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病因及其与内耳免疫学研究进展

2019-01-10 13:02顾文菁于红任大伟王宇声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23期
关键词:突聋内耳淋巴细胞

顾文菁 于红 任大伟 王宇声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突发性耳聋(突聋)是突然出现的原因尚未明确的听力损失,通常表现是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内,听力至少连续3个频率下降超过20 dB,同时还伴随着眩晕及耳鸣。最常见的是单侧突聋,双耳突聋很少。突聋一般是通过听力学常规检查及一些临床症状来进行鉴别,根据听力损失程度、病程时间长短、听力损失类型、听力损失发病时间进行临床诊断,并必须排除已知内耳疾病。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造成的耳聋,只要跟上面所描述的症状相符,那么都能够称作是突聋。突聋属于耳鼻喉科经常见急症,全球各地每年的发病率在(5~20)/10万〔1〕。而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突聋发病人数逐年增加。突聋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均带来严重的影响,且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使突聋患者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质量及效率都大幅度降低。本文主要对突聋病因及其与内耳免疫学的关系进行综述。

1 突聋的常见病因

突聋产生的原因与变态反应、病毒感染、血管疾病有关,其和获得性疾病或者是遗传倾向也有一定的关系,包括像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糖尿病、低血压及高血压等都会对人的内耳循环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失眠、长时间大量吸烟、精神紧张及酗酒都会导致人的内耳血管出现供血不足、痉挛,从而引发疾病。长时间卧病在床、体质虚弱的患者,血管内部常会有小血栓的情况出现,而一旦小血栓掉落,就会对血管产生堵塞。除此之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天性畸形、肿瘤及创伤等也会导致突聋。

不同类型的免疫性疾病(Cogan综合征、wegener′S肉芽肿、类风湿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会引起突聋,其中包括像细胞间免疫缺陷、免疫复合体及内耳蛋白抗体等相关免疫介导的疾病。

2 内耳免疫学与突聋

内耳免疫学在当前,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承认,内耳并不属于免疫豁免器官,它是受到人全身免疫系统的控制,血液里面的较低水平的淋巴细胞及抗体等都能够从内耳-血迷路屏障里面通过,导致一些炎症反应出现。免疫介导内耳疾病,根据其病因产生的机制,长时间进行免疫抑制,它的常见治疗方法便是细胞增殖抑制剂治疗或类固醇激素治疗。有研究专家〔2〕发现,可以尝试测定突聋病人的外周血免疫指标来进行诊断,然而面对各种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内淋巴囊的血管网极其丰富,一旦内耳遭受到致病因素的刺激,其外部的免疫活性细胞就会随之增加,和血液循环里面的亚群、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互相影响,导致内耳免疫反应出现〔3〕。而在内耳免疫学功能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后,研究开始对免疫因素在突聋致病过程里的作用进行研究。Mayot等〔4〕研究发现,突聋患者外周血附近的CD4+T淋巴细胞和CD3+淋巴细胞大幅度下降,这说明突聋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存在,且基本上多为细胞免疫功能改变。Mayot等〔4〕在测定突聋患者的外周血附近的淋巴细胞亚群中得出,CD4+T淋巴细胞和CD3+淋巴细胞大量地下降,CD8+T淋巴细胞不断地增加,这说明突聋是种和免疫抑制有着紧密联系且免疫方式有较大差异的听觉功能紊乱。Ikeda等〔5〕通过检测CD4/CD8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得出突聋患者的CD8+T淋巴细胞量不断地增加,是因为病毒感染造成的。

Garcia Callejo等〔6〕利用牛的内耳蛋白充当抗原(Ag),通过蛋白质印迹法研究得出,有将近31%(16/51)的突聋病人的血清里面含有抗内耳细胞抗体(AECA)。Cadoni等〔7〕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从中得出,52%(32/59)的突聋病人血清里面含有AECA,而对照组中也有14%(4/28)的突聋患者的血清里面含有AECA。除此之外,报道中也有提到46.8%(15/32) 的突聋病人血清里含有AECA,在通过激素治疗后,有将近78.1%的突聋病人的听力得到了恢复,接受激素治疗,但是听力依旧没有恢复正常的7例突聋病人的血清全部都含有AECA(+),AECA阴性突聋病人的预后明显要比AECA阳性突聋病人好〔2〕。有报道指出,AECA和外周动脉阻塞、系统性血管炎〔8〕引起的冠状动脉阻塞等疾病息息相关,55%的外周动脉阻塞及冠状动脉病人的血清里面都含有AECA〔9〕。AECA能够造成血管内皮出现坏死、炎症反应等,从而引起小血栓,这是导致冠状动脉阻塞疾病产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3 免疫相关的治疗对突聋有效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突聋的过程中出现一部分的患者对其产生比较高的敏感性,1945年我们才真正开始认识听觉系统疾病可通过激素治疗,关于听力及前庭功能障碍和系统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最开始是由Norton等〔10〕描述的。在1951年Hilger等〔11〕打破传统治疗内耳中的炎症的方法而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治疗方式。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在免疫相关性耳疾病的治疗当中已经广泛的采用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这种治疗法在当时已经拥有一定的疗效〔12〕。20世纪60年代,对肾上腺功能不全的治疗上有学者尝试通过采用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患者的听力损失和平衡障碍竟然取得了一定的改善〔13〕。 McCabe〔14〕最先开始对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进行命名,并提出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激素和环磷酰胺。研究表明醛固酮水平是影响老年人听力的主要原因,在治疗听觉系统疾病上大部分的学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原因在激素对于内耳中的炎症〔15〕存在相应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Tadros等〔16〕的研究则表明醛固酮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听力水平也较差。从各方面的因素说明在听觉系统上而言醛固酮可能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

内耳这种器官的精密性非常高,而且功能强大,其代谢过程要求具备高功能的血管网络〔17〕。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就是血管纹路,对于内耳离子的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却要求局部血流状态非常好。其中包含的内皮细胞彼此间相连接,构建出迷路屏障,具有重要的调控功效,可以有效控制蛋白进入到细胞中。除此之外,该屏障有助于维持淋巴中含有较高溶度K+离子及一定蜗内电位,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存在外界因素使迷路屏障自身功能受到损伤,那么就会出现听力受损。位于耳蜗外侧壁毛细血管网中的细胞可以与周围的细胞在缝隙作用下链接在一起,然后实现对K+离子的传输,使其准确达到内淋巴〔18〕。转运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耳蜗供血能力及血迷路屏障的完整程度。耳蜗内部存在微循环,会受到炎症因子的影响,或者这些因子对其他器官血管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但对于耳蜗血管来说,很容易造成血管纹,影响血迷路屏障稳定性,继而给听力及前庭造成严重损伤〔19,20〕。分析多种不同类型听力损失,可以发现其发生有赖于共同的通路〔21~24〕。可将其过程描述为:在损伤出现后,体内将出现炎症因子,从而给血管纹内皮细胞造成影响,使得血迷路屏障受到损害,影响离子稳定性,一旦内淋巴当中的钾离子状态发生异常,听力也将下降。目前医疗上主要采用的治疗手段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具体原理主要可解释为:第一,激素的存在能够有效抑制各种炎症,保证内耳功能正常;第二,激素有修复、维持离子稳定的作用。相关研究指出,糖皮质激素应用于修复离子转运及通道的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对于上调紧密连接相关基因表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5〕。

突聋病人的耳蜗Hensen细胞释放重组蛋白是细胞修复体系及糖皮质激素出现抗炎作用的关键性传递者〔26〕。Baek等〔27〕指出,突聋病人的Cochlin蛋白细胞明显增加;黄波等〔28〕采取免疫比浊法,对于5例突聋病人的血清免疫蛋白(包括IgM、IgA及IgG)浓度进行了详细检测。从中得出突聋病人血清里面的IgG明显增加;研究学者们还从中发现,突聋病人血清里面的抗2型糖蛋白21抗体、AECA、 抗热休克蛋白70抗体及抗磷脂抗体等明显增加〔29~32〕;Elloumi等〔33〕则认为,患有丙肝的病人在采取抗病毒结合着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突聋现象,在停止使用干扰素治疗后,患者的听力就会恢复正常。原因可能为免疫反应及抗体活性得到提升,或者是干扰素治疗对毛细胞产生损伤。Kikuchi等〔34〕报道了1例患有白塞病的病人,就同时伴随着脑膜炎及突聋症状。Suzuki等〔35〕则发现,患有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的病人,最明显的症状就包括突聋,这一系列的结果都表明,免疫学因素在突聋致病因子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突聋疾病出现的原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但数据显示它属于免疫性内耳病,但其免疫学因素依旧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猜你喜欢
突聋内耳淋巴细胞
《四型突发性聋患者内耳膜迷路积水的临床观察》摘译
MRI内耳水成像对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指导价值分析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恐龙内耳的秘密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