的赞语。

同时,诗歌也承载着文化交流的功能,印石会借助友人之间的交流提升其知名度,进而受到文人的关注。例如,莱州府城东北满家亭子有水石之观,地产石,色理如碧玉,莹如水晶,可为印章,但苦质脆耳。先兄考功客莱时,余寄诗云:“雁门石砆谷,昆山玉子冈。古人风流入笔墨,每恨道远难携将。满家亭子水清妙,试采瑶华来锦囊。”兄有答诗载集中。27诗中“瑶华”又指美玉,是莱州石,诗中不但指出莱石的产地,同时,也道明了当时印石在文人之间的传播较为广泛。

清代笔记、日记中关于印材,尤其是印石的内容十分丰富,印材的种类,收藏,论著等等。笔记、日记较之官修史籍生活化、生动化,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正史所不载,从笔记、日记角度出发,印材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

注释:

①钱泳.履园从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315.

②梁章矩.南省公馀录,卷五,第16页.

③赵宏.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80.

④蒋菲菲,王小甫,《中韩关系史》(古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327.

⑤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五零五,礼部·朝贡·礼仪条.

⑥阮葵生.茶徐客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8:561.

⑦刘廷玑.在园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26.

⑧叶则东.青田石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187.

⑨雷铣修光绪年《青田县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531.

⑩雷铣修光绪年《青田县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5.

11佟赋伟.《二楼记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一一七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29.

12刘禺生.世载堂杂忆[M].北京:中华书局,1997:145-146.

13俞樾.茶香室丛钞[M].北京:中华书局,2006:657.

14王士禛.香祖笔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五.

15王士禛.分甘余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9:60-61.

16屠隆《考槃馀事》[M].杭州:浙江图书馆藏本,第四卷第13页

17叶则东.青田石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178.

18李斗.揚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91.

19叶昌炽.藏书纪事诗[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272.

20杨懋建.《京尘杂录》,《笔记小说大观》之十八[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344.

21吴大澂.《愙斋日记》,《青鹤》笔记九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1.

22郭白阳.竹间续话[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7.

23郭白阳.竹间续话[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6.

25郭白阳.竹间续话[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6.

26郭白阳.竹间续话围].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7.

24阮葵生.茶馀客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8:561.

27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52.

猜你喜欢
印石笔记日记
玩物上志——石不能言最可人(印石篇)
篆刻印石的保养方法
寿山田黄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印石收藏热潮来袭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