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风险防范研究

2019-01-10 08:22文沈
中国市场 2019年36期
关键词:风险防范

文沈

[摘 要]文章对影响县级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主要因素进行阐述,从县级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创设第三方预算审核机制、建立风险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平台,优化资金使用过程、建立良好风险控制环境的有效措施,旨在县级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力度,利用多元化的措施,促进县级事业单位的战略性发展。

[关键词]县级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风险防范;风险监督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6.051

1 引言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县级事业单位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开展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相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的问题,不利于县级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基于此,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将风险防范工作置于重要的位置中,及时发现各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有效,还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立足于县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

2 影响县级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主要因素

2.1 县级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影响

县级事业单位在进行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内部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内部环境含括内部的组织正常、组织结构与领导能力等。在对内部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若出现思想能力跟不上的情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为出现有效的约束。县级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活动控制与领导层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若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控制经济业务活动的理念,就会导致许多工作人员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2.2 信息的管理与传递

县级事业单位在进行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基础。信息构成的主要部分含括财务信息与数据。要想从根本上保证财务信息的充分性与准确性,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若出现部门沟通不畅的现象,就会导致经济业务活动的开展受到影响,不利于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县级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

3.1 招投标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由于招投标在我国的形成时间不长,尽管各个部门已经逐渐加大了对于招投标的探索力度,建立了相应的招投标程序机制。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仍然存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进而导致县级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面临招投标风险。县级事业单位不论是在进行项目维护或是改造的过程中,都需要严格遵循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并对于项目的策划、立项与设计等各个环节为基础开展公开招投标工作。虽然在此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控制与检查,但是县级事业单位内部仍然存在许多风险问题,在实际的项目中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问题,进而导致风险问题发生。

3.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县级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①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进而对经济责任审计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缺乏实际经营的情况,无法实现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目标。②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存在受贿等不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结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导致风险问题发生。就县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大部分单位都没有建立单独的审计部门,相关的工作人员没有明确自身的基本职责,单位没有对各项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进而导致审计风险频频发生。

4 县级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4.1 創设第三方预算审核机制

针对各个分区来说,政府应当将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依据,在单位内部建立数据库,利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进行审核,并定期将审核结果进行公布,若存在质疑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进行举证并适当的改进。在县级事业单位的开展范围内含括工程项目、采购及岗位设定等。在此背景下,国家财政可以建立审核小组,并对县级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逐步建立健全的监督考核机制。在建立第三方预算审核机制的基础上,对于县级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预算的有效性,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

4.2 建立风险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风险监督机制能够规避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职责就是监督与审查,在单位内部建立责任制,将工作职责合理地划分给工作人员,保证其能够明确自身基本职责。另外,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政府工程评标进行监督,不仅能够保留评价依据,还能够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基于县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特点,务必要加大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监督力度,还要保证资源的合理性配置。从外部监督的角度进行分析,除了国家的审计结构,县级事业单位也可以借助会计事务所,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财务风险的排查。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使县级事业单位未雨绸缪,还能够提前化解财务风险。从内部监督角度进行分析,县级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当鼓励全员参与到经济活动的监督过程中。从优化监管流程入手,利用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县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发生。

4.3 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平台,优化资金使用过程

就县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仅仅公开了资金的使用数额, 对于经济分类账目依旧保持封闭。这种方式不利于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县级事业单位务必要在专门的信息平台中,将经济分类账目范围内的资金来源状况以及流向,对于重要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披露,强化社会公众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监督力度。财务人员可以利用县级信息平台,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并将县级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营状况反映给大众,给予大众更多的监督权力,并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优化,避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中出现风险问题。

4.4 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

从县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创设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能够有利于开展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工作,应当做好以下两部分的内容:①针对县级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的特点,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将风险防控理念深入人心,并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建立岗位不相容机制,对于重要的岗位设置两名以上的员工,避免经济业务活动各项风险发生。②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只有在县级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其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进而为县级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开展打下稳固基础,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推动县级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

5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县级事业单位的运营发展环节会遇到多种阻碍性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将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作为基本导向,并针对各项重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管控,不断优化单位内部结构,创设财务评价机制。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逐步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能够保证县级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能够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单位的战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自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设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3):220-221.

[2]虎明.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137-138.

[3]王娟.新时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J].经贸实践,2018(18):119-120.

[4]谢运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师,2018(16):46-47.

猜你喜欢
风险防范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