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及 立体闭环构建设想

2019-01-10 08:24张俊超王君周士民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现状研究创新创业教育

张俊超 王君 周士民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近9年来国内外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文献,发现研究方向上从单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研究、实践模式研究到创新创业文化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多级组织架构研究以及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研究,等等。研究方法上从宏观研究到调查、大数据分析量化研究,等等。都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材料。但是也不难看出现有的研究仍存在微观思辨与宏观架构脱离、质性研究与量化分析脱离、实证数据缺乏、注重平面体系构建,忽略立体循环发展等问题有待更为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立体闭环构建的设想。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立体闭环;构建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2-0020-02

21 世纪全球化浪潮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国际上已经基本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共识。 2010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9年来,创新创业教育课题一度划为十一五、十二五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之列。其创新创业模式、调查、评价等也逐渐激起广大研究者的投入热情。本文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同时对立体闭环构建提出自己的设想。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动态梳理

通过国内外比较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90%的科技资源集中在发达国家,国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熟,各个院校各有自己的特色,自成一套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主要涉及创新创业结构、体系、课程、模型、创新创业概念分析等方面,其中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及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就有代表性。前者在“师资力量优越性”“课程设计前瞻性”“课程内容体系完善性”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四个方面探讨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后者形成了“追求一流的教學与科研成果、互动式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大学与企业联系”一条龙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设计。但评价测量体系构建研究较少,且多数集中在大学生创业风险评价体系方面,包括课程、教学手段、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创业团队的主要内容、创新能力和项目风险等的宏观描述;较少涉及微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等。

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三个层面:(1)宏观探讨层面。主要包括生态网模式、四位一体化模式、机制-路径-模式三个类别。内容涉及:授课模式、项目推荐方式、成果考核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等等,其中张鹤提出的“前店后教”模式有其独特的实证价值[1]。(2)调查实证层面。从实证角度出发,以调查数据为论文出发点提出论断和建议的文章是研究的又一突破点。刘伟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需求,创新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2]。居占杰以大学生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3]。高桂娟等人基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专家问卷法,设计了高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4]。关注量化分析的同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之一的质性研究却没有涉及,而质性研究却在探讨事物的差异性特征、揭示事物存在的独特价值方面优势明显。因此,从研究一元走向多元应是研究的一种态度。(3)微观思辨、数据分析、跨学科分析方法层面。调查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调查的方法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部分地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出现的问题和对问题处理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去反思或者是深挖创新创业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如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谁?创新创业教育依托的哲学是什么?得以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又是什么?王占仁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不是万能教育?有没有全面推进的必要?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间是否有矛盾冲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5]。郑石明阐述了用大数据技术的相关含义和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应用需求、应用框架、应用内容和应用流程四个角度入手,论述了大数据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变革[6]。吕晨飞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三大断层,并进一步提出教育闭环的构建对创新创业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7]。

总之,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改革来看,围绕提高质量这一高等教育核心任务,部分高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如:加强高校实验教学建设;加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深化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等等,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就论文研究来讲,从单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研究、实践模式研究到创新创业文化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多级组织架构研究以及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研究等等。研究方法上从宏观研究到调查、大数据分析量化研究等等。都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宝贵材料。但是也不难看出现有的研究仍存在微观思辨与宏观架构脱离、质性研究与量化分析脱离、校企合璧与前后设计缺乏实证研究与相关数据分析、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平面体系构建,忽略立体循环发展等问题有待更为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立体闭环构建设想

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续改进,为此需突破单层闭环教育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阶性上充分考虑并加以递进提升。以“符合性层次”为第一质量闭环,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方法并加以实施,实施的过程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为向下一层级“有效性层级”的迈进提供宝贵经验,如此,螺旋上升,经历“充分性层面”,并最终为实现“适应性层面”,建立良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闭环立体循环模式而努力。在每个单层闭环中,我们并非只是纯粹经验的摸索,还需要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PDCA 循环模型作为分析工具,通过目标设定(P)——教育实施(D)—效果评价(C)—调整改进(A)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闭环运转,对每个层次单层闭环结构中有可能出现的目标分类、达成方法、效果评价、原因分析、预防机制等有可能导致断层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和评估,在下一层级中对出现的问题点进行调整并再次评估,在实现教育活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找到相应对策并最终达成持续改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闭环立体循环模式。

以上种种让我们思考:创新创业教育与“因材施教”是否矛盾或冲突?创新创业教育从目标设定——教育实施——效果评定——调整改进各环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促进它们的良性循环和有机互补?从中如何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得的数据和思辨性思考之间是否契合?能否有更为科学的评定分析方法或者统计分析方法来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以指导?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一文[J].教育科学,2014(12).

[3]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 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

[4]高桂娟,苏洋,刘地.高校创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与相关对策——基于对上海不同类型高校的调查问卷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5).

[6]郑石明.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5).

[7]吕晨飞.创新创业教育三大断层与教育闭环的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教育,2016(2).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现状研究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
MOOC设计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