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内创新”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探究

2019-01-08 03:17于志君
当代旅游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融合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意识、强化创业思维,造就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本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框架内创新”理论,对“框架内创新”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进行一定的探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框架内创新;创新创业;融合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新常态下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正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意识、强化创业思维,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掌握创业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造就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求职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一、“框架内创新”理论的基本策略分析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阿特休勒发现,在具有创新特质的想法或点子中,存在一种潜在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可以被界定并传授给他人。在上世纪末,他的团队研究了数百种畅销产品,以求找出它们成功的奥妙。结果令人吃惊:这些产品的创新特质并没有像大多数人猜测的那样五花八门、各具异质,大部分有新意的、受欢迎的产品其实都应用了“框架内创新”的策略。而根据辛辛那提大学助理教授德鲁·博迪(DrewBoyd)在《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一书中的定义,“框架内创新”可细分为五种基本方法:

减法策略:删除一项产品或服务中的某个部件。航空公司提供打折机票,是因为取消了一些非必要的服务;传统耳机演变为耳塞,是因为研发者摘除了上面的耳罩。有时可以尝试删去此前认为必不可少的部件,而不找替代物,比如删除录音机的录音功能部件、电话的拨打功能部件。

除法策略:把产品分解成多个部分,然后把产品或服务中的某项功能去除,使该产品或服务发挥其他作用。例如航空公司把登机手续的办理过程分解了出去,既方便乘客,又节约开支。乘客可以在家中打印登机牌,还可以提前一天在机场之外的指定地点办理行李托运。

乘法策略:先明确产品、服务或流程的组成部分,选择某个基本部分加以复制,只做些微小改变,这些改变刚开始也许会显得有些多余甚至奇怪。比如说,儿童自行车之所以在常规的前后轮以外,还在后轮两侧安有辅助轮,是为了帮助初学者骑行。

任务统筹策略:给产品、服务中的某个部分分配一个附加的功能,让它在发挥原本作用的前提下完成新的任务。例如,一些面部乳霜不仅保湿,而且兼具防晒功能。广告商们除了在报纸、电视上宣传他们的产品,还将广告登在了所有移动物体上,比如出租车、地铁,甚至校车上。

属性依存策略:让原本不相关的属性,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关联。许多产品或服务都具备两种以上属性,这些属性看似毫不相关,可一旦發生关联,就会引发创新的奇迹。汽车制造商最善于使用这种策略,比如挡风玻璃上的雨刷器可以随雨量大小调整速度,车前灯遇到迎面驶来的车时会自动变暗等。智能手机可以利用定位技术为使用者提供饭店的信息和附近朋友的位置。

二、“框架内创新”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从开始无意识的运用创新方法,到后来有意识的应用创新方法,再到现在引入“框架内创新”理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设计不同维度的框架,并且在框架内部设计不同的策略来运用创新策略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以“框架内创新”方法为主,各种创新方法相互结合,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框架内挖掘出更多的创新策略,为创新思维的传授提供更多可以量化的指标。

在“框架内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选题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选题与课程内容相互融合,从课程当中提取出创新型的研究课题,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选题是否真的具备可行性。在选题策划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等方面来进行选题的设计和指导,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创新的想法。

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高校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升华,其目标就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侧重于以方法论的视角来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则是注重学生创业家的品质、性格等因素的培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框架内创新”理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5):50-52.

[2]周婉,李俊松,张彤,等.“框架内创新”理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5):73-78.

[3]王伟光,张钟元,侯军利.创新价值链及其结构:一个理论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01):36-43.

[4]钱俊.向内看,在“框架内”创新[J].通信企业管理,2015(12):42-43.

[5]雅各布·戈登堡.在“框架内”创新[J].北大商业评论,2014(08):66-75.

作者简介:

于志君(1981.5-),男,山东烟台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