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研究

2019-01-11 17:29福建省云霄第五中学方泗君
数学大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平分高效性线段

福建省云霄第五中学 方泗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面对迎面而来的公式和题海,学生心里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此时若教师没有做好引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感觉吃力,久而久之便开始对数学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无形中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对此,教育工作者们开始反思,并进行大胆设想和尝试,试图寻求一条“高效、合理”的教学之策。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四点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提供些许帮助。

一、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准定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角平分线》一课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圆形蛋糕,教师要求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4块,学生在纸上画出圆,然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平分。接下来教师又说道:“现在又来了四个小朋友,需要重新平分蛋糕,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学生:“将原来的4块每块再平分一下。”这时教师展示一小角蛋糕,让一位学生上台试着平分,其他学生将手中的扇形“蛋糕”平分,并且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学生发现在不借助任何辅助材料的情况下,很难将角进行平分,这时教师说:“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寻找解决办法,也请大家发散思维,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够平分这块蛋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好奇。

二、细心疏导,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在课堂中抛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教师再通过阶梯式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还是以《角平分线》一课为例,之前教师已经做好铺垫,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假设:假如在角的两边同时取中点,再在这个点上分别画出垂线,两条垂线相交的点是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学生根据这个假设开始认真画图,并借助量角器进行测量,事实证明假设成立。教师问:“为什么这个假设是成立的?是不是任何角都成立呢?”学生再画出很多角,继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依然成立,于是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原理,除了这个方法,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去画角平分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认真寻找答案。

再比如,在学习《蚂蚁怎样走最近》一课时,在多媒体中为学生们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一只蚂蚁面前竖立着一个高大的圆柱形物体,在圆柱形物体上方有一粒大米,问题是:“请同学们讨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这时教师在屏幕中展示几个蚂蚁的爬行路线,让学生们研究这些路线是否可行,第一个图是蚂蚁从A地出发沿着圆柱体的侧面呈弧形路线前进,走到B点处,第二幅图是沿着侧面笔直地向上行走再走圆形的直径到达B点……学生们热烈地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我们在之前的线段学习中,学到了两点之间什么最短呢?”学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那么请大家根据这一点,看看这四幅图片中哪个最接近线段呢?试着在脑海中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在这个长方形中,A点到B点的最短距离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教师的一步步提示,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由此教师引出勾股定理,更加巩固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

三、精心设计,强化教学效率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课堂质量和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数学课堂的活跃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化教学的效率,使学生都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

例如,在学习《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课时,教师首先在大屏幕中展示一个天气曲线图,让学生们与同桌分析曲线图,分析图中天气的变化和规律,讨论结束后,带领学生们走进课本,观察课本中的图形,与学生一起分析统计图中的元素和规律,经过细致的学习后,教师将剩余时间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些图形表格,学生根据这些图形摘取关键信息,写出图形中的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提高学习效率。

再比如,在学习《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时,教师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们用软尺给小组同学量身高,并将彼此的身高记录在笔记本中,接下来让学生们进行比较,比一比谁的个子较高。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身高很好测量,那么如何进行线段之间的测量呢?”教师让学生翻开课本,试着做一道课后习题,借助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将几个线段的长度标注在图片上,再进行对比,学生借助直尺很容易得出结论。紧接着教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点,学生们面面相觑,很是好奇,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在两点之中随意连线,可以画弧线,也可以是曲线或者折线等,画出这几个线后,教师神秘地问:“同学们已经知道如何测量线段,并且掌握线段之间的对比方式,那么黑板上这些线是否也可以称之为线段呢?这些连线中,哪个线最短?哪个最长?”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小组同学进行探讨研究,锻炼数学思维。

四、联系生活,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教师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增强数学的“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数学融入生活元素,提高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数学的实用性和学生知识的转化能力。

比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教师将教室灯关闭,用红外线仪为学生展示线段(将光线平行于黑板,在红外线仪射出的直线上任意取两点并连接两点)、射线以及直线,并结合生活对学生进行讲解,比如直线:直线是没有端点的直线,两端是无限延长的,如我们常见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海平面;射线是只有一个端点,另一边无限延长的直线,如我们常见的飞机拉线、手电筒照射出来的光线等;线段是两头都有端点的直线,如生活中常见的灯管、直尺、铅笔等。接着教师问道:“线段、直线和射线谁是无限延长的?”学生:“直线和射线,因为它们至少有一端是无限延长的。”……

综上所述,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将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本文从课堂导入、问题式教学、互动教学以及生活教学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具体的措施进行阐述,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强化教学效率,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高效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形式展开,教师要保持创新意识,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寻找更多更高效的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平分高效性线段
平分比萨
平分气球
平分气球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高效性、经济性评价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对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探究思考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