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的特点及其要素①

2019-01-09 19:02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古诗词舞台情感

苏 珊(南京艺术学院 影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引 言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研究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提出了“基本原则”,布置了“重点任务”,并落实了“组织实施”。这四方面内容,使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任务更具体。同时也指出,要加强中华经典的研究阐释、教育传承及创新传播,以各种形式集中展示、宣传、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深入贯彻执行,2019年3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发布了《关于举办2019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的通知》,要求通过竞赛、展演等方式,来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这一系列的文件,都在切实发挥着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近年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教育部、国家语委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积极组织参与,如火如荼地开展起一系列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了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使中华经典诵读成了一种普遍的、有效的、深受人民喜爱的中华文化传播形式。但在众多的诵读活动中的活动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活动后对诵读文化本身的探讨和研究进行的也不够深入。以至于有些因过分追求现场气氛和外在的形式感,而对经典作品的呈现产生了误读和扭曲的表达,降低了作品的审美趣味,破坏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同时还要进行经验上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梳理。分析研究古诗词在现今社会,现代人用现代的艺术手段通过二度创作,使其呈现时,应用怎样的创作思路、创作方法及表现手段。既使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融合现代人的理解和感悟,还要符合现今的审美需求。笔者将通过对诵读的主要特征分析,结合舞台艺术的呈现规律,试总结出古诗文诵读在舞台呈现时需要把握的四个关键点。希望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反复推敲中华经典诵读呈现的方式方法,使系列活动的质量逐步提高,让传统文化在正确的引导下得到传扬,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的意义及特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积淀,流传下来了大量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文学形式传承着前人的智慧与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我们如何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这些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如何深切地品味和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感,如何深刻地领悟其中的精神内涵与道德情操,都需要我们通过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去剖析、研究这些经典诗词作品。

从古至今,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词本身就具有字少而意深,音单而韵长的特点,它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古人对生活感悟的凝练和总结,对思想、情感的提炼与升华。这种文字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品读、体味、思考、领悟。“诵读”一词,在《词源》中解释为“朗读、述说”。《周礼·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念(诗文)”。“诵”意为读出声音来;念。[2]所以“诵读”的本意是指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便于加强记忆。南宋朱熹强调读书的“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规》)。这种学习的方法流传至今,要求我们学习时眼、口、心配合而投入,学习知识才会专心、认真、深入。古诗词通过诵读的方式,才能学的牢靠;通过真情实感的体验,才能学得深入。所以,诵读古诗词正是一种有效的探究古诗词的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诵读认识的逐渐深入,要求也不断提高。有学者指出:诵读如今的意义不仅能增强读者对母语的感情,还能增加对文本理解、体验,增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3]近期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诵读的要求不仅是加深自己对经典作品记忆和理解,还有体验情感,表达、传递等特征。在众多的诵读活动中,古诗词诵读通过舞台呈现方式的活动为数最多,因为它使其传播的手段更为多元、感染力强,同时也使表演者对文学作品本身有了深入的理解、意蕴的感悟、情感的沟通和丰富的想象,并可将作品的意境传播得“声入人心”。

二、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的特点

“在舞台上”和“诵读古诗词”这两方面一旦结合,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舞台艺术的呈现形式。舞台艺术本身即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如表演、音响、布景、灯光……),通过组合协调、集中进行的创造,最后呈现为多元统一的整体艺术形式。所以,当我们在舞台上诵读古诗词作品时,这种方式的表达已超出了文学诵读本身的范畴,并产生了舞台赋予的很多新出特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舞台诵读融合了舞台语言处理方式

古诗词舞台诵读与我们平时在古文教学中的课堂诵读有显著区别:首先,是产生语言的环境不同。课堂诵读的环境是教室。这种环境相对真实、客观。而舞台诵读的环境是舞台,它允许有假定性、有规定情境。所以,我们说舞台诵读也是在规定情境中的诵读。其次,课堂诵读的目的与舞台诵读有所不同。课堂诵读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对文章需要更多的理性理解与感悟,再达到感性升华。舞台诵读的主要目的是古诗词作品思想和情感的表现,给观众带来听觉、视觉等更多感官上的体验,从而引发观者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再次,受众的接受方式不同。坐在课堂上的学生是为了获取知识,学习古诗词,了解古代文化知识等。坐在舞台下的观众是来欣赏古诗词,在学习的同时还期待好看、好听,希望获得审美上的享受。所以,古诗词诵读在舞台呈现时需要把它本身的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融合于一体,从而拓宽审美视野,让观众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古诗词舞台诵读的语言表现与我们生活中的语言表现也是有区别的。我国现阶段训练演员台词使用的普遍教材《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一书中总结了三点,较准确地归纳了生活语言与舞台语言的区别。“生活语言是自己说的话,舞台语言说的是人物的话”;同时,生活语言具有随意性,舞台语言的制约性;生活语言是自然形态的语言,舞台上是艺术加工的语言。[4]舞台语言因为受到了文本、空间、时间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又有一定的审美要求,所以它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语言。

因此,舞台诵读的语言表现需要满足舞台语言的要求和标准,即把握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要在真实、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有艺术感染力的创造;二是要在潜心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丰富细腻情感表达;三是要在深入领悟的基础上,实现准确鲜明的思想体现。

(二)舞台诵读是一种全方位的视听艺术

我国文学作品诵读形式在过去几十年间,形成了两种主要传统方式:一种是课堂形式的诵读,另一种是广播形式的诵读。这两种诵读形式的目的也各有不同。课堂形式的诵读是一种讲解型的诵读,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理解古诗词作品。在诵读前,要讲清楚作品的相关背景材料,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在诵读时,需要保持理性与客观,读清晰每一个字的发音,把古诗词中的平仄、押韵体现准确。在表演上,语言、动作不宜太过夸张,情感表现不宜太过感性。广播形式的诵读是一种听觉欣赏型的诵读。它是为了让听众通过听觉的途径获取对作品的感知。这一诵读形式需要诵读者用有思想、有情感声音和配合诗意氛围的音效,把古诗词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广播形式的诵读,其声音的创造与在舞台表演中声音的创造区别不大。很多富有经验的诵读专家常常在录音棚里诵读时,自发地进行声情并茂的表演。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我们塑造有情感的声音时,我们的身体是很难不为所动的。所以,一个优秀的播音员或诵读者一定要具备不凡的表演天赋。

因此,舞台诵读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是一种舞台上的整体化表达。它对诵读者要求不仅仅是声音上的塑造,还有观众所能看都的一切:体态、服装、眼神,举手投足是否能跟作品和谐统一,是否能跟整个舞台氛围融为一体等,这些都包含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之中。就此而言,舞台诵读堪称是一种全方位的视听艺术。

(三)舞台诵读要建立与观众的直接交流

当我们在剧场空间里欣赏戏剧时,我们会被台上的情节深深吸引,被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深深牵动。同时,我们也会很容易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产生代入感,使自身的情感激荡起来,从而产生与台上表演的共鸣。正如苏联著名导演阿·波波夫所说:“我们的创造性的幻想会发展和丰富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这也就构建起了舞台上的表演者与观众的直接感知。

舞台诵读亦是如此,当配合着一系列的舞台效果,诵读者形神兼备地诵读古诗词作品时,会在某些瞬间通过表演把作品中活的思想、情感推进到观众的心里,使观众从感性到理性都沉浸在作品的情境之中,同时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便是前面所提到的舞台呈现中构建起的与观众的直接交流。在此基础上,被诵读表演感染后的观众会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整体情绪,并通过现场的一些表现如抽泣、鸦雀无声、笑声、掌声等传递给舞台上的诵读者。而这些观众的现场表现又会再次激励、感染诵读者。从而形成了台上台下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融合。

综上所述,舞台诵读具有与一般诵读不同的特点。一方面,舞台诵读的语言表达既要重视舞台语言的艺术化处理,也要重视对舞台视听要素的准确运用,还要重视与观众进行交流。因此,适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充沛情感的表达与传递、肢体动作的运用与配合及配乐、道具、舞台布景的运用等应该是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应该把握的主要方面。

三、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的四要素

作为一门新兴的舞台视听艺术,从演出艺术完整性的角度出发,舞台古诗词诵读需要将文学朗诵研究和舞台演出创作相结合。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四个要素来讨论古诗词诵读的舞台呈现问题。

(一)意境的想象与体现

在舞台上诠释一个古诗词作品,首先就要抓住这个作品的思想与涵义。意境的构建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古诗词的创作往往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对环境的感知中,结合自己内心所思、所想、所感,而受到触动、激发了创作灵感,才会借景抒情或是托物明志。当我们在进行舞台创作时,就可以借助古诗词中诗化意向的引导,同时对写作背景及诗中的规定情境进行积极地寻找,并产生合理的想象,来更好地解读并诠释作品。对于规定情境,俄罗斯戏剧理论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这样阐述的:“这是剧本的情节,剧本的事实,事件,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生活的环境,我们演员和导演对剧本的理解,自己对它所做的补充,动作设计,演出,美术设计师的布景和服装、道具、照明、音响及其他在创作时演员要注意的一切。”[5]简单来说,诵读者需要通过抓住作品中的意向和关键事实进行合理想象,并以此来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表演情境,“重现”文本中故事所发生的环境,从而让创作者得以更好地领会和传递作品中的思想。如在舞台诵读唐诗《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6]通过这段分析,诵读者跟随着作者的旅途所见,融入作者当时创作的情境中,从而逐渐进入到作者的思维中去。

从诗中描写景象中,可以得到提示,作者所处的环境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诵读者可根据这些事实来展开想象中的意向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意向中的画面,它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以一个立体的方式呈现在眼前的这一方空间中。接着要让自己置身于这个由诗化意向引导并创建的情境之中,打开更多的感官,充分地进行感受和想象。再在自己与作者之间设置一种类似的心理情感状态。此诗是著名的写“愁”的诗作,而且表达的是一种淡淡的轻愁。根据这样的意向,就可想象一个自己亲历的、感触较深的事物,使自己从内心里真切地产生出与诗意相契合的情感。用这样的情感带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说话、动作。努力做到不虚假、不浮夸、不做作,在真实表达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反复揣摩,从而形成一种便于自身调动并勾连内心情感和外部表达的机制。

(二)语言的诗性表达

古诗词的创作本身就遵循着一定音韵、节奏的规律,因此诵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同时,大部分的古诗词都是借景抒情或托物喻人,语言中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形象感,因而形象性也是古诗词表达中的重要特性。舞台上诗意语言的塑造,主要体现在语言音乐性和形象性的表现上。

舞台诵读语言的音乐性,需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首先,要遵循古诗词特有的节拍规律,根据平仄的规律来诵读;其次,突出韵脚字,适度夸张词重音,已强调话语中的乐感;再次,可借助一些特殊的声音处理,来完善艺术的语言塑造。如李白的词《将进酒》以开篇四句为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首词的开篇,分别是对空间和时间的一种夸张描写,是李白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的一种悲叹。所以诵读者在创作时,可以通过语速和轻重音的变化来表现豪放、悲叹之意。比如第一句就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处理:

君-不见N黄河之水--天上来(“·”表示重音,“-”表示延长,“N”表示停顿)

一开始的重音,可以让大家有一种拍案而起的感觉或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引起旁人的注意。同时拉长的语调会略显出酒后话语中夸张的感觉,也可表现出词句中鲜明的节奏感与音乐性。

在诵读古诗词时形象化的语言会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实和浓烈。要进行形象化的语言塑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从历史的角度结合创作背景去读解当时的情景与境况;从作者的角度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去揣摩他的性格特征;从文本的角度去分析语言逻辑与情感逻辑,以确定重音、停顿、语调的表达方式;从情感的角度体验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夯实情感依据。最后有的放矢,真实表达。仍以《将进酒》为例,这首词创作之时正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第八年,生性孤高自傲的李白在仕途遇挫之后,常常需要饮酒来排解心中的愤懑和不平。他虽貌似消极,内心还有着积极入世的渴望。由此,诵读者在表现时首先要找到人在酒后比较兴奋的精神状态,可将“激昂”“豪放”定为整体的语言基调,由此表现出作者饮酒后感叹人生、直抒胸臆的状态。全诗虽然以李白酒后畅言开始,但他的情绪是随着思维的递进而改变的:从对时光流逝的叹息,到对痛饮狂欢的流连,再到怀才不遇的寂寞与失落。这些强烈的情感都需要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去斟酌和拿捏,并通过对诗文内容的分析来合理完成不同情绪之间的转变或衔接。

(三)肢体动作的设计

舞台诵读的肢体表达是诵读者在舞台呈现时的一项重要表现环节。因为在舞台上诵读古诗词时,观众不仅仅听到诵读者的声音,观众需要欣赏到的是诵读者的全貌:眼神、表情、四肢与身体等,所以舞台诵读时肢体动作的表达不可忽视,需要诵读者在练习时进行思考与合理准确地设计。

语言本身具有“行动性”,而行动本身也具有“语言性”。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我们用语言表达一种情感时,我们的身体会有一系列的协调联动机能。眼睛里会流露出表达意愿的眼神,脸上会浮现出与这种情绪对应的表情,身体、四肢也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动作。比较常见的表现是,当人们高兴时,眼睛里会流露出喜悦,脸上会浮现出笑容,身体可能会有跳跃、鼓掌、往高处挥拳,等等;当人们生气时,眼睛里会流露出愤怒,脸上会浮现出拧眉、咬牙切齿等表情,躯体可能会有捏拳、跺脚等动作;当人们沮丧时,眼睛里会流露出忧郁、眼神会黯淡无光,脸上会浮现出皱眉、抿嘴,身体可能会有瘫软、瘫坐等等;所以语言和肢体语言这两种在表演中也需要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的。另外,在强调语言情感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要以一些准确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内心意愿,不可就语言而语言。舞台诵读时肢体动作的设计和表达,要从体验人物出发,如,苏轼写给亡妻王弗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王弗十六岁与苏轼结婚,她聪颖贤惠,又有见识,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她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二十七岁时便在汴京谢世,次年归葬于故乡”[7],王弗的去世对苏轼造成了长期沉痛的打击,全词充满了悲苦与凄凉。从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夜来幽梦忽还乡”可以看出,苏轼梦到亡妻的时候正是她的十年忌辰,因为过于思念所以梦到她,而梦醒后又觉得无比悲凉。基于此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对人物的肢体动作进行设计:比如为了表达他梦醒时的恍惚与忧伤,可以将姿势设计为倚靠在某处,浑身瘫软的、低落的、无力的,同时眼神空洞,声音微颤。在诉说见到“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梦境时,则可以设计在梦里见到妻子时激动的场景:诵读者(年迈的苏轼)仿佛恍惚地看到当年的爱人坐在窗前梳妆,因为惊喜而呼吸急促、双手颤抖、眼中含泪,脚步蹒跚着想要马上靠近却又突然意识到好像这不是现实,便立刻驻足,生怕走近了,妻子就会消失,只能远远地流着泪,深情地望着。这一系列的肢体动作都可以帮助我们去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情感,使诵读者得到全情的体验,观赏者得到丰富的观感享受。

(四)舞台氛围的营造

任何文学作品在进行舞台呈现的时候总是讲究一个“真”。在表演情境的规定下,需要表演者充分发挥想象,营造舞台氛围,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观演效果。古诗词在舞台上进行诵读创作时,就更需要注重这一点。要想表达好诗词的意境,需要提前构建“真实”的情境。但是诵读又不同于舞台表演,没有过多的舞台调度,也没有办法与对手进行交流,一切都需要依靠诵读者自己去感受和临场创作。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呈现效果,多方位、多层次的舞美设计,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以贴近当时的情境,并帮助诵读者更快地进入人物,找到创作感觉。

古诗词中对于环境的描绘都会提供很多具象的线索,从而为舞美设计者提供了很多的创作依据和发挥空间。如“烟笼寒水月笼沙”,雾白色的灯光配上烟雾,便可将观众瞬间带入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的寒水、白沙之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则可以通过流水声、乌鸦鸣叫等客观音效,逼真地表现出作者所描绘的意象。针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意境,可以通过让诵读者化苍老外形的妆面、着破旧的服装来重现年迈的作者拄着拐杖、衣衫单薄、立在屋外不知所措的凄凉场景。

营造古诗词诵读的舞台氛围,还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写意”性的设计。“写意”性的“服化道效”设计,既符合诗词本身的特点,又能给诗词舞台表现提供更开阔的创作空间。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对自己征战沙场的经历进行了追忆,通过对战场景象栩栩如生的描绘来感叹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在表现这样的情境时,虽很难在舞台上布置出战场的景象,但可以使用有代表性的服装、标志性的道具、渲染场景的灯光、烘托主题的音乐等,把词中所表现的氛围营造出来。比如在着装上可以设计破旧的盔甲,道具可以选择一把锈迹斑斑的宝剑,这两样便能显示出诗人对驰骋沙场的怀念之情。在舞台上,可运用暗黄的灯光进行处理,表现出沙尘飞扬的战场景象。还可根据文中“吹角”“马”“弓”等元素配上相应的音效。音乐可根据作者的情感由寂寞、冷清逐渐过渡到激昂、雄壮、澎湃,最后又转向凄凉的意象变化进行音乐创作或编配。这些舞美设置,不仅可以使“将军”的形象立体化,更可以使萧条的沙场达到逼真的效果,而诗人回忆战场时壮志难酬的心情,也可以被很好地衬托出来。与此同时,还能帮助诵读者深入体验人物,引领观众更好地走入诗化的情境中去。

结 语

中国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可谓博大精深,记载着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它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发展历程,同时,那些荡气回肠的字句里流淌着我们五千年不屈的民族魂。其文字隽美,意境高远,思想深邃。既不乏锵金铿玉、大气凛然、豪情万丈之作,也不乏情意悠长、婉约细腻之作。这些经典古诗词的舞台诵读,既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雅致,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爽脆,更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宏。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去呈现古诗词诵读不仅是对中国语言魅力的探索,更是一个完成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古诗词诵读的舞台呈现作为近年来一种运用较广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文学诵读和舞台创作相结合,使古诗词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综合、感染力强。就这一表现形式笔者在大量实践演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研究。本文从三个部分讨论了古诗词诵读的舞台呈现问题:一、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的意义及特点;二、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的特点;三、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的四要素。要较好的在舞台上展现出古诗词的魅力,需要把握四个要素:意境的想象与体现、语言的诗性表达、肢体动作的设计和舞台氛围的营造。随着科技的发展,舞台技术的不断革新,舞台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拓展创作思维,从理论到实践,结合新的技术发展,不断创新艺术构思和舞台呈现的手段,来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摘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典籍,运用艺术的手段将其表现出来,从而把自己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的认知与情感传递出去,使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加强和延续,这是我们的任务,更是我们的使命。

猜你喜欢
古诗词舞台情感
军迷大舞台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军迷大舞台
我爱古诗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